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早熟甜玉米留蘖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振声 《玉米科学》1993,1(1):020-022
以早熟甜玉米为材料,研究了留蘖对主茎果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甜玉米留蘖并不存在以往认为的浪费土壤养分、水分和与主茎争夺营养而减产等问题。反而为主茎果穗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更大的营养体、叶面积、根量,成为主茎果穗的“源”。留蘖也改善了田间冠层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含水量增加14.5%。留蘖使鲜穗秃尖缩短58.2%,行粒数增加50.4%,穗重增加38.7%:使成熟果穗籽粒增产72.2%,每穗粒数增加66%,千粒重增加7.2%。认为早熟甜玉米保留分蘖是一种提高鲜穗产量和商品质量,提高种子产量和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缙云县山区在近年来的鲜食甜玉米种植实践中从季节安排、培育壮苗、大田管理及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阐述了鲜食甜玉米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茬口安排、培育壮苗、大田栽培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超甜玉米美甜9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超甜玉米美甜9号综合农艺性状介绍及相应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总结,为甜玉米栽培者提供了一条科学合理的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水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针对杂交稻营养生长优势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合理的栽培。采用超稀播,育壮秧,以蘖代苗,适当稀植并采取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途径是我国稻作栽培的新发展。杂交稻高产群体的研究不但确定了适宜的群体指标,更注重建成高光效群体和冠层结构。杂交稻栽培还注重引用新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栽培技术应以“三高”农业为取向,加强省工,节本,改善品质的栽培研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鲜食农产品,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及多样化的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全国甜玉米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甜玉米具有分蘖、分枝特性,种子发芽势弱,苗期长势弱,采摘鲜穗作为商品等特点与普通玉米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在栽培技术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
史峰 《北方水稻》2010,40(3):31-32
根据新宾地区实际种植情况,对该地种植水稻的株高、分蘖、叶片、幼穗发育、各生育时期与积温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新宾水稻栽培应选择中熟品种为主,并注意加强水稻生育前期的肥水管理,插秧返青后马上追施分蘖肥等相关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速冻保鲜甜玉米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实测普通玉米、甜玉米完熟果穗、鲜穗和速冻保鲜果穗的主要感官营养品质成分,以探讨速冻保鲜处理对甜玉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保鲜处理后甜玉米的Vc含量、含糖量,以及赖氨酸、色氨酸等主要氨基酸含量稍有降低,基本上与鲜果穗相近.感官品质也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8.
综述水果型甜玉米无公害栽培技术,指出选择良种、设施育苗、轮作、合理施肥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是水果型甜玉米无公害栽培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玉米是玉米种中的一个亚种(Zea mays saccharata)。生产上主要应用有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三大类型。对甜玉米优质高产的栽培提出了7项关键技术措施。即:①选择优良对路品种;②隔离种植,防止串粉;③适期精细播种;④合理密植提高分蘖、分枝;⑤施足基肥,分期施肥;⑥防止病虫害。保证品质;⑦适时采收,及时上市。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寒地覆膜水稻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栽培和覆膜栽培体系下,水稻的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氮量下,水稻覆膜栽培体系的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显著高于水稻常规栽培体系的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甜玉米果穗不同计产方法对产量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0个鲜食甜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果穗不同计产方法(第1果穗计产、所有果穗计产和商品果穗计产)对产量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计产结果在甜玉米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1穗净果穗计产结果比商品穗产量高0~35.78%(除个别品种外);所有净穗计入产量结果比商品穗产量高0.08%~35.78%,且各百分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以商品果穗计产比较科学。商品果穗标准为非霉变果穗,除去苞叶、花丝、穗柄、虫咬、损伤、秃尖及秃基部分的完好净穗有效长度至少不短于10cm的果穗。  相似文献   

12.
玉米分蘖对产量有益还是有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分蘖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在20世纪初,及时除去玉米分蘖在某些地区是很普通的。因为保留下的分蘖会从主茎吸收大量养分,而它只能长一小果穗,甚至果穗上无籽粒。故通常把这种分蘖叫做徒长枝。分蘖是由低位地下节形成的侧枝,而由上  相似文献   

13.
氯氰菊酯在甜玉米上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由于自身特性及气候、栽培等因素,虫害严重,甜玉米农药残留是限制甜玉米市场消费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选用甜玉米品种佛甜2号,药剂为大田生产常用药剂—高效氯氰菊酯,研究甜玉米中后期施药次数、施药量对甜玉米子粒农药残留量的影响及农药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甜玉米上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迅速减少,消解曲线均为指数方程;在叶上的残留量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在茎、苞叶、穗轴和子粒中的残留依次降低;残留量与喷药次数、喷药量密切相关。收获期甜玉米子粒、穗轴上的农药残留低于检出限量,苞叶上的残留量低于国际标准,收获后3 d甜玉米秸秆上的农药残留量低于相应国家饲料标准;采收期前15 d左右,以常用剂量的两倍进行氯氰菊酯喷雾,穗轴、子粒中均无氯氰菊酯农药残留检出,不会影响甜玉米子粒的食用安全性;收获后3 d,秸秆做青贮饲料和穗渣做食用菌培养材料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免耕抛秧增产原因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免耕抛秧和翻耕抛秧的分蘖动态,经济性状,茎叶夹角、叶面积大小及根系进行调查,初步分析了免耕抛秧栽培的增产原因,并简单介绍了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威廉斯”种苗进行栽培试验,对高密度种植(每公顷1666或2222株)留单吸芽与低密度定植(每公顷1000株)留双吸芽的生产效果进行比较.在母株收获周期中,果穗的产量以高密度种植的最高(每公顷年产46吨),稀植的产量最低(每公顷年产21吨).但在植株高度、果穗大小以及从种植到收获的时间上则无显著差异.在第一代子株留双吸芽、密度增至2000株/公顷时结果表明,植株与果穗均小于其他处理组合,但  相似文献   

17.
早稻不同栽培方式茎蘖成穗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早稻机插、抛秧与手插栽培的分蘖成穗规律,发现这3种栽培方式的分蘖利用均以第4、第5和第6叶位产生的分蘖为主;机插、抛秧和手插分蘖成穗率分别为80.0%、80.0%和95.8%,对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9.8%、46.6%和60.0%,说明机插栽培相比抛秧,其分蘖穗穗型较大,对产量贡献也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黄精种植的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开展甜玉米与黄精套种试验,探讨浙中山区不同种植密度鲜食玉米与黄精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结果】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甜玉米鲜穗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为5.7万株/hm2、但从综合效益来看,甜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的合理搭配密度为4.5万株/hm2,年度种植效益可达52093元/11秆.【结论】鲜食玉米与黄精套种栽培可以成为解决农民种植黄精等中药材长期收益风险与短期收益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江淮地区主栽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为试验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对分蘖跟踪挂牌,研究了机插稻分蘖的发生、成穗特性以及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并与常规旱育稀植手栽稻处理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分蘖主要发生3、4、5、6、7这5个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均以一级分蘖第一叶叶腋里长出的分蘖为主;一级分蘖各蘖位都有成穗,以4、5两个蘖位成穗率最高,达100%,二级分蘖成穗率较低。机插稻的优势分蘖为4、5蘖位,这两个蘖位的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超过了50%,而手栽稻的优势分蘖是5、6、7、8。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北方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说明了超稀植栽培技术选择少蘖、大穗型品种的原因,从适宜栽培密度、生态特点等方面开展少蘖、大穗型品种稀植技术选择分析,对超稀植栽培中少插基本苗进行技术剖析,同时对超稀植栽培中减少分蘖肥、重施穗肥进行理论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