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受害蓝莓枝条样品,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针刺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利用形态学特征并联合分子生物学,明确致病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获得菌株KW1-4,将其回接至健康蓝莓枝条后,接种部位出现干枯病斑,再次分离获得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表明该菌株是引起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菌株KW1-4菌落圆形,白色至灰色,有2种类型分生孢子,α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梭形,具2个明显油球,(4.77~7.63)μm×(1.55~2.71)μm, β型分生孢子线形,无油球,(11.95~19.65)μm×(1.05~1.94)μm。采用ITS,TEF1-ɑ,β-tubulin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KW1-4与Diaporthe australiana聚在同一分支。对比形态学特征,确定菌株KW1-4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australiana。【结论】引起福建省三明市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是Diaporthe australiana,本研究首次报道Diapo...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蓝莓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蓝莓枝枯病现已成为我国蓝莓生产上流行性及破坏性较强的病害,本文总结了枝枯病病原菌种类及危害特点、防控措施,为蓝莓枝枯病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杨梅枯萎病在浙江省杨梅主产区的分布、发生规律及病原物种类,我们于2008—2010年以重病区之一的台州市为重点调查了痛害的流行规律,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调查地黄岩屿头乡、上烊乡及仙居县的南峰街道的一些村发病率为30%以上,发病蔓延势头明显,速度加快,感病树在2-4年内黄叶枯萎直至死亡。分离感病枝条、根部得到的病原物种类中,枇杷拟盘多毛孢茵(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的分离频率为81.25%,初步认定其为导致杨梅发病的主要病原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枝枯病在我国南疆的发病率高达50%~70%。为明确国槐枝枯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南疆多地的发病国槐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国槐枝枯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PDA培养基(pH值5.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PDA培养基(pH值7.0~9.0)、34℃条件最适宜该菌的分生孢子的形成。较低的相对湿度更有利于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甘露糖为碳源最有利于该菌的菌丝生长,以蛋白胨为氮源最适宜该菌分生孢子的产生;而以木糖、山梨糖为碳源,硝态氮、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及产孢速率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腐病对华东山茶的观赏性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华东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华东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华东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C.japonica‘Wucai’)的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培养7 d长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将分离菌株回接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产生分生孢子,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经过多引物(ITS、LSU、β-tubulin)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lica)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这是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侵染华东山茶花朵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临沂地区草莓叶枯病的致病菌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对山东省临沭县草莓种植园的草莓叶枯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回接试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出一株草莓叶枯致病菌CM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该菌株可导致草莓叶片出现黑褐色病斑,后期产生墨水状黏稠小黑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条件:温度25℃,pH为6,蔗糖作为碳源,氮源为牛肉膏或蛋白胨。该试验首次报道了山东临沂地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对草莓叶片的致病能力,为今后草莓叶枯病的病原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核桃枝枯病的新病菌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研究发现,菌落生长初期颜色为白色,逐渐成灰黑色,培养3周后变成黑色。最佳培养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25~30℃、p H=7~8、全光照、100%湿度、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谷氨酸。选取9种化学药剂对病菌进行了室内药剂的筛选,通过菌丝生长抑制试验,筛选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种高效药剂,其抑制率依次为66.67%、64.44%、44.4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广东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一火龙果种植基地发现了一种火龙果新病害,命名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通过病原菌分离与纯化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引起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白色,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其形态特征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相似。病原菌接种后,火龙果果柄出现白色菌丝,与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病原菌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与已有木贼镰刀菌的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学分析和rDNA-ITS基因序列鉴定结果,最终确定木贼镰刀菌(F.equiseti)为火龙果果柄腐烂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新疆棉铃红粉病致病菌,分析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该菌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病菌的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以及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设置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该菌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进行测定。【结果】 引起新疆棉铃红粉病的病原菌为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在10~35℃均可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5℃以下及40℃以上时不能生长;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0~25℃,小于5℃或大于40℃均不能萌发;孢子在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均可萌发,完全黑暗最适萌发;80%以上的相对湿度萌发率最高。【结论】 棉铃红粉菌的致病菌是T. roseum。温度在25℃左右、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0~25℃、完全黑暗、80%以上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滇中地区核桃枝枯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抗性主栽核桃品种选育及核桃枝枯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柯赫氏试验与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滇中核桃产区的核桃枝枯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通过菌饼刺伤接种活体枝条的方法研究滇中地区7个核桃主栽品种(漾濞核桃、三台核桃及云新高原等)对致病菌株的抗性。【结果】成功分离得到致病菌株DZHT113,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为5.6~6.1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油球,大小为(4.8~6.7)μm×(2.3~2.9)μm; 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目标病原菌接种健康核桃枝条可引起枝条枯死,发病初期,枝条出现红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密生红褐色或黑色点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果实受害后亦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点状物。结合该病菌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及柯赫氏试验结果确定菌株DZHT113为菜豆拟茎点霉(Phomopsis phaseoli),将其分别接种漾濞核桃、漾江1号及云新云林等7个云南核桃主栽品种的健康枝条,7 d后不同品种对...  相似文献   

13.
岗梅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和台湾等地。岗梅枝枯病是岗梅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根据Koch’s法则,对岗梅枝枯病病原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该病原菌的r DNA间隔转录区(ITS)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Gen Bank上,与该病菌ITS序列相似度在99%以上的均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因此,初步将岗梅枝枯病病原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 值为1.21 mg/L。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番石榴棒盘孢枝枯病在福建连江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并描述了该病的症状及其病原菌(Coryneum psidii Sutton)形态。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天目山林场发生1种新的山楂枝枯病。经鉴定,该病由Phomopsis crataegi Yu侵染所致,主要危害山楂1~2年生发育枝、结果枝、幼嫩枝和芽,造成大量枝条和芽枯死,严重影响山楂的生长和产量。病害流行与立地条件和山楂诱病危害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5月可对病株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喷冠防治,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茶轮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孢分离法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茶轮斑病的致病病原菌。结果表明:从植株发病部位分离得到的菌株SQ-20-1形态学特征与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相似;菌株SQ-20-1回接致病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经NCBI的BLAST比对,其DNA的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与P. trachiaarpicola的ITS、tef1及β-tubulin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分别达99.8%、100%和100%;联合ITS、tef1及β-tubulin的3个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和最大简约系统发育树,菌株SQ-20-1与P. trachiaarpicola处于同一分支,支持率达66/97。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  相似文献   

19.
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明确茶树轮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对茶皂素和茶多酚的敏感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和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轮斑病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茶皂素和茶多酚对该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20.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