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鼠,这个与人类密切的同居者和危险的敌人,出现在世界上已经有四五千万年的历史了。但人们对老鼠危害性的认识并与之斗争的历史尚有几千年。人们常说的“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猫是专捉老鼠的。但由于老鼠有极高的繁殖率,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因此使人类在这场延续了几千年的人鼠之战至今未能取胜。根据有关资料估计,全世界的老鼠有40多亿只,和地球上的人口大致相当。人类这个地球的主宰,尽管有意无意的消灭了许多物种,并使凶猛的动物也俯首贴耳,但对老鼠的危害却深感头痛。然而,在老鼠身上科学家已陆续发现…  相似文献   

2.
飞猫     
在西班牙北部瓦伦丁山区的山谷里,有一种奇特的猫。因为人们无法准确地给它命名,就叫它“飞猫”。这种飞猫与家猫无异,却多长了与鸟一样的翅膀。虽然翅膀上无羽毛只有绒毛,但也能借山势飞翔自如。 这种飞猫有十足的“猫性”,因为它专以老鼠为食,所以是老鼠比家猫、猫头鹰更可怕的天敌。它有家猫白天和黑夜同样自如视物的眼睛和追逐老鼠的敏捷,更有猫头鹰靠翅膀追逐捕鼠的特殊技巧,前后左右,居高临下都是它的控制范围。所以老鼠一旦遇到它,肯定在劫难逃了。 飞猫是在极狭小的范围内生活的特有的珍稀动物,因受地域限制很难在更广大…  相似文献   

3.
鼠年鼠文化     
《湖南林业》2008,(4):21-21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与“鼠”有关的文化。鼠谚。民间流传着不少与鼠有关的谚语,如“多呜之猫,捕鼠必少”、“大猫头,老鼠尾”、“老鼠留不住隔夜粮”、“老鼠看仓,看得精光”、“猫咬猫,老鼠笑“,“小老鼠捉光,大老鼠惊慌”等。  相似文献   

4.
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要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异彩纷呈的住宅建筑形式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都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鼠年。老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老鼠生存。千百年来,它给人类的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乃至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和猫在一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人类的朋友,猫陪伴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它不仅忠实地履行它的天职———捕鼠,还与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当人们得知SARS与动物有关的时候,一度与人亲密无间的宠物被弃之街头,流离失所,猫也没有幸免。然而,有一对老人却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收养的猫,他们就是本刊今年第一期曾报道过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国家林局家属院的姬金、樊桂兰夫妇。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坚持每天外出为猫采购食物,洗澡、消毒。姬大爷很健谈,尤其谈到猫的时候更是滔滔不绝。他说,收留第一只猫的时候,完全是出于怜悯之心,而…  相似文献   

7.
鼠年话鼠     
鼠年话鼠据预测,一九九六年是个好年景,可惜是“鼠年”。老鼠可憎,但“鼠年”不坏,亦值得庆贺。为此,笔者特撰写了一组与老鼠有关的小文章,以飨诸位读者。最聪明的动物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除了人类和猩猩,最聪明的动物是老鼠,这是人类至今无法赶尽杀绝老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误会的故事     
那还是在三十多年前,我正是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为响应号召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村里乡亲养的一只大花猫,让我领会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的“真理”。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在院里一棵大柳树下的大石板上睡的正香。突然耳边传来猫的惨叫声和孩子们的嚷嚷声,我急忙爬起来一看,原来几个淘气的孩子团团围住村里老乡家的一只大花猫,用石头砸,用木杆捅。大花猫被打的受不了,又脱不了身,只好拼命的叫,那声音一声比一声地悲惨。我想猫是人类的好朋友又是老鼠的天敌(这农村的老鼠是我刚到农村的头…  相似文献   

9.
猫的趣闻     
世界上每个国家几乎都养猫。据说,猫的命名,是因其鸣声而得来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就说:猫的读音有“‘苗、茅’二音、其名自呼”。猫的作用远不止抓抓老鼠,在军事上、科学上乃至政治中,都曾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并由此而发生许多趣话,令人捧腹。   把猫视为神物   在我国,猫一直是作为老鼠的天敌而被人宠爱地饲养着,而在世界上却有一些国家,则把猫当作神灵来看待。   远在 3000多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已经有养猫的习惯,在一些壁画上都绘有猫的形象,甚至把猫当作女神的化身供奉在神庙里。他们最尊敬的动物神巴斯特,…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球上的动物中 ,到底谁最聪明外国有位动物学专家通过20年的潜心研究认为 :除了人类和猩猩外 ,老鼠便是最聪明的动物了。有一只老鼠被人设计关在一个空箱子中 ,开始在里面急蹦乱跳 ,吱吱怪叫 ,过后悄无声息 ,人们打开箱门 ,用烛光一照 ,见那老鼠嘴角有血迹 ,四肢朝天仰卧在箱底 ,确信已经死了 ,可刚倒出来 ,老鼠一着地便迅速溜走 ,周围的人目瞪口呆。这是苏东坡《黠鼠赋》一文中所记叙的 ,可见在宋代人们已知老鼠是十分狡猾的动物了。狡猾奸诈的老鼠不仅能大耍骗术 ,蒙骗人类 ,而且智商极高 ,连人类科学家都有所难及 ,长期以来 ,人类灭…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乡下,猫头鹰历来就被视为不祥之物,并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猫头鹰叫,死人的先兆;猫头鹰进屋,全家就遭苦。’意即家有灭顶之灾。于是人们一见猫头鹰,不是用乌流打,就是用弹弓射,如不共戴天之仇。而我家却偏与猫头鹰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缘份,使我至今萦萦于怀。那年秋天,我家夺得了联产承包来的第一个大丰收,楼仓里堆满了黄橙橙的稻谷,喜悦之情自不必说。但老鼠也随即骤增,毫无忌惮,光天化日之下结队而行,衣服、家什、板壁被咬得百孔千疮,夜间更是“大闹天空”,害得全家人夜不成寐,父亲趁赶集买回只小猫关在房里,欲以猫…  相似文献   

