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7年 - 1998年 ,在自然光照、变温、恒温 (RH =70 - 80 % )的条件下 ,室内饲养烟草粉螟 ,观察了幼虫体色的变化 ,测量了各龄期幼虫的头壳宽 ,依次分别为 :0 .0 9±0 .0 1mm ,0 .2 1± 0 .0 2mm ,0 .30± 0 .0 7mm ,0 .38± 0 .0 7mm ,0 .43± 0 .0 6mm ,0 .5 5± 0 .0 9mm。将体色与头宽相结合 ,为辨别烟草粉螟幼虫的龄期提供了一重要根据。恒温 (4个温度梯度 )、恒湿 (RH为 75 % )、光周期L∶D =15∶9的情况下 ,单头饲养一个世代 ,计算了各阶段的发育有效积湿 :卵期为6 1.142 6日度 ,一龄幼虫期为 5 9.80 76日度 ,二龄幼虫期为6 0 .7884日度 ,三龄幼虫期为 74.830 2日度 ,四龄幼虫期为76 .5 787日度 ,五龄幼虫期为 86 .832 8日度 ,六龄幼虫期为90 .2 80 0日度 ,预蛹期为 80 .7733日度 ,蛹期为 10 2 .8770日度 ,产卵前期为 2 5 .0 0 0 0日度 ,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为 879.3710日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调查,研究了温度对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 (L.)生长发育的影响、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年生活史以及幼虫取食量、幼虫体色分化、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甘薯天蛾在长沙地区每年发生4代;幼虫共5龄;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0.8℃、1龄幼虫20.7℃、2龄幼虫13.6℃、3龄幼虫14.3℃、4龄幼虫13.1℃、5龄幼虫12.9℃、蛹7.8℃,有效积温分别为45.1日۰度、11.2 日۰度、32.7日۰度、32.8 日۰度、36.6 日۰度、111.3 日۰度、252.1 日۰度;每雌产卵量43~665粒,平均276粒;产卵期2~6 d,产卵前期2~5 d;适宜交配和产卵的温度是23~30℃。光照强度是导致幼虫体色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低温对不同虫态烟草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低温处理方法,对不同虫态烟草甲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各虫态烟草甲耐低温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是:幼虫、成虫、卵。-20℃处理,各虫态烟草甲死亡率都为100%;-10℃低温条件下,处理1h以上,烟草甲卵和成虫全部死亡,处理72h以上,烟草甲幼虫全部死亡;5℃处理72h以上,烟草甲卵不再孵化,5℃处理20d不能使烟草甲幼虫和成虫完全致死,但影响幼虫化蛹和成虫产卵。各温度处理中烟草甲幼虫最终羽化率为0,成虫单雌产卵量为0。0℃,5℃卵最高孵化率均为41.67%。对照中幼虫最终羽化率为77%、卵最终孵化率为52%。  相似文献   

4.
亚洲型舞毒蛾中国地理种群飞行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的飞行能力,以采自河北和内蒙两地的亚洲型舞毒蛾为试验对象,应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分析亚洲型舞毒蛾的最大飞行速度、累计飞行距离和累计飞行时间。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雄虫比雌虫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雄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6.76 km,雌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1.85 km;1日龄成虫已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在飞行时间、飞行距离上,雌虫随着日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交配对雄虫的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雌虫产卵后飞行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夏英三 《茶业通报》1992,14(3):34-35
以前报道,茶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部分茶区。笔者于1991年对其雌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现简述于后。材料和方法 1.老熟雌性幼虫的获得:茶褐蓑蛾雌蛹历期11~15天,平均12.7天;而雄蛹历期19~32天,平均22.7天。一般是雄幼虫在化蛹后10天左右,雌性幼虫才化蛹,且近老熟雄幼虫护囊的尾部附有雄幼虫的蜕皮。所以在雄幼虫开始化蛹后,到田间采集尾部无蜕皮的虫囊,幼虫大多皆为雌性,后移入室内水培茶枝饲养。  相似文献   

6.
