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强显性三眠蚕基因(M^3)对四眠蚕基因(M^4)在遗传学上是一种显性遗传关系,即基因型为M^3/M^4的个体表现为三眠蚕。相关研究表明,催青温度、饲育温度和桑叶叶质都会影响三眠蚕的眠性,通过对三眠蚕同质基因型和异质基因型用老嫩桑叶进行分别饲养试验,结果显示:1~3龄饲喂偏老桑叶,对强显性三眠蚕基因同质型(M^3/M^3)的眠性无显著影响,对强显性三眠蚕基因异质型(M^3/M^4)的眠性有显著影响,容易诱发四眠蚕;三眠蚕与四眠蚕杂交,在叶质偏老的情况下,以三眠蚕为母本比三眠蚕为父本的杂交方式更容易发生四眠蚕。  相似文献   

2.
<正> 将对人工饲料无菌育与开放育蚕的研究结果,是在感染后下一龄期或再下一龄期,蚕停止摄食,出现吐液、缩小等症状,产生大量的发育迟缓蚕。从4眠时的调查可知:在稚蚕期感染的蚕,到4龄就眠止出现10—37%(约2—7天)发育迟缓蚕;4龄期感染的蚕,到就眠止出现10%左右(2天)的发育迟缓蚕。开放育时更显著,在1、2龄感染蚕,到4龄就眠止出现30—80%(6—16天)的发育迟缓蚕;3、4龄感染蚕,到4眠止出现12—16%(2—3天)发育迟缓蚕。从开放育、桑叶育蚕比无菌蚕更易感染IFV出现,讨论接种细菌对IFV感染的影  相似文献   

3.
1—3龄人工饲料育、4龄以后桑叶育的蚕和全龄桑叶育的蚕、将其4龄以后的成长,特别对它们与4、5龄饲育温度(22℃’27℃)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获得结果如下: 1:1—3龄期人工饲料育的蚕,4龄的饲育温度以27℃饲育比22℃饲育,其食下量和消化量都增加,并且全茧层量也增加,5龄期则刚好与此相反,以22℃比27℃饲育为佳。而对于1—3龄桑叶育的蚕,4龄饲育温度22℃与27℃之间,在上述诸形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2:4龄以后同一条件饲养时,眠蚕体重与饲育经过时间及茧层量之间存在着如下的相互关系:在4龄期,当3眠蚕体重重时、4龄饲育经过缩短,同时4眠蚕体重重。在5龄期,4眠蚕体重重时,相反地5龄经过延长,茧层量增加。 3:4、5龄期蚕体重的时间性变化没有因1—3龄期饲料不同而显示特异性的变化。即1—3龄人工饲料育,从4龄改为桑叶育时,于交换后体重的成长量未表现出一时的停滞现象。文献:略李伟译自《蚕丝试验场汇报》第106号’P67—83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用桑叶育蚕和人工饲料无菌蚕为供试材料,分别添食经表面消毒和未经表面消毒的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悬浮液,调查家蚕对中肠型脓病病毒(CPV)的感染抵抗性与蚕发育阶段和性别等生理因素的关系.明确了:(1)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除5龄稍稍增强外,蚕龄间开差很小。这与笔者以前报道[1]的对NPV感染抵抗性不同;(2)同一龄不同发育时期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随饷食后的发育而急速增强,饷食后经12小时已趋稳定,至将眠期又急趋下降,除5龄外,各龄将眠期的抵抗性还低于起蚕;(3)蚁蚕及各龄起蚕在25℃下经24小时饥饿后,对CPV感染抵抗性的减弱程度随蚕龄的发育而减小,蚁蚕饥饿后下降程度最大,5龄起蚕饥饿后下降很小,尤以桑叶育蚕更为明显.这一倾向,也与对NPV的感染抵抗性不同;(4)雌雄蚕间对CPV的感染抵抗性,雄蚕约为雌蚕的3倍。  相似文献   

5.
44.产生五眠蚕的原因是什么? 从四眠蚕中分离出现五眠蚕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秋期叶质较差,给桑量少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我们在人工饲料育试验中也见到这种情况,即饲料组成中桑叶粉量过少喂给1~2龄吃或在2龄添食蜕皮激素就易发生五眠蚕,其他如催青中的高温、干燥、饲育中的低温(60°F)、干燥(40%)五眠蚕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桑叶养蚕不是竞争和替代关系,二者都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的手段,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共存。为优化人工饲料养蚕模式、加快人工饲料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宜宾市农村家庭式饲养中,开展了春蚕产量和秋蚕抗性试验,研究家蚕1~2龄人工饲料共育、3~5龄桑叶育(以下简称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以下简称桑叶育)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育家蚕龄期经过较桑叶育延长1~2 d,增加的时间主要在于共育阶段的2龄眠期和农户饲养阶段的3龄期;饲料育期间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桑叶育,在3龄转桑叶育至5龄48 h后,蚕体质量无显著差异;饲料育的鲜茧产量及茧质指标与桑叶育的相当,死笼率较桑叶育显著降低;饲料育的干茧丝质成绩与桑叶育相当,在洁净方面有优势,可缫高品位丝。  相似文献   

