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DEA模型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评价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有助于了解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效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以2008-2013年湖南省14个市(州)财政支农支出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分析全省和市(州)层面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探讨各地区提升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整体较高,6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8以上,且逐年略有提升。从市(州)层面看区域间差异较大,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0.637,且大部分地区纯技术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较低,这在湘中和湘东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在维持现有支出规模的基础上调整支出结构和整合支农资金;还有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湘中和湘西地区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不高,规模报酬均呈现递增趋势,这些地区既需加强资金管理,更需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以提升综合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价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效率,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以中国中部六省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为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支农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水平。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中部六省农村金融资源未实现有效配置,2019年中部六省小型金融机构支农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886、0.934、0.944,表明中国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制度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资源配置规模等方面还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3.
以2006~2015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财政支农支出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DEA模型分析安徽省和各个地级市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探讨如何提高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比较高,其中有8年综合效率值都高于0.8,并且在逐年增加。从市级层面来看,大部分地区纯技术效率比较高,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科技的投入取得很大成效;各地区规模效益近年来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需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强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率的DE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单阐述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在综合研究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效率方面的众多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法分析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并分析了河南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结构及效益.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不断下降,其原因在于相对规模存在波动和资金管理监督的不到位.各部分的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支...  相似文献   

5.
杨磊  余家凤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195-198
利用长江经济带9省2市2008—2019年财政支农支出的面板数据,运用ML指数模型进行动态效率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总体呈下降态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其中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存在农业技术衰退和投入规模不合理等多重问题。为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各地应当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监管,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广东省财政支农效率评价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财政支农现状及问题,评价财政支农效率,为广东省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及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广东省2000—2018年及20个市2010—2018年的财政支农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广东省整体财政支农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较高,但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综合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19-121
基于新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应用DEA模型对新疆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效率分析;并用Tobit模型对影响新疆财政支农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新疆财政支农整体效率不高,纯技术效率变化相对较稳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一致,都逐渐下降,因此推断资金配置效率不高是因为规模不经济导致的;人均GDP和农机总动力与财政支农效率正相关,城镇化率、城乡收入比例和化肥施用量与财政支农效率负相关。提出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而财政支持是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和驱动力量.文中以吉林省为例,应用DEA模型对财政农业支持政策的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财政对粮食安全基地建设的支持效率并不理想,技术效率变化趋势比较稳定,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则呈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有效政策支持下吉林省粮食产量的潜在产出能力仍然较大,财政支农投入可能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因此,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应因地制宜,实现精准施策;政府应转变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并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各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技术创新替代劳动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以四川、湖北等11省市为例,采用2018年地区统计及农户调查数据,分别运用基于数据包络的非参数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对我国冬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四川、江苏较高,云南、江西及上海市较低;2)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地区差异;3)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财政支农支出,其次依次是科技人员密度、户主年龄、从事油菜劳动力数和家庭收入水平。同时,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从事油菜劳动力数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正相关,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负相关。因此,我国冬油菜生产地区在政策上应着力提升冬油菜生产规模效率,保障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和从事油菜劳动力数水平。同时,还应关注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