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草畜平衡制度是切实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在全国五大牧区率先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探索出一条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促进锡盟畜牧业经济转型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牧区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当前青藏高原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过程中的几种典型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的问题.对草原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青藏高原牧区产业结构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草畜平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草畜平衡工作的基本原则.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及草原监理机构的职责.草原载畜量标准的制定.草畜平衡的核定与抽查,草畜平衡的日常管理等。《办法》强调:国家对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是加强草原监督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是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当前青藏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过程中的几种典型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澄清了模糊认识。特别对草原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青藏牧区产业结构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国梁 《饲料广角》2014,(11):20-21
<正>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支柱产业,牛羊业是全旗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全旗的肉羊养殖规模和全国的形势基本一致,出现了萎缩下滑的态势。除了中部牧区执行国家草畜平衡外,其他所有地区严格实行禁牧舍饲制度。在禁牧区坚决禁止散放散养,在草畜平衡区严格按照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确定的标准养畜。以四子王旗牧区一个典型的中上等的按传统方式经营的牧户举例:在平年来说,6 000亩草场,养殖400  相似文献   

6.
甘肃草原是我国第六大牧区,面积1 790.4万hm2,人均草原面积为0.72 hm2。长期以来,由于气候、人为、超载过牧等因素使得该省草原大面积退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干旱、雨涝、沙尘等恶劣天气频发,制约着其畜牧业的发展。草畜平衡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中央统一部署,根据甘肃省省情和草原现状进行实施,但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多年,甘肃省草原依然存在退化趋势。本文对甘肃省草畜平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草原建设和草畜平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畜平衡问题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草畜平衡的理论依据、计算参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载畜量和草畜平衡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和实践上的困境。指出以平衡理论为基础的草畜平衡,对主要由降水驱动的干旱、半干旱草地并不具有指导意义。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异大,根据平均生产力和家畜平均采食量核算的草畜平衡无法做到动态平衡;“季节畜牧业”、“关键场”等理论在解决草畜时空相悖上也充满挑战。家畜单位、存栏数量、合适放牧率等主要估算参数的争议,还不能为草畜平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探索草畜适应性动态管理,协调草地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应是中国草畜平衡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伊吾县畜牧业的特点,指出该地区畜牧业的基本特点是草原放牧畜牧业,生产活动随季节放牧、经营,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同时指出牧区草畜平衡状况与草畜平衡的计算方法;最后提出了草场资源合理利用、改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草原是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牧区、半牧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由于人们长期超载过牧,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的利用,草原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出现了大面积严重的"三化"现象,产草量和载畜量都明显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恶劣。草原生态的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的不和谐。为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黑龙江省主要牧区从1996年起实施了草原承包,2000年实施了草原禁牧,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产能力不协调,草原建设速度慢于退化速度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多数研究发现,超载过牧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草畜平衡成为治理草地退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由于超载过牧以及草地自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导致中国出现大面积退化草地。究其驱动力因子,草-畜之间的平衡关系首当其要,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仅仅根据牧草生产力架构下的草畜平衡关系管理放牧系统是不准确,也是不全面的,科学的低排放放牧系统还需要兼顾"地下生物量"和"土壤侵蚀"状况。为此本文提出:适宜的放牧率=min(理论载畜量,以地下生物量最大化为准则确定的适宜放牧率,以土壤侵蚀最小化为目标确定的最适放牧率),在环县典型草原的研究实践表明在牧草生长期降水量为224.9mm时,最适宜的放牧强度为3.8羊单位/hm2。  相似文献   

12.
姜晓群  林哲艳  时钰  赵晋灵  李昂 《草业学报》2020,29(11):151-164
当初步遏制草地退化后,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对草地管理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更好地通过草畜平衡和生态补贴实现生态保育和牧民利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长达90年的美国公共放牧地政策可以为我国调整和优化草地管理政策提供借鉴。美国经验表明,实现草地生态保育需要在社会共识、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牢固地树立和实现草地的多重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进一步地,公有的草地产权制度是保障草地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的法律前提,非牧产业发展是实现草地多重功能的经济基础,精细的行政管理是实现草地生产生态平衡的技术保障,多种利益主体参与是实现草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活力来源。美国草地管理制度发展的曲折反复,也说明了生态管理政策的失效和调整,禁牧和监管强度的张弛反复,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诉求和博弈消长,都是草地治理中的正常情况。我国草地治理也可能经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下一阶段,草地产权的优化、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牧民利益和生态保育目标的协调,是实现我国草地可持续治理的核心要务。  相似文献   