7.
2013年晚秋蚕期到2014年晚秋蚕期,进行了5期1~2龄颗粒饲料育3~5龄桑叶育与全龄常规桑叶育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2龄颗粒饲料育的蚕体质量不同程度的低于桑叶育,2眠蚕时蚕体质量开差最大,达到了28.9%~41.6%,4眠蚕时蚕体质量开差则缩小为1.0%~9.9%,熟蚕时蚕体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至0.5%~8.5%。人工饲料育蚕的龄期经过有延长现象,1~2龄颗粒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龄期经过与全龄常规桑叶育相比,2014年春蚕的差距最小,全龄经过延长12 h;2014年夏蚕的差距最大,全龄经过延长30 h;1~2龄颗粒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盒种产茧量要略低于全龄桑叶育,无论是全茧量、公斤茧颗数、盒种产茧量等指标都是一致的,但总体差距较小。上车率、茧丝长、毛茧出丝率等主要丝质指标相近,洁净、万米吊糙和茧丝量指标优于全龄桑叶育。  相似文献   

8.
1981年,我场在秋期生产中,发生大量五眠蚕,其中,苏12发生率达65%左右;浙农1号发生率达2.5%左右,严重地影响秋期制种任务的完成.为此,今年秋期用同样蚕品种进行了几种诱发因子试验,以探讨秋叶叶龄和桑叶的成熟度、蚁蚕饥饿以及蚕品种等对眠性变化的影响,研究五眠蚕的发生规律,为防止苏12发生五眠蚕提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EM菌剂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于春蚕期按常规根外追肥的方法,对桑树喷施EM菌剂,并用EM喷施叶饲育5龄蚕.结果:(1)用EM喷施叶饲蚕,对5龄经过、结茧率、上茧率和健蛹率均无不良影响,而产茧量提高了1~6%;(2)5龄蚕给与EM喷施叶,能改善茧质,全茧量提高3~5%,茧层量提高2~4%,而对茧层率影响不大.试验认为,采用0.2%EM菌剂3眠、4眠2次喷施的桑叶饲育5龄蚕,其增产和改善茧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小蚕人工饲料共育试验对于推广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饲养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适应现代省力化养蚕发展的需要,2018年春蚕期以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为试验区,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和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为对照区,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菁松R×皓月和优食一号小蚕采用人工饲料共育与普通桑叶育相比,眠蚕体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改喂桑叶后,眠蚕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差距缩小,但菁松R×皓月1~3龄人工饲料育后改喂桑叶熟蚕的体质量与普通桑叶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的公斤茧颗数和盒种产茧量均偏低,50 g鲜上茧的干壳量低于菁松R×皓月全龄桑叶育,但高于优食一号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菁松R×皓月茧丝长略长于优食一号,同时菁松R×皓月1~2龄人工饲料育和1~3龄人工饲料育对良蛹率、茧丝长等无明显影响,但茧丝纤度有变细的倾向。菁松R×皓月对1~2龄人工饲料共育适应性较好,但与优食一号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未来推广1~3龄人工饲料共育甚至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需要,建议加强对菁松品种1~3龄乃至全龄人工饲料适应性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正>五龄柞蚕绢丝腺增长规律,苏联学者T.C.已有研究.而壮蚕期饲料对五龄柞蚕绢丝腺的增长也有一定关系.摸清柞树叶质对柞蚕绢丝腺增长的影响,以便改善饲养管理方法,这对一化性柞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柞蚕品种地方品种“方12号”.二、材料蚕放养方法(一)大眠场二年生老柞育:一至三龄蚕按河南普通方法放养,饲料为二年生老柞(河南俗称老梢),四龄蚕继续使用二年生老柞饲料喂养.当大眠蚕(四龄眠蚕)起身时,挑选同时期眠起的五龄蚕为材料.于五龄第2天8时.再将柞蚕移人当年生芽柞(河南俗称火芽)上放养.  相似文献   

12.
《广东蚕业》2008,42(2)
本试验以夏广、华广和夏广×932三个蚕品种为材料,进行全龄(1~5龄)人工饲料养蚕试验。结果为:(1)24小时疏毛率,夏广×932是98.3%,华广是97%,夏广是96.3%。(2)原种夏广和华广,一龄至三龄眠蚕体重,均是华广重于夏广,四龄眠蚕体重和五龄熟蚕体重夏广高于华广。(3)夏广×932的眠蚕、熟蚕体重、存活率都比原种夏广和华广高,夏广×932的存活率达86.3%,夏广的存活率是66.3%,华广的存活率为46.5%。表明杂交种较原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好。(4)茧层率夏广×932为21.9%、夏广为21.2%、华广为20.3%。  相似文献   

