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存在着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多种法治阻滞因素,主要有市场发育、法律文化、村民自治三个方面的原因.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实现要通过积极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培育农村法治基因;推动农村法律文化建构,强化农民法治意识;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构筑良好法治环境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农村的法治建设中,不仅要靠国家权力的推进,也要考虑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在农村的影响。而传统和合文化有助于农村民主法治的建设,有助于培育和谐新农村的法治主体,营造和谐的农村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法律信仰缺失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要克服农村的法律信仰危机,最根本的是要重塑法律在农村的权威,要多渠道培育农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农村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农村市场主体权利的保障,离不开法治的健全。甘肃省农村市场地方特色突出,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市场主体权利得不到保障,市场执法主体行使权力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了规范甘肃省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就要加强甘肃省农村市场法治建设,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促进执法规范,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81-283
透过安徽24家花炮业主起诉安徽省政府非法关停胜诉一案了解到:目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欠完善,非法行政行为存在并造成公民权益损害;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重塑公正"审判者"的角色,保障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公民法律维权意识增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三位一体"的建设要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针,立足政府、司法机关、公民等多元主体,保持相互平衡和一定的张力,协调法治中国建设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于君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06-7508
分析了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发展农村经济;确保执法和司法公正;合理分配法治建设资源。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保障。日前中国农村法制建设现状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获取法律知识渠道不畅,农村立法滞后,司法部门执法不严。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少数执法部门的随意行为、社会文化环境对法律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促进法治文明的进步,改善乡镇政府的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强化农村立法工作,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闫淑婧 《甘肃农业》2016,(23):69-7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理念,为法治中国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农业、农村、农民的法治化程度影响着国家农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农业法治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从外部背景到内部结构分析了阻碍农村法治建设的种种消极因素。然后从农村法治建设模式的选择入手,着力解决农村法治的主体、基建及运行维护机制问题;逐渐在农村社会培养法律习惯,推动形成法律信仰,内外部联动解决农村法治建设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胡怀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45-7947
从完善涉农立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土地、创新农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诉讼法律的权利和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新农村,以法治管理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于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993-21996
针对我国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法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完善环境法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以下若干对策: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强化农村环境执法;转变政府观念,完善环境参与制度,加强农民参与和农民监督;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食品安全现状,认为其已成为危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法制监管体系内部机构设置不完善;另一方面,法制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人员自律意识不强,人情执法、利益执法现象难以根除,使得食品安全状况难以保障。对此,建议加大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形成立体化全程式监管机制;优化监管机构职位设置,实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制度;全面加强执法队伍的作风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进而构建高效的食品安全法制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场景,并提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应在“乡政村治”的既有治理体系格局下加强关键领域立法,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突出党领导下乡村居民治理主体地位,构建智慧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地区司法保障,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提升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是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农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民法律 意识现状入手,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农村法治建设道路,提升农民法 律意识。  相似文献   

18.
法治建设指标与法治指标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明显的差异,从法治建设指标的合法性、系统性和权威性需求出发,建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必须包括制定法治建设实施纲要、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法治建设指标的考核标准与程序等三项内容。法治建设指标是对法治建设本身进行的一种绩效考核和工作考核指标,其建构主体必须是官方机构,其推进策略应该是总体规划与分项推进相结合,其实施目标是为工作的落实和评估后的改进提供明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19.
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模式试图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大农业观”进行全绿色、 多功能、高附加值、强大竞争力的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和优化。建设“美丽乡村综合体”,激发产业 潜力,激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协助实现我国社会从“农民身份”到“农民职业”的观 念转变。同时,本文将探索、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重拾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和人类命运供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