13.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 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14.
王德利  王岭  韩国栋 《草业学报》2022,31(12):191-199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grassland, coupled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grassland ecological services, animal production and pastoral living, it is necessary to update the concept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develop higher level livestock grazing and feed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establish a more effective grassland grazing management paradigm. This study considers both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modern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demands, and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precise grassland grazing management which encompasses the versat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sustainability as the goal and the us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imal science, ec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based on the habitat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livestock classes and their requirements, and livestock-vegetation interaction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effective and direc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livestock grazing process, the grassland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paradigm of synergistic bal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can be finally realized. Also,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of precise grazing and its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es are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including the plant compensatory growth mechanism, the 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the theory of diversifying grazing livestock, mechanisms of plant-animal interactions, nutrition regulation principles and versatility synergy. These concepts form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gulation of grazing pressure and livestock assembly. In conjunction with this coverage, the key points in precision grazing are reviewed, such as dynamic optimal stocking rate(threshold), mixed grazing(species and proporti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ptions(satellit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onitoring, large scale data processing)and other relate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Finally, the authors sum up the concept of grassland multifunctionality as a goal of “combining productive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service in a win-win manner”, so providing a precise grazing management paradigm.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principl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al grassland grazing, grassland grazing with supplementary feeding, and drylot feeding, reflecting region-wide whole industry regulation of livestock grazing pressure/assembly and provision for animal nutrition, while aiming for grassland grazing systems to achieve an overall “livestock-vegetation balance”. Such a system will generate high quality animal products and sustainable ecological services. Precise grazing management of grassland is advanced, practical and extensive, and therefore is a desirable choice for future grassland management with great potential and prospect.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5.
李莲香 《草业科学》2006,23(6):19-21
为核定草地载畜量,合理保护草地资源,实行草畜平衡,根据农业部草地资源监测新标准,利用典型抽样的方法,2004年对同仁县草地资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草地可食鲜草产量为3 065.8kg/hm2,超载7.4万个羊单位,超载率24.1%,牲畜超载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数字草业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草业信息系统、草业生产过程监测、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了我国数字草业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家畜养殖规模是草地载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对于引导牧户合理放牧,遏制草地退化,确保我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在青海省调查获取的牧户数据,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冻原高山草地上相关因素对牧户家畜养殖量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深入剖析了不同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探索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层面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冻原高山草地牧户家畜养殖量的主导现实因素为自然因子,其余影响因素依次是政策因子、教育因子和非牧因子;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家庭劳动力和非牧就业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人均经营草地面积和草原补奖政策的显著影响,补奖政策中禁牧比草畜平衡更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的目标。建议增加牧区非牧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参与非牧就业,同时加大冻原高山草地禁牧范围,并在补偿标准上对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适当倾斜。本研究发现了冻原高山草地上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上的异质性,为政府针对不同规模牧户区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青海玛多县草畜关系特征,对2008—2009年9个样地的实测地上生物量与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分别基于线性、幂和指数函数建立回归模型,对理论地上生物量进行反演估算,并依据相关公式计算理论载畜量。结果表明:线性函数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2009年玛多县草地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2008年;玛多县基于NDVI的2008,2009年理论载畜量分别为40.93万、57.45万羊单位,基于EVI的理论载畜量分别为41.30万、59.03万羊单位;而玛多县2008,2009年年末的牲畜存栏数分别为33.11万、33.71万羊单位,可见玛多县这2年的理论载畜量尚有盈余。说明玛多县总体上正在由草畜关系极不平衡状态向逐渐草地恢复状态逐渐改变。  相似文献   

19.
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草地畜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玛曲县的天然草场类型和分布特点、利用方式、生产经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制约当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优化畜群结构、发展季节畜牧业、家庭牧场统分经营、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今后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汪诗平 《草地学报》2006,14(2):188-192
针对我国目前草原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如草原退化的面积和程度,造成退化原因的作用和权重等不确定性问题;载畜量及其估测的理论基础问题;“围封转移”和“春季休牧”措施的理论基础以及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将严重困扰着我国草业能否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研究我国草业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