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栽培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后代60个系群及其亲本在接菌条件下的抗赤霉病表现。从每穗发病百分率、发病动态进程和穗轴病变率等多个侧面对属间杂种后代系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病百分率:参试各系未出现高抗(小穗受害率< 3.93%)和高感(小穗受害率> 57.3%)的类型。后代系属R级(抗病)的共7系,占11.7%;属MR级(中抗)的共25系,占41.7%;其余28系属MS级(中感)和S级(感染),占46.7%。当按病情指数来划分时,则R级和MR级所占比例更大。2.变动系数:属抗病级的各系,在接菌后第8 d的第一次调查中,基本上未发病,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均小;属感病级的各系,第一次调查时感病就重,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也高。3.属抗病的各系,穗轴节的病变最轻,感病各系较重,大麦亲本最重。此外,还讨论了作物对赤霉病抗性的机理、抗性级别划分标准和属间基因转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表接菌和喷灌加湿方法,对7944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鉴定。经1977—1987年的初筛、复筛和异地联合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27个,中抗品种394个。统计分析表明,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二棱比多棱强,裸大麦比皮大麦强;各品种类型中,又以二棱裸麦抗性最强。抗赤霉病的大麦品种资源,国内主要分布于病害流行的长江中、下游诸省(市);国外以日本、瑞典、丹麦等国品种中,抗性材料的出现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小麦抗赤霉病性田间自然鉴定与抗赤霉病育种中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4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对来自全国10个麦区12648份小麦育种材料料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病频繁流行的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最差。我国现有小麦材料的抗病性与丰产性仍存在较大矛盾,至今仍缺乏可应用  相似文献   

4.
抗坏血酸与小麦抗赤霉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程度抗感赤霉病的4个冬小麦品种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JF-12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浮液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2~22天测定寄主组织内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量、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同时观察AsA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的感病或中感品种穗组织内较不接种的对照有明显的AsA积累,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低,而抗病品种接种前后AsA量无明显差异,AsA氧化酶及AsA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强。另外,适当浓度的AsA对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伸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对病菌菌丝的生长及病菌体内的AsA水平无明显影响。作者对AsA与小麦抗/感赤霉病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认为AsA与植物的感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据39个日本大麦品种和48个西欧大麦品种对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 YMV)分离物的抗病性反应得出,抗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抗中国的BaYMV,少数为感。感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仅少数为抗病,说明中、日两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小。抗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对中国的BaYMV,多数品种为感,少数品种为抗。感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少数品种抗。说明中国和西欧两地区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大。中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力和日本的相似,都比西欧的BaYMV分离物要强。作者还讨论了造成BaYMV致病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野生稻转育后代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07份栽培稻/野生稻高世代品系及86个药用野生稻栽培稻回交F1再生苗进行了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对64个品系进行了孕穗期抗性鉴定,并初步了野生稻转育后代的苗期拒虫性及孕穗期抗生性等。结果表明,野生稻抗虫基因已导入某些杂交品系B5,B2,B3,B6,B10,B11,B12,B13,B14,B15,B7,B8在苗期表现高抗,在孕穗期表现中抗,抗性水平比对照抗性品种IR36高;B2F3-52,B2F3-  相似文献   

8.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9.
大麦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初筛和病圃复筛,对6515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重点材料结合苗期、分蘖期鉴定和异地鉴定,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材料52份,慢白粉病抗性材料59份,并发现具有Mla、Mla6单基因和Mla Mlat、Mla Mlh Mlp多基因组合的国外已知抗病基因品种,在浙江舟山和福建莆田表现抗病。统计分析表明,二棱大麦抗病性较多棱大麦强;抗病品种发病较感病品种迟;抗性材料大多来自国外,英、德、瑞典、叙利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品种,筛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大麦植株含糖量与品种对大麦白粉病抗性的关系,国外虽有报道认为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在含糖量上无明显差异,但是所测定的品种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