为给黄粉虫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基础的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以60日龄黄粉虫幼虫体壁颜色为基准,对两种典型色型黄粉虫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向选育,并对选育出的两种色型黄粉虫的繁殖特性进行了比较。历经4年多、连续12代的定向选育,成功获得遗传稳定的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这两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体色差异明显:黄色型的幼虫和成虫分别为金黄色和黄褐色;黑色型的幼虫和成虫分别为黑褐色和黑色。进一步对其成虫的繁殖特性进行研究表明: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性比、寿命及雌成虫产卵历期无显著差异,它们的雌雄性比约为1.0:1.0、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均在100天以上、雌成虫的平均产卵历期约为3~4个月。但不同试验条件下,两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高峰及产卵量差异显著:它们的孤雌成虫产卵前期为10天、无明显产卵高峰、产卵量极低(黄色型:40粒/雌,黑色型:28粒/雌);配对后的雌成虫产卵前期缩短为4天、且有2个明显的产卵高峰、产卵量也较孤雌成虫明显提高(单配组1♀+1♂:黄色型为438粒/雌,黑色型为406粒/雌;群配组50♀+50♂:黄色型为653粒/雌,黑色型为530粒/雌)。由此可见,雌雄配对可以大大提高黄粉虫雌成虫的产卵量,并且群配雌成虫的产卵量远远高于单配雌成虫,因此黄粉虫的养殖宜采用群养群配方式。此外,群配条件下黄色型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黑色型雌成虫,这提示,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繁殖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既为黄粉虫新品种培育积累了宝贵的遗传材料和基础数据,也为黄粉虫成虫的科学养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1986~1991年对毛黄金龟生物学习性及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黄成虫出土整齐而集中;雌虫仅能短距离爬行、交尾后即就近入土产卵,长年形成封闭式危害区域;成虫性间诱集力极强;雄虫只有一次有效交尾能力,雌虫可以多次交尾.这些特性有利于性激素使用.试验表明,性外激素在雌虫腹部产生,用乙醚提取活性最高.其粗提物可在0~10℃温度下贮存二年仍具有较强活性.在田间自然状态下释放粗提物诱杀毛黄雄虫,处理区比对照区毛黄幼虫量减退96.9%.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小菜蛾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发生为害的种群动态规律提供参考。研究了5种恒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存活,繁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0、25、30、35℃的范围内,小菜蛾的产卵前期和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35℃高温下,37.5%的小菜蛾雌虫不孕,且正常雌虫的产卵量显著减少,仅为75.7粒/雌,说明持续高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是不利的。小菜蛾的繁殖动态也随着温度不同而不同,小菜蛾雌虫的卵峰日都在开始产卵的3日内,累积产卵量达总卵量80%的雌虫日龄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小菜蛾雌虫的寿命也随着温度升高而明显缩短,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r=-0.981,P<0.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和捕食规律,将野外采集的十斑大瓢虫置于室内饲养2代,再测定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以倒数法拟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明确了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量随着虫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N→∞时,十斑大瓢虫的1~4龄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在1 d内对豆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1628、158.7003、556.3928、988.1128、841.0084、589.4011头。十斑大瓢虫幼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为y=3.9123x2.2092(R2=0.8093),随着日龄的增加捕食数量呈指数关系逐渐增加。