12.
南岳素有“寿岳”之美称。有人说:“寿比南山”是指南岳山。南岳生物界的寿星则是古树。古树的一生,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建造自身的过程。它在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悠悠岁月里,生在哪里,就在哪里盘根错节,在立地之处下扎深根,上插云天,“阅尽人间春色”。漫长的岁月给了它建造自身的机缘;历史变迁更给它增添了价值。古树那精巧、生动的年轮结构,像一面历史的明镜,给人们展现着它所经历的那些漫长岁月的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生物、生态等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的史实。同时,古树的本身,既是植被演变的实证…  相似文献   

13.
无毒灭鼠药     
无毒灭鼠药专利号:94117253.8目前使用的灭鼠药或杀鼠剂中一般都是把有剧毒的化学物质(如硫化氰)或含毒的中草药(如石榴皮、大枫子)作为主要原料,这些有毒物质不仅能毒死老鼠,而且还会毒死猫、狗等家畜,甚至危及人类自身安全。老鼠死后的尸体,也会因无...  相似文献   

14.
老鼠对人类个体伤害轻微,人们害怕老鼠成为一大谜团。结合实例,分析了人类害怕老鼠的现象,通过害怕的心理学、解剖学本质理论分析,讨论了害怕老鼠的起源,以及鼠患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意义。指出人类的怕鼠基因堪称文明基因,人鼠之间原本是协同进化的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笑林     
《林业与生态》2013,(5):45-45
七擒孟获 一天,一只猫捉住了一只老鼠,猫没有吃他,又把他放了。 没等老鼠跑多远,猫又上去把老鼠捉住了,然后还是没吃他,又放了。 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反反复复好几次。 最后,老鼠被折磨得都烦了:“猫大哥,你这是唱的哪一出戏啊?” 猫回答:“七擒孟获!” 富二代 AB两人讨论彩票,A问:“如果你中了500万准备千嘛?”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印像中,大兴安岭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它横亘千古,仿佛查无人烟,却从没有想过在几千年前就有了人类在这片大森林里生活,也没有想过有一个民族披荆斩棘从大森林走出而崛起中原。当我走进嘎仙洞,走进那段遥远的历史,我才相信大兴安岭不仅托起了万倾绿色,也演绎了一个民族崛起的历史。千年来,嘎仙洞一直不被人所知,更不知它与一个民族的强盛、一个朝代的兴起有那么深刻的联系。《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  相似文献   

17.
猫 苏格兰一家酒店老板饲养一只猫,以酒为主要饮料。但这只猫喝酒之后,既不耍酒疯也不去睡觉,而是精神抖擞地捉老鼠。据酒店老板说,它已捉2.1万多只老鼠,可能创世界纪录。 蝴蝶 蝴蝶中也有酒鬼。成熟的果实落到地面后,会发酵产生酒味,那些好酒的蝴蝶会远道而来。山里捕蝶人,就带了  相似文献   

18.
猫的趣话     
猫是哺乳动物,行动敏捷,善跳跃,爱攀援;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等色,或多色混杂;喜捕食老鼠。我国在东汉以后,始从印度将沙漠猫引入饲养,以防鼠害。“十二生肖动动”早在东汉时代排定,故无区长猫的“席位”。猫的瞳孔,有跟照相机光圈相似的功能,可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强弱。在光线最强的地方,虹膜收缩龠瞳孔变成一条缝;在暗处,虹膜扩张,使瞳孔恢复成圆形,猫的视力随时均处于最佳状态,便于准确捕鼠。猫喜清洁。进食时,往往会将流质食物或鼠血沾在面颊、触须或身上,干结后会影间融须活动,并产生不适之感,从而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王春华 《湖南林业》2011,(12):41-41
说起竹子,人们都会想起南方。这不奇怪,现在,野生的竹子主要分布于秦岭和淮河以南,而北方的竹子,基本都是移栽的。可是,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你也许会发现,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到处都有竹子的分布。我国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记录了大量的关于过去自然和社会状况的信息。竺可桢等人利用这些材料,对数千年来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繁衍数千年,森林见证了数千年。古代的中国对森林的认识并非刻意,一般是作为使用的物来对待。也有朴素的认识。认为应当善待森林,敬之为神。随着朝代的明灭,森林面积出现递减的状态。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历史的低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国的森林面积终于出现止跌回稳态势。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也在日趋丰富。但仍不能认为已达深刻。由是观之,森林面积的消长与朝代更迭的规律既有所相符,也更有所不同。从周期角度来看,森林最长,国家次之,人末之。因此建设森林,是以人之短,博森林之长,不可谓不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