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赤眼蜂防治森林害虫,必须在害虫产卵之前,繁育和贮备大量赤眼蜂,以便适时施放,消灭害虫于卵期。因此,冷藏寄主卵和寄生卵是赤眼蜂数量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工繁育中的主要问题。本试验主要探讨赤眼蜂和柞蚕卵的冷  相似文献   

2.
了解赤眼蜂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通过相应技术,对赤眼蜂进行人工繁育。繁蜂选用松毛虫赤眼蜂做蜂种。选用柞蚕卵作中间寄主,用其卵扩繁赤眼蜂。赤眼蜂发育的最适宜温度22~25℃,湿度75%-80%。蜂与卵的比例为1:20或1:30。繁育出的寄生卵经过检测、挑选后制成蜂卡,装箱储存待用。  相似文献   

3.
1973—74年我场进行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试验,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领导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两年来共培育赤眼蜂5亿头,放蜂试验面积共1800亩,取得了育蜂治虫的初步成效。现将两年来试验工作进行情况和结果,整理于下:一、赤眼蜂寄主卵的储备(一)柞茧卵的储备1.柞蚕茧质量检查:1973年省农业局分配我场一批自河南鲁山采购的一化性柞蚕茧,检查结果于下:性比:抽查1500只的结果,雌占45.9%,雄占54.1%。死茧率:1月份检查为14.0%,3月份16.4%,4月份18.16%,即茧在越冬过程中陆续有死亡。  相似文献   

4.
利用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繁育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大空间繁蜂室接蜂,接蜂量的蜂卵比以3:2——4:1为合适,接蜂挂卡时间以4—8分钟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通常,繁育赤眼蜂采用有光繁蜂法,但它要求光线充足而均匀。光线不匀影响赤眼蜂的分布。考虑到赤眼蜂是凭嗅觉器官寻找寄主卵这个道理,我们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进行了无光繁育赤眼蜂的试验,结果如下:一、赤眼蜂在无光条件下的扩散试验用大房间散卵接蜂器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作蜂种。在蜂种开始羽化时,以蜂卵比为(蜂种寄生卵和新鲜寄主卵之比,下同)1:10,把蜂  相似文献   

6.
前言 在我国,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是生物防治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为大量繁蜂,有必要及时地积累和长期保存中间寄主卵。目前,米蛾卵在4℃左右的冰箱中只能保存10~20天;柞蚕卵在-20℃冰箱中只能贮存一个月。而且,寄主卵羽化率和它在低温下贮存的时间成反比。因此,中间寄主卵的长期保存是赤眼蜂生产中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液氮冷冻赤眼蜂寄主卵(米蛾卵等)是一项新技术,它对扩大赤眼蜂的防治面积,实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是我省用以防治松毛虫等林业害虫的主要生物措施,但受到繁蜂的中间寄主——柞蚕卵的限制。扩大赤眼蜂中间寄主的来源,已成为我省生物防治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利用人工寄主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于1980年开始应用人工寄主卵繁育赤眼蜂(简称人工卵蜂)防治害虫的小型田(林)间试验。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卵蜂在出(林)间对害虫具有与天然卵繁育的赤眼蜂(简称自然卵蜂)同等的搜索和攻击能力。我们于1984年又分别在武昌九峰地区和青龙山地区再次进行了人工卵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林间试验,并将防治面积扩大至1000亩。  相似文献   

9.
目前,应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已成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农林生产中广泛应用.由于应用面积的不断扩大,对赤眼蜂的需求量也与日剧增,当前生产上所采用的用自然卵(柞蚕卵、蓖麻蚕卵、松毛虫卵等)做中间寄主的土法繁蜂工艺,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为开辟新的中间寄主卵来源,简化生产工艺,使赤眼蜂的繁殖由用自然土法繁蜂向用人工卵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湖北、浙江、湖南等省,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先后成立了  相似文献   

10.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已在我省蓬勃开展。为了进一步发挥赤眼蜂在消灭松毛虫及其它害虫上的作用,我们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及其寄主柞蚕(Antheraeapernyi G.Mene Ville.)卵的贮藏利用方  相似文献   