13.
讲演者已报告过人工饲料育蚕的病毒感染性比桑叶育蚕高,这次报告是因为研究了关于蚕儿用人工饲料饲育的时期长短与病毒感染性的关系。对5龄起蚕用桑叶添食CPV,比较1~4龄人工饲料育、1~3龄人工饲料4龄桑叶育、1龄人工饲料2~4龄桑叶育、1~4龄桑叶育的蚕儿时,-log ED_(50)值分别为4.8、4.6、3.9、3.1,人工饲料育的时期越长病毒感染性越高。对4龄起蚕添食CPV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倾向。在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不同家蚕品种对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富集能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来源于桑叶,为筛选对食下桑叶中DNJ有较强富集能力的家蚕品种用于功能性食品及药物的开发,以18个家蚕品种和6个桑树品种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供试家蚕品种5龄第3天幼虫制备全蚕粉中的DNJ含量。不同地理系统家蚕品种对食下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有显著差异(前者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3007%,后者为0.2469%),中系品种的DNJ质量分数平均为0.288 0%,与日系品种与欧系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眠性(三眠与四眠)家蚕品种间对桑叶中DNJ的富集能力差异不明显。18个供试家蚕品种中,中系品种797对桑叶中DNJ的富集作用最强,其全蚕粉中的DNJ质量分数达0.4345%。选择6个家蚕品种分别取食不同桑树品种的桑叶,分析全蚕粉中的DNJ含量和桑叶中DNJ含量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26 0,全蚕粉中DNJ含量最高的家蚕品种与桑品种组合为家蚕乌2与陕桑403,其次为家蚕武功土种与甜桑、家蚕798与陕桑403。  相似文献   

15.
养蚕技术上一般把蚕分成小蚕(第1~3龄)和大蚕(第4~5龄)二个阶段,主要是小蚕饲育温度要求偏高,大蚕期饲育温度偏低,其实这样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从蚕的生理特性来看,第4龄蚕的生理特性与其说近似5龄,不如说近似3龄.因而我们的意见应把蚕期划分为第1~4龄为第一阶段,第5龄~上簇结茧为第二阶段.这样,需要共育的第一阶段应从补催青开始到大眠眠起饷食为止;饷食后分蚕到户为第二阶段.就是说将目前的出火后分蚕,改变为大眠眠起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浙农1号蚕品种幼虫五龄期间,对各种桑叶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和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向茧层和蚕卵的分配利用率。五龄期间蚕体对桑叶氨基酸总最的消化吸收率为80.19%(雌蚕)和79.86%(雄蚕),而且五龄前期大于后期。蚕体对各种桑叶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率在86—72%之间。五龄蚕食下桑叶中的氨基酸总量向茧层的分配利用率为60.99%(雌蚕)和73.47%(雄蚕),向蚕卵的分配利用率为8.23%。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一般消毒的情况下,高温(90—92℉)干燥(相对湿度60—65%)多湿(95~100%)焗蚕。对南农七乙品种1~5龄任何时期,受焗4~24小时,发病率3.18%±2.1%,不会引起暴发性蚕病。4~5龄连续以焗1—3—6日,则发病率随焗蚕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较严格消毒条件下,二化性蚕种受到高温焗热热亦不会发生蚕病。二、焗蚕、饥饿及不良桑叶等综合不良因子作用下,但蚕期发病率在1.50~5.16%,亦不会导致暴发性蚕病。但高温干燥焗蚕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桑叶萎凋快,造成饥饿的结果。三、蚕儿对焗热的抵抗力因生理状况而异,稚蚕期大于壮蚕,四龄期大于五龄,盛食期大于起蚕。其中以四龄眠五龄蚕起抵抗力最弱。蚕儿受焗后茧层量减少2—7%,四~五龄连续受焗,则可减少26%以上。  相似文献   

18.
春季稚蚕人工饲料育初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0年春季利用现有小蚕共育设备,开展稚蚕人工饲育的有关情况。在3个共育室采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13张,每张种1~2龄用人工饲料约2.0kg,经过190~202h共育至3龄饷食分发,发育经过时间比桑叶育长约40h;人工饲料育小蚕体重比桑叶育轻,改饲桑叶后差距逐渐缩小,熟蚕体重相差无几;2眠起蚕整齐度能够达到98%以上;蚕茧产量和质量与桑叶育无明显差异。作者认为,将实用化的低成本人工饲料与如东县现有的小蚕集中共育的优势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用经太阳晒干和沸水杀青烘干的桑叶制成的人工饲料,饲养4个不同的蚕品种,比较它们的饲育效果。统计分析显示,两种干燥处理对4个品种的疏毛率、眠蚕体重、3龄起蚕率、蚕茧品质等均无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昆虫外源激素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仲争  庄大桓 《蚕业科学》1993,19(4):213-216
用昆虫保幼激素(JH),蜕皮激素(MH)和抗保幼激素(AJH)给家蚕添食、体涂或注射,进行调控其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1)2龄、3龄和4龄蚕应用外源激素处理,AJH与MH之间存在明显的拮抗关系;而AJH与JH间未表现出拮抗关系。(2)第5龄蚕应用外源激素处理,JH与MH间的拮抗关系明显。(3)AJH(YA_(20))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抗蜕皮激素和类似保幼激素的生理效应。在第4龄添食AJH诱导3眠蚕的情况下,利用JH延长3眠蚕的龄期经过,是提高3眠蚕茧丝产量的技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