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利益和政府的支持三个方面对蚕桑丝绸文化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蚕桑丝绸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模式,并进行了蚕桑丝绸文化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德清蚕桑业传承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蚕桑产业是德清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20世纪90年代,全县蚕桑、丝绸产业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从逐步衰退到快速萎缩。面对新的产业形势,德清蚕桑产业传承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1悠久历史德清的蚕桑业历史悠久。在本县"梅林遗址"中发现,早在上周时代就有桑园分布。三国东吴时,武康生产的蚕丝被称"御丝"。明朝,养蚕业已成为德清的主要产业之一,明王道隆《菰城文献》  相似文献   

3.
蚕桑生产是秀洲区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秀洲区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在秀洲区的农业生产中,蚕桑生产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蚕种繁育到种桑养蚕,从缫丝织绸到丝绸印染,从服装生产到出口创汇,其产业链最长最完整。  相似文献   

4.
我国茧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生产技艺的提高,茧丝绸天生丽质的特性被充分显露出来。茧丝绸产业不仅在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形成了悠久灿烂的古丝绸文化。但是,传统的茧丝绸历史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却鲜受关注。为此,我们在阐述国际和国内茧丝绸产业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淳安县茧丝绸具有文化底蕴丰厚、茧丝品质优异、蚕桑生产技术全国领先等基础优势和存在茧丝绸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茧丝绸从业人员减少和蚕桑产业规模下降等问题;认为保护和开发茧丝绸文化遗产有利于稳定从业人员、扩大民众的参与度、促进与普及茧丝绸文化和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提出了打造杭州——丝绸元素时尚之都、延伸和完善丝绸的产业链条、建立全国蚕桑文化遗产基地、发展茧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借力多平台融合茧丝绸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巴蜀人文圣地,秦汉丝锦名邦",有着"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生产基地"称号的嘉陵区,蚕桑产业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富民兴区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嘉陵区是我省20个蚕桑丝绸重点县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桑树资源丰富,区内丝绸服装企业聚集且发展态势良好,拥有依格尔、顺成、嘉兴、长荣等15户省内著名丝纺企业和千年绸都第一坊丝绸文化体验园等众多蚕桑丝纺服装经济实体,蚕桑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东桑西  相似文献   

6.
《四川蚕业》2017,(3):7-11
<正>四川盐亭是嫘祖故里、蚕桑丝绸发源地,2008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盐亭县"嫘祖文化圣地"。2017年6月"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生产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明确了嫘祖蚕桑的历史地位,为盐亭县加快嫘祖文化圣地建设,开发嫘祖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发展蚕桑丝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1发展与现状 蚕桑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五千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是首先发明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丝绸用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史称“丝绸之路”.四川在历史上曾是蚕丝业的鼻祖,是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曾经的蜀锦、嘉定大绸等享誉海内外.几千年来,勤劳的巴蜀人民发明了养蚕抽丝,使巴蜀成为我国的丝绸之源.四川丝绸声名远扬,自秦汉至唐宋的千余年间,成都丝织业十分繁荣,是全国蚕桑丝绸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丝绸的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8.
蚕桑生产是嘉兴市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蚕桑生产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蚕种繁育到种桑养蚕,从缫丝织绸到丝绸印染,从服装生产到出口创汇,其产业链最长最完整。蚕桑生产不但为我市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曹昳晗  黄凌霞 《蚕桑通报》2022,(1):36-37+39
我国是毋庸置疑的蚕桑大国,是全球最早养蚕缫丝编织丝绸的国家,蚕桑文化产品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里,已然拥有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如今的一大问题是,蚕桑制品的代表性产品丝绸在生活中实际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更多的时候它是作为床垫、布料的添加物。准确把握蚕桑制品的文化内涵,创造更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寓历史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蚕桑文创,本文将对标其他文化产品的优秀文创,为未来蚕桑文化产品打入文创市场提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的重点蚕区,地处嘉兴城郊,也属城郊型蚕区,蚕桑生产历来是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素有“渔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叙述了发展蚕桑生产加强国际合作的意义,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蚕桑丝绸的生产概况和蚕桑丝绸产业的国际组织——国际丝绸协会(ISA)和国际蚕业委员会(ISC)的概况,提出了加强国际蚕业合作,建立全球化的蚕桑丝绸发展战略体系、成立国际蚕丝合作组织、设立常态化的国际蚕业培训示范中心、高度重视我国蚕桑丝绸产业发展的对策。蚕桑丝绸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以维护中国丝绸国家利益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全球化的蚕桑丝绸发展战略体系,形成中外"双赢"的丝绸生产贸易新格局,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以蚕桑丝绸文化为纽带,传播合作包容、利益共享的丝绸之路精神,确保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优势主导地位,保障"丝绸"这张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国格的"名片"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相似文献   

13.
<正>蚕桑生产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蚕桑生产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从蚕种繁育到种桑养蚕,从缫丝织绸到丝绸印染,从服装生产到出口创汇,其产业链最长最完整。但目前蚕桑生产在我市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蚕农普遍老龄化,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制约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淳安县蚕业发展与千岛湖旅游业融合的优势,并对开发淳安县蚕业与千岛湖旅游业融合的旅游资源、市场环境和区位条件等情况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将发展蚕桑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将蚕丝文化嫁接到千岛湖旅游业,开发蚕丝文化馆、蚕桑丝绸文化的乡村旅游、蚕丝文化街道和基地观光游等模式,从而创造独具特色的千岛湖旅游品牌,促进淳安蚕业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蚕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  黄志君 《广东蚕业》2010,44(2):14-18
1蚕桑产业及蚕学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地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丝绸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丝绸业与中华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奇妙的融合,逐步形成了独特而极具历史意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蚕桑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当前,国内外市场丝绸紧缺,供不应求。因此,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蚕桑生产,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于2023年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蚕丝绸文化传承与保护一线的文旅专家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吴江市是江苏省的重点蚕区,蚕桑生产是该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桑养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全市现有桑园面积约3千万平方米,养蚕户2万余户,近几年来蚕茧稳定在4 000吨左右,而且从栽桑养蚕到蚕  相似文献   

19.
丝绸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桑、丝绸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拓展了苏州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也拓宽了苏州丝绸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苏州丝绸文化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当富于地域性人文含义和文化价值,并能够形成品牌影响力。苏州吴江区的地域性丝绸文化具有突出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是设计旅游产品永不枯竭的源泉。吴江区丝绸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如何将苏州、吴江传统丝绸文化特质融入到旅游纪念工艺品的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广东蚕桑产业创新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是我国的重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远播全球.蚕桑产业处于茧丝绸行业前端,作为我国的传统功勋产业,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塑造了蜚声历史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经济新常态下,茧丝绸行业下行压力前所未有,蚕桑这一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危机重重、每况愈下,产业发展形势严峻.文章探索蚕桑产业以"稳主业、调结构、拓多元"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分析;阐述了蚕桑产业以创新文化为精神载体,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推动提升蚕桑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