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人格权是一种以人格尊严、人格自由、人格独立和人格平等为客体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具体人格权之外的人格权。它和人格权保护下的具体人格权互补,共同构成对自然人格权的全面保护。一般人格权制度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人们已意识到人格权是一个不可被穷尽列举的权利;二是民法的立法格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自身尊严性存在予以尊重的要求。一般人格权并非起源于瑞士,而德国出于对新型人格权利的保护需要,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创设了判例意义上的一般人格权。  相似文献   

2.
在民法意义上,人格权是平等主体为维护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民事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各种权利。从民法角度维护贫困大学生人格权具有必要性,应从人格权具有自主性与非财产化特点、人格权的保护与舆论监督的关系等方面,加强贫困大学生人格利益之民法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权意识的提高,新型的人格利益彰显出了其获得民法保护的必要性,这些人格利益的进一步发展便生成了新型的人格权。未成年人精神性人格权,或者称之为"未成年人精神纯正权",是一项为未成年人享有的,旨在保护其纯洁人格品性和正派操行作风的人格权,它对于弥补对未成年人保护不足的法律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柴帅 《北京农业》2011,(12):235-238
人格最初发源于罗马法,涉及人的自由、尊严及存在基础,已成为现代民法的理念之一。从罗马法人格制度到现代民法人格制度的发展,其中历经了近代大陆法系民法理论对人格理论和制度的改造,其突出表现就是近代伦理人格的建立。以"平等主体"为核心的人法是近现代民法的重要标志,也是近现代民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的结合体,其中,民法主要是由财产法和人身法所构成的,对财产的所有权有所明确规定,对财产的保全以及转移都实施相应法律保护。人身法是由人格权法和亲属法所构成,其中,人权法作为保护人格的法律规范,对人的身体、人的自由、人的生命和健康、人的隐私都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规范。民商法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其存在价值在于,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论文针对民商法体系中的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勇 《新农业》2003,(1):46-46
人只活一次,因此有权利活得更好;人都有子孙,因此有责任造福后世;地球只有一个,因此有义务保护好生存家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在转变,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为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农业的生产行为和方式必须转变.绿色食品正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合作社在发行债券方面的特殊问题,澳大利亚在法制层面的另一个解决方式就是引入Cooperative Capital Unit(CCU)制度。CCU是合作社发行的一种利益权证,是基于合作社资本而不是股金的一种利益。这就意味着持有CCU的人并不享有成员的一切权利。CCU可以被看作权益,也可以被看作负债,它很灵活,发行时可以视为与优先股具有同等特征。合作社必须制定管理CCU的专门规则,规则中要将国家合作社法中的最低要求都包含进去。规则中还必须指定不同等级CCU持有人所享有的其相关事务的投票权——是“一股一票”还是“一人一票”,明确不同CCU的权利内容,以及接收会议通知和信息的权利等。CCU持有人在合作社中没有投票权。  相似文献   

8.
道德权利就是在道德生活中主体所享有的由一定道德体系所赋予并以相应义务为保障的基于主体自由意志的正当权利。历史上许多西方伦理学家都极为重视权利在道德场中的价值和意义,"权利"概念也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道德的思想中。道德权利的可能性表现在:利益是道德与权利联姻的价值基础;道德的实施表现为对一定主体权利的维护与调节;基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独立性"呼唤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权利。研究道德权利,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助于建立良性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更有助于现代社会公民间独立、平等基本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杨咏婕 《农业与技术》2006,26(4):164-165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人格权等非财产性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尊严、安全,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众人瞩目关注的焦点,精神损害赔偿由于没有既定的标准且又与保护社会成员的切身权益密切相关,所以需要相关法律适应社会对权利要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权利就是图书馆员、图书馆读者和图书馆自身的权利。在我国现有的图书馆法制中,对图书馆权利的规定大多是不全面的。而图书馆法制中图书馆权利的缺失影响了图书馆法的价值。在论证我国现有图书馆法制中图书馆权利缺失现象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论证了图书馆权利存在于图书馆法中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认为生理和心理需求决定人的利益。在现实中,人们因物质的失衡性而具有占据或攫取财富的动机,社会秩序是人类和平稳定地生活的保障,社会秩序所界定的人与物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权利。权力系统界定、维持及改变社会秩序,权力系统运行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权力与权力之间、权利与权力之间及权利与权利之间存在交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水平四个方面构建国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距离综合评价法对我国1998~2006年国民幸福指数NHI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发现.历年来我国NHI连续增长,2002年以后的增长速度较2002年以前的快.但我国国民幸福现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了许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4.
当用户社交网络账号权益受到损害,寻求法律救济的首要难题是如何确定相关权益归属,以及其是否能够转让。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社交网络账号在民法中的地位,以及应当如何适用法律。从是否可以被类型化保护的特征出发,民事法律利益分为法律规定的权利、法律尚未规定的权利与法益三类。以此为据,可以从知识产权等法律规定的权利、虚拟商品等法律尚未明确的权利以及作为入口的账号自身等法益这三个方面界定社交网络账号的法律属性。进一步地,可以基于法律属性的界定明晰社交网络账号的保护规则。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科院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主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迄今为止,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各国的立法,都没有给知识产权下过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知识产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作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通过知识产权法对最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果的创造者或拥有者授予一定时间内占有、使用、处分权来保护其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的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16.
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的神经机制,不论是从常识轶闻,还是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许多动物都具有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许多动物具有知觉,意味着它拥有幸福的能力,可以体验好的或坏的生活,拥有道德意义上的重要利益,应当被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内对其进行考量。基于约瑟夫·拉兹"当一个个体的利益足以使另一个个体承担责任时,它便拥有权利"的界定,在考虑如何对待知觉动物时,应当充分考虑它们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英雄烈士凝聚着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伟大爱国精神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作为一种精神符号,英烈的名誉权等相关权利,不仅仅寄托了其近亲属的哀思,而且还代表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民法总则》和《英雄烈士保护法》明文规定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英烈的名誉权等侵害事件仍频频发生,这其中的法律问题,法律法规该如何落实,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对英雄烈士的范围进行界定。其次,分析英烈的名誉权的特点。最后,针对上述的内容所总结的问题,对我国英雄烈士名誉权的保护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蔡璨 《中国农垦》2006,(5):43-44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哲学理论基础 1、经济民主理论 经济民主理论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经济民主以独立、自由、平等为主旨,体现的是平权型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经济民主倡导权利本位、人格独立、地位平等、行为自由、自治自律、罢“集权”兴“分权”、追求经济效益、要求程序公正等精神.公司治理中的经济民主以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机会均等和经济平等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刚刚结束的“两会”,传出一个强烈信息:在高速轨道上运行了30年的中国经济列车,进入一个异常关键的转型期——发展方式亟须转变,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不是一般技术意义上的进步,也不是某一经济领域的变革,而是一场触动多方利益、重塑发展模式、健全法制和市场环境的革命。当然,这里所说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而是限定在这样的意义上:突破种种观念、体制和路径的束缚,全面解放生产力,在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同时,构建一个13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一、土地流转中政府道德要求的必然性 1、政府道德是土地流转中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道德源于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授予政府权力的同时也要求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相应的道德性.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只有符合相应的道德操守,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政府的行为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否则只能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和抵制. 2、政府道德在土地流转中起到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