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阜康市近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成效,是否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方法】采取比重法、变异系数法、TOPSIS绩效分析模型相结合【结果】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总体情况正逐步向集约利用型方向发展,土地资源绩效水平介于低级和中级之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综合绩效水平均处于平稳上升的进程;由通过分析评价得到的绩效水平变化趋势,发掘研究区在发展过程中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建议,为改善阜康市土地资源利用绩效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结论】研究期间,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情况逐年优化,为保证土地资源利用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必须统筹协调依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延安市1999—2016年退耕还林期间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在分析退耕还林实施后土地利用现状、年动态变化率和变化强度的基础上,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实现了延安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延安市打破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和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地延安市为对象,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差异性和生产总值指数为参照校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延安市1989-2016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前的1989-1999年,延安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缓慢,仅增加8.76×109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均不显著;退耕后的1999-2016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显著,增加了56.79×109元,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多,增加了75.19×109元,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最多,减少了15.77×109元;生态服务功能中粮食生产功能下降,但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迅速增加。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和林地、牧草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显著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的为林地,影响最小的为耕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耕地向林地的流转,使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迅速增加。生态-经济价值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但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必须兼顾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文章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退耕还林工程为例。通过数据调研和农户调查,对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重视后续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故城县为例,以2009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为数据基础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故城县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故城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非常多,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园地、林地以及草地面积相对减少;故城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故城县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故城县农用地面积增加,对生态环境作用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在区域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lobeLand的3期30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碳效应测算模型,分析了广州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和碳排放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a间广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出“一增五减”的特点,即建设用地总体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总体面积减少;广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林地情况突出,到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44倍,耕地面积减少24.16%,林地面积减少了11.28%;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广州市20a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比碳吸收量多约2817.47万t。未来广州市应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开发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能源,逐步减少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6~2009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利用灰色模型,对昌吉州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研究,并根据该模型的独有的特点,预测了其后10年昌吉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昌吉州耕地增加2 664.39 hm2,林地增加1 478.64 hm2,园地增加667.63 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594.07 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72.19 h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52.31 hm2;草地面积减少388.42 hm2,其他用地面积减少10 008.58 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系统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水平上,千岛湖镇在合理的生态功能规划下,各种景观类型分布趋于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固,同时,随着林地的不断减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3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点.结果显示:1) 1993-2003年醴陵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土地利用类型均以林地和水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次是城乡建设用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左右,其他用地面积都在5%以下.2) 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的增加为主要特征,其中变化量最大的是水田,10年中减少了1 780.62 hm2,其次是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减少最快的是旱地,年平均减少75.4 hm2,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年平均增加136.0 hm2.  相似文献   

10.
宋晓丽  陈伟  樊俊华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361-1362
文章介绍了海口市土地利用概况,并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认为在短期内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海口市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应按照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采用综合分析、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新一轮的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相似文献   

11.
根据邵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降水资料,定性分析了退耕还林对降雨量的影响效果,对比退耕还林前、后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及旱涝趋势,并对邵阳县及周边地区降水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对增加降雨量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永明 《北京农业》2012,(24):98-99
在退耕还林森林经营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退耕还林应采取的措施,方便工程更好的经营管理.着重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胡明  权轻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67-16569
分析了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土地利用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安塞县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类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耕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被园地和林地所取代,从而使农村空闲出来的劳动力向能获得更高收益的产业流动,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荔波县甲良村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2002年至2003年,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5种类型的林木生产力和林木水分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约为8 462 kg/(hm2·a),2 100~3 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其中,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22和22.14 kg/(hm2·mm·a),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21.14和19.09 kg/(hm2·mm·a).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关中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结合关中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背景、区位特点及退耕还林目前的状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法等建立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计算2001—2014年退耕还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效益指数及综合效益指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安的增速一直最快,而且综合效益指数最高,渭南、宝鸡和铜川居中,咸阳较低;随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的规模不断减少,但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加,综合效益仍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7.
罗盘仪测量在退耕还林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的计算器程序、使用罗盘仪闭合导线测量法,确定退耕地块面积既精确又快捷,可为退耕还林工程节省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宣威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从而推动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勤县样本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典型调查和跟踪监测,摸清了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自1999年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实施至2007年,共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92万hm2。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国家的检查验收标准,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扶持后续产业,加大林木和林地管护力度,加强对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20.
结合峨眉山市的基本林情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