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按照我们在文献[1]中给出的辐射诱发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导出了两种不同形成过程的双链断裂变化规律。在一定近似下,可以对SSB及DSB的实验结果作出满意的解释。我们的理论可以避免靶学说与击中理论的主要缺点,在一定条件下则又可以还原为靶理论结果,而且本理论还具有容纳更多因素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3.
4.
耐辐射异常球菌(DR)具有对致死剂量的电离辐射极端的抗性,但对其超强辐射抗性的分子机制仍缺乏深入了解。耐辐射异常球菌基因组分析显示其拥有许多与修复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等研究表明该菌能通过复杂的代谢途径控制的网络系统有效地调整并修复DNA。近年来已分析和鉴定了许多与DNA损伤修复,特别是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修复相关的蛋白,这些功能蛋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极端抗性机理的认识。主要针对DR双链断裂修复系统中重要功能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DNA修复机理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耐辐射球菌DNA修复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辐射球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耐辐射的原核生物,是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模式生物.根据国内外实验室和本实验在耐辐射球菌研究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从该细菌的结构特征、分子防御机制、重要修复基因、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综述了耐辐射球菌在DNA修复机制方面取得的进展,探讨了未来揭示该细菌独特高效的DNA修复分子机理可能采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DNA双链断裂(DSBs)是细胞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之一。高等动植物中主要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进行DNA双链断裂修复。该途径不依赖DNA同源性,由一些修复因子如:Ku蛋白异二聚体、DNA-PKcs 、XRCC4、ligaseⅣ等,将断裂末端直接连接进行修复。综述了植物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主要途径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探讨了植物DNA损伤修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耐辐射奇球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对辐射抗性最强的原核生物,是研究DNA损伤与修复的模式生物。根据国内外对耐辐射奇球菌研究最新成果,从该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和遗传学特性、诱变所致的损伤与其高效的修复机制,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茶多酚对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DNA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茶多酚(TP)对青、老年NIH小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作用研究了它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功效,并以人体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为指标研究了TP对辐射诱发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0.05%TP饮饲15天可明显降低青、老年小鼠血清MDA含量(P<0.01)、提高青、老年小鼠红细胞SOD活性(P<0.05)和老年小鼠CAT活性(P<0.05),但青年鼠CAT活性未见提高.0.1~1.0mg/mL TP处理,可明显降低20 GY ~(50)Coγ-线诱发的人体外周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其中以0.1mg/mL TP处理24小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芥菜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最佳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影响芥菜聚合酶链式反应主要因子的优化,建立了芥菜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即Mg2+2.0mM,TagDNA聚合酶12.5nmol/S,变性温度94℃,退火温度38℃,预变性94℃,5min;每个循环:94℃,50s,38℃,70s,72℃,120s,40个循环后,于72℃下延伸10min。  相似文献   

10.
辽宁绒山羊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辽宁绒山羊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用37个随机引物和55个两两组合的随机引物组合进行筛选,筛选出了5个多态性较为丰富的随机引物(组合)。用这5个随机引物(组合)对35个个体进行扩增,据它们的RAPD指纹图计算了遗传变异度(0.2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