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洛来牛是大型肉牛品种。巴彦县自1982年以来。采用夏洛来冻精改良本地牛。为了了解改良效果,我们对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6月龄6个档次的夏杂牛424头,本地牛380头生长发育、生产性能进行调查,并对24月龄夏杂F_1、F_2,本地牛各6头进行了屠宰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按照省上黄改总体方案,我县从1988年引进英国短角红牛与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推广乳、肉、役兼用型品种,使养牛业从役用向多用型发展,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3年来,应用短角红牛共配黄牛2785头,现已产犊牛2220余头,占黄牛总数的6.5%,实践证明,短秦F_1牛具有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8月龄在饲养水平偏低条件下,平均体重321kg,比秦川牛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速黄牛改良工作的进程,促进养牛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我场繁育站于2000年引进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西门塔尔冻精,对我场可繁母牛进行了大面积的冻配杂交改良.西杂1代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肉用性能等都比本地牛均有较大的提高.为了摸清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牛的效果,我们在2002年~2005年分4次对一般饲养条件下西杂1代和本地牛(各20头)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测定,现将测定情况报告如下: 1外貌特征 西杂1代牛体型、外貌比本地牛有较显著的变化,杂交1代显示了父本特征,表现出体躯较长、身体结构匀称,背腰宽而平直,尤其是后躯发育良好,四肢粗壮,肌肉丰满,克服了本地牛两头夹、斜尻、背部窄小、附肉力差、毛色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4.
临沂地区自1980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大力发展以牛为主的食草畜禽,努力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逐步建立起以食草畜禽为主的高效节粮型畜牧业”的方针,对于黄牛改良工作,10几年来坚持常抓不懈,从而促进了全区养牛业的发展。1990年,牛存栏38.5万头,是1980年的2倍;适繁母牛17万头,是1980年的2.5倍;母牛配种1.33万头,占可繁母牛78%,其中黄  相似文献   

5.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海东农业区,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大县,饲草料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达103万亩,现存栏各类牛5.85万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牛业逐步由役用向肉乳兼用、肉用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农户对牛品种的需求,互助县自1979年以来,先后引进荷斯坦、西门塔、皮尔蒙特、利木赞等品种来改良本地牛,大大提高了本地牛的生产性能,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有力的推动了互助县养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门塔尔牛的推广价值与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万存 《中国牛业科学》1993,19(3):72-75,78
西门塔尔牛引入甘肃省10多年来改良本地牛效果显著,生产性能逐步提高。肥育120天的18月龄F_1、F_2和F_3阉公牛日增重分别为1.069、1.118和1.222kg,比本地牛提高45.28~130.57%(P<0.01);胴体重216.91、214.91和248.68kg,提高29.67~116.90%(P<0.01),屠宰率58.03%、57.46%和58.46%,提高4.73~11.46%,F_1、F_2母牛泌乳期标准乳产量为1596.70、1831.00kg,分别比本地牛提高54.15%、111.81%(P<0.01)。乳脂率分别为4.99%和3.75%。西杂牛饲料利用效率高,役用性能好,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应消除顾虑,作为当家品种在全省积极扩大受配数量和比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养牛业快速发展,提高黄牛改良步伐,延安市、县各级政府从9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先后引进利木赞、红安格斯、秦川牛等进行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取得了较好的改良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为此,笔者以延安市志丹县为主,对周边5个县区18个乡镇的改良效果予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1983年以来,我们大批引进了秦川良种牛与淮北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为了解改良效果,我们对杂交牛(以下简称秦淮F_1)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分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6个档次共802头。其中秦淮F_1408头,淮北黄牛394头。同时,我们又对22月龄60天短期育肥的秦淮F_1、淮北黄牛各8头进行了屠宰测定,对秦淮F_1、淮北黄牛各4头进行了役用性能测定。现将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引入利木率、夏洛来,西门答尔等国外大型肉(兼)用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F_1代胴体重平均比本地牛提高17.80%,F_2代又比 F_1代提高34.47%。其它各项指标都程度不同的有所提高。低代杂种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肉性能。在 F_1、F_2代生产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轮回杂交和级进杂交两个组合,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前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展草食动物 ,特别是发展养牛业。近几年来 ,我区牛的品改工作在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努力下 ,取得了阶段性的好成绩。为了使牛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有必要对前段工作作个小结。1 牛改基本现状1 .1 基本建成了牛良种繁育体系良种牛是养牛业生产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牛的良种繁育体系 ,确定改良的方向 ,对促进畜牧业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广西的牛改工作 ,投入了数千万元经费。截至 2 0 0 1年 ,广西基本完成了以种牛场、种公牛站、家畜品改站为主…  相似文献   