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0.9453x2-28.274x+827.44(R2=0.456)和y=0.8762x2-31.511x+635.38(R2=0.7188),随着日龄期的增加捕食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四纹豆象单头雌虫的产卵量通常取决于它们唯一可以利用的豇豆量。巴西品系的雌虫和也门品系的雌虫在40粒豇豆上比在5粒或10粒豇豆上所产的卵多。但是,当给它们提供100粒或140粒豇豆时,其产卵量也不会再增加。在给尼日利亚品系的雌虫提供5粒或更多的豇豆时,其产卵量并无明显的不同。单头雌虫在不同数量的豇豆上所产的卵孵化而成的成虫数因豇豆的数量与雌虫所属的品系而变化。也门品系大约平均每粒豇豆产生一头成虫,其每粒豇豆上至少着一粒卵。因此,每头雌虫产生的后代成虫数便随着着卵的豇豆数目稳定增长。当尼日利亚品系的每头雌虫可以利用来产卵的豇豆是40粒,而不是50粒或10粒时,它就会产生更多的成虫。但是,如果它们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豇豆,成虫的数量也不会再增加。巴西品系每头雌虫产生最大数量的成虫后代所需的豇豆量为100粒。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决定最大限度产卵力和成虫后代产生的条件在品系内及品系间是不同的。如果把这些材料用于种群模拟,其意义就特别重要了!其原因在于它说明了这一害虫对生态因素的种内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学药剂导致害虫不育是防治害虫的一个新途径.1980年以来笔者用灭幼脲一号乳剂采用Mitlin饲食法于室内对粘虫成虫产卵不育做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5oppm处理羽化后一天内的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达99.8%,几乎全部不育.用5ppm、50ppm同时处理羽化后第三天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分别为99.4—99.0%,9.96—99.1%,效果十分明显.不育效果似与成虫羽化天数无明显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控制迁飞性昆虫为害及其数量变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标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含不同染色剂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由于幼虫有各种体色,不能获得满意的标记效果。以含有不同浓度罗丹明B的10%蔗糖溶液饲喂成虫,标记率可达95.19%,标记液对成虫寿命和飞行能力没有影响。随着罗丹明B浓度的增加,雌虫卵巢染色的百分率不断提高,但产卵前期延迟,平均产卵量明显减少。标记雌虫可以产下红色的卵。在河南省新野县(38×25)km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茶尺蠖成虫延迟交配对其产卵量、孵化率和雌雄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配时间的延迟,雌虫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延迟3d以上,下降趋势明显,延迟6d产卵量最低,且卵的孵化率为零。随着延迟天数的增加,成虫寿命显著延长,雄虫最高可达15.82d,雌虫可达13.97d,较之对照显著增加。茶尺蠖雌虫具有较短的交尾期,其生殖活力随着日龄增加而显著减弱。因此,采用性"迷向法",用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在此时间段干扰交配,将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饲养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观察其在思茅松上的补充营养和产卵习性.结果表明:松墨天牛成虫羽化后0.5~2h开始进行补充营养,集中取食1~3年生枝条的细嫩树皮,1头成虫一生平均取食面积为2279 mm2.雌成虫交尾2~3d后集中选择多年生枝条或0.5~6cm直径的木段产卵,每头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61粒,产生产卵刻痕87个,有30%的产卵刻痕内没有卵.  相似文献   

15.
Zwittermicin A (ZwA)能够增加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esis,Bt)Cry1Ac蛋白的杀虫活性.生物测定使用生长在人工饲料上的甜菜夜蛾幼虫.用 Cry1Ac蛋白单独处理甜菜夜蛾初孵幼虫,体重抑制活性明显,杀虫活性较低;单独用ZwA处理时无杀虫活性.当ZwA浓度为0.1 mg/mL、Cry1Ac浓度为1 mg/mL时,48 h校正死亡率达90%.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分别饲喂试虫时,无杀虫活性;用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同时饲喂试虫时,84 h试虫全部死亡.对甜菜夜蛾5龄幼虫中肠组织切片分析发现,口服25 μg ZwA和5 μg Cry1Ac的幼虫12 h,中肠变细小,中肠壁变厚,围食膜无法正常形成;36 h后中肠壁逐渐恢复正常,围食膜重新形成.  相似文献   

16.