11.
九台县二道沟林场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自一九六六年开始现在已坚持十三年之久。十余年来共繁育赤眼蜂达百亿头,防治面积十余万亩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场过去在育蜂工艺过程中,用人工串茧、喛茧、拣蛾、剖卵、洗卵、卵风干、贴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在浙江是松毛虫卵寄生蜂的优势种之一,以马尾松毛虫卵为寄主,发育起点6.02±0.51℃,有效积温212.06日度,自然条件下全年历经17—19世代。1970—1978年全省以柞蚕、松毛虫、蓖麻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在不同条件下放蜂近120万亩,寄生率达80—85%,最高96.2%,对松毛虫的发生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在适宜的森林环境中并且具有持续效果。几年来摸索出一套适合林场繁殖赤眼蜂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创用了摘头贮蛾保存柞蚕寄主卵、大空间快速接蜂、散卵接蜂等方法,全省每年防治时期生产蜂卡达20多万张。严格筛选种蜂、采用大型寄主卵、大空间繁蜂、依虫口定放蜂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繁殖赤眼蜂的好寄主—柳天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在国内已有不少地区开始大量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赤眼蜂在生产上能否大量推广,常与寄主卵的供应情况有直接关系。目前常用的繁殖赤眼蜂的几种寄主如柞蚕和蓖麻蚕,受地区、季节等条件影响较大,群众不能广泛饲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给赤眼蜂的大量应用和推广带来了困难。因此,寻找适应性强,群众能广泛大量饲养的繁殖赤眼蜂的新寄主,就成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蜂种 (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百分之八十条件下,世代历期约  相似文献   

15.
从1983~1987年对枯叶蛾平腹小蜂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从较广泛的寄主中筛选出两种可交替使用的良好第二寄主—柞蚕(Antheraea penrnyi Gu,erin-Me’neyille和柏木枯叶蛾Dendrolimus SP.卵.对第一寄主卵和中间寄主卵的保鲜试验,获得了可以保证全年繁蜂的新鲜寄主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蜂种(一)种型寄生于当地马尾松毛虫卵内的“松毛虫赤眼蜂”(种型、学名待定)或“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以柞蚕卵为寄主时发育起点温度5℃,有效积温235日度。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条件下,世代历期约12天,卵期1.5天,幼虫期2.5  相似文献   

17.
九台县二道沟林场几年来随着养蚕事业的发展,柞树林的面积也在扩大,相继柞树的主要害虫之一的天幕毛虫的发生及危害给养蚕业带来障碍,蚕业减产,蚕民经济收入受到损失。影响蚕丝出口量,由于柞蚕产量的下降,赤眼蜂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因柞蚕卵是我省目前生产赤眼蜂的最好的中间寄主。为保障养蚕业的发展,必须消灭和控制天幕毛虫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两年来对该虫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利用人工模拟寄主卵或离体人工饲料饲养赤眼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所用饲料大多具有30%以上的昆虫血淋巴,对大规模繁殖赤眼蜂带来了困难。为了探索昆虫血淋巴在饲料中所起的作用及逐步寻找取代物,本试验对降低赤眼蜂人工营养液中昆虫血淋巴的比例作了某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结果。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采用的蜂种及卵本试验所用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采自湖北省汉阳县棉田棉铃虫卵上。在实验室内以柞蚕卵、蓖麻蚕卵或松毛虫卵按常规方法扩大繁殖。(二)人工蜡卵的制作(详见[2])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赤眼蜂寄主范围较广,在防治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等害虫方面有较好效果.笔者介绍了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蜂种和保存方法,从蜂种处理、定期解剖、接种、粘卵卡、冷藏保存5方面总结了松毛虫赤眼蜂的接种繁育技术,从虫情调查、放蜂时间、释放方法、注意事项4方面阐述了松毛虫赤眼蜂的林间放蜂技术.最后提出了赤眼蜂的质量、放蜂时间和数...  相似文献   

20.
我室自1974年开始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试验工作。五年来在反复观察赤眼蜂的生活习性,掌握赤眼蜂繁殖技术的基础上,对培育壮蜂,提高林间寄生效能,改进繁蜂放蜂技术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一定成效。现将初步结果整理于下。 一、松毛虫赤眼蜂主要生活习性观察 1.孤雌生殖 1977年将积温200℃发育已可辨别雌雄的松毛虫赤眼蜂蛹,剖开寄主卵取出雌蛹54头,分装54指形管,羽化成虫时,供新鲜柞蚕卵让其产卵寄生。观察结果:有52头雌蜂产卵寄生,占观察数96.3%;子代数合计4614头,平均88.7头,100%为雄性;共羽化289头,羽化率6.3%。说明孤雌生殖只能产生雄的后代,且大都不能羽化。 2.交尾习性 雄蜂有多次交尾能力,观察1头自寄主卵羽化出孔的雄蜂,2小时内交尾达10次。1977年将刚自寄主卵羽化出孔的雌蜂,一头装一指形管,供新鲜卵让其寄生,共观察32头,子代羽化后检查:平均子代数65.8头,雌占85.3%,说明赤眼蜂出孔前在寄主卵壳内可以交尾。 3.产卵习性 就观察29头雌降,羽化后平均经历1小时37分钟即开始产卵;产卵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