12.
豫北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旺盛。但是,由于长期饲养管理粗放,牛群未进行系统的选育和合理利用,致使体格较小,生产性能不高,养牛经济效益低。为了充分开发豫北丰富的黄牛资源,提高黄牛利用价值,发展肉牛生产,我们利用肉牛冷冻颗粒精液与豫北黄牛进行了杂交改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选取1985年出生的犊牛344头,其中西黄F_168头(公、母各34头),夏黄F_182头(公42头、母40头),利黄F_168头(公32头,母36头),海黄F_166  相似文献   

13.
调查分析了彬县西黄F1牛在体型外貌、生长发育上与本地黄牛的差异。结果表明,西黄F_1改良牛毛色变杂,体型得到改进,生长发育加快。西黄F_1母牛平均初生重为32.95kg,公牛为36.93kg,分别比秦改母牛、公牛初生重提高42.21%和61.97%;西黄F_1公、母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150.43kg和123.7kg,分别比同龄秦改公、母牛提高22.91%和10.3%。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初在丹麦红牛改良示范区农村选购无乳房疾病、体重接近、营养中等、胎次和预产期基本一致的健康怀孕母牛7头,其中丹麦红×本地牛F_1母牛4头(1胎2头,2胎2头),本地母牛3头(1胎2头,2胎1头)。两组母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日挤奶2次,直至干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平均泌乳期,丹本F_1牛为292±3.06天,本地牛287±2.83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481.43kg和752.85kg;产奶+犊牛收入,扣除饲养、人工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966元/头。  相似文献   

15.
肥育肉牛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辽宁省铁岭市位于辽宁的北部,俗称“辽北”,是以产粮为主的农业地,近几年来养牛业发展很快,所辖四个县(市)均被列为“秸秆养牛示范县”,97年牛饲养量130万头,出栏肉牛57万头。养牛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黄牛改良的发展、秸秆饲料的开发和近年来推广的肥育肉牛...  相似文献   

16.
阿克苏地区是典型的绿洲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为发展养牛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1979年开始利用世界著名的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的冷冻精液对本地土种牛进行杂交改良,历年共冷冻精液配种母牛数达200万头/次,使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据2012年底统计,全地区牛存栏数达39万头,其中适龄母牛达16万头,占牛总数的41%,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7亿元,其中养牛业收入6.6亿左右,养牛业经济效益很明显.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我省引进外来品种牛,对我省的牛只进行杂交改良,繁殖了不少杂种牛,杂种牛耕作能力如何,这是农民关心的事情,为此,我们对西F_1(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海F_1(海福特牛♂×本地黄牛早);辛F_1(辛地红牛♂×本地黄牛早),夏F_1(夏洛来牛♂×本地黄牛♀)和么F_1(么拉水牛♂×本地水牛♀)牛,用本地牛作对照,进行了役用性能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德系西门塔尔牛在中原农区改良本地西门塔尔杂交牛的杂交效果,为养牛业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500头商丘本地西杂牛为母本,以德系西门塔尔牛(Fleckvieh)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杂交改良。测定杂交一代(F1)和二代(F2)各阶段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产奶性能、乳成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初生时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与西杂牛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杂交后代的体尺、体重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西杂牛;F1和F2代公牛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均不同程度高于LSC牛,牛肉的品级提高;产奶量显著增加(P<0.05),乳品质较高。说明以德系西门塔尔牛为父本改良本地西杂牛不仅可以提高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还可以显著改善其泌乳性能,使杂交后代由单一的肉用型转变为乳肉兼用型,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枣庄市养牛业发展方向,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在保留本地牛适应性强、耐粗饲、役用性能好等优良特性的前提下,改进其生长发育慢、载肉力差、尖斜尻,经济效益低等缺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了生长发育快、附肉力强、屠宰率高、肉质好、遗传性稳定的西门塔尔、利木赞作为父本进行改良。按照区域规划,对我市南部台儿庄、峄城两区用西门塔尔,市中区和西部的薛城区、北部的滕州市、山亭区用利木赞,同时,在台儿庄区、滕州市设立了2个研究试验点。现将自1989年以来的杂交改良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平原县位于鲁西北地区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为农作物生长和养牛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本地农民自古就有养牛的习惯 ,但多以役牛为主 ,体型前宽后窄 ,生长速度缓慢 ,肉用性能低 ,极不适应商品化生产。通过畜牧工作者不懈地努力 ,再加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经1 0年的改良 ,黄牛种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 改良牛比重不断增加 据恩城镇、前曹镇、王打卦乡、冠坊乡等地普查统计 ,牛存栏 2 5 31万头 ,其中改良牛有 1 7 2 1万头 ,占总数据的 67 9% ,比1 992年牛存栏数增加 39 94% ,与 1 995年相比 ,改良牛存栏数提高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