烟草螺EPhestiaelutella(HHbner)是1915年在俄罗斯首次记录危害烤烟的。1993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动物系对烟草螟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学研究,包括了烟草螟的形态学、发育、营养生物学和繁殖。成虫羽化后数天便进行交配,并在食物上产卵,每一雌虫可以产卵150~200粒。在一周之内,卵孵化为幼虫,接着幼虫便钻到食物的下面,并隐匿数月。在5龄幼虫时,幼虫开始活动,它们离开食物并爬到表层,以使湘育和越冬。来年的初夏,末龄幼虫化蛹,并在一个月之内羽化,其中约一半变为下代的成虫。文章还讨论了烟草螟在交配时的信息素刺激作用,雌…  相似文献   

17.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测定了其在小鼠和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的能力和对低温的耐受性。测得该虫株雄成虫、雌成虫和发育充分的肌幼虫的长宽度分别为(1.415±0.164)mm×(0.048±0.014)mm,(2.627±0.246)mm×(0.056±0.018)mm和(1.112±0.185)mm×(0.038±0.013)mm;其在昆明小白鼠和三元杂交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分别为(112.0±59.65)和142.5;平均每条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56.76±5.13)条;在猪肉中的感染性肌幼虫置-32℃36 h或-22℃60 h即全部死亡。结果表明,该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上述生物学特性与猪旋毛虫(T.spiralis)的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落叶松尺蠖幼虫死亡的回归直线方程为Y=1.9621+0.5056x,LD_(50)=10~(6.01);在一定时间内幼虫死亡率随感染日期的增加而提高;LT_(50)随感染浓度的增加而减少;EaNPV的毒力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存放24个月的病毒较保存11月的病毒毒力降低36.5—58.5%;日光照射病毒被灭活的程度随阳光照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存留在松树干上一年的EaNPV仍保留有一定的活性,与保存于冰箱中的病毒比较,其毒力降低63.2%;EaNPV致病死亡的2、3、4、5龄的落叶松尺蠖幼虫及蛹的多角体含量平均分别为每头虫0.966亿,2.675亿,5.335亿,6—15亿及1.766亿;用EaNPV1×10~7PIB/ml与1×10~8PIB/ml感染菜青虫、粘虫、玉米螟、棉大卷叶螟、杨枯叶蛾和柳毒蛾幼虫,均不引起幼虫发病.  相似文献   

19.
采用胡萝卜片培养短体线虫技术,测试不同培养时间和接种密度对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繁殖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培养条件下,每片胡萝卜(厚10 mm,直径3 cm)接种25头线虫雌虫,线虫的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前3周线虫的繁殖系数为6.24,线虫的群体数量增长缓慢;第3~6周线虫的繁殖系数略有增高,为8.99;第6~9周其繁殖系数高达17.88,线虫群体数量快速增长;之后,线虫群体数量增速下降,其繁殖系数降为1.42。在接种不同密度线虫的实验中,线虫的群体数量均显著增长,其繁殖系数在不同接种密度处理中差异不显著;随机挑取10头雄虫与雌虫,比较不同线虫密度对线虫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密度除对雌虫的b值(体长/头顶至食道腺与肠连接处长)有显著影响外,对雄虫和雌虫的其他形态特征测量值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防病治虫     
《中国花卉盆景》2004,(6):40-41
贵州省锦屏县林淑芳问:松树的枝条上挂了许多枯叶苞,剥开内部发现有虫子。请问是什么虫?叫什么名?它怎样为害树木?答:这种虫子叫大蓑蛾,又称大背袋虫、大袋蛾,幼虫吐丝缀叶成囊,隐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叶片或嫩梢,啃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叶上出现孔洞或缺刻,严重的将叶食光。该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可为害月季、蔷薇、梅花、牡丹、丁香、山茶、杜鹃、石榴、月桂、樱花、雪松、马尾松、罗汉松、五针松等200多种观赏植物。该虫成虫雌雄异型,雌成虫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退化。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蓑囊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底5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雌蛾多于雄蛾,雄蛾羽化后离开蓑囊,寻觅雌蛾;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蓑囊,在黄昏时将头胸伸出囊外,招引雄蛾,交尾时间多在13:00~20:00。雌成虫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