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保持菌种致病力和对已经丧失致病力的菌种进行复壮,这在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1974年以来,我们先后从省内各地采集分离得一些小麦赤霉病菌株,多年在常规低温条件保存下,近年发现少部分菌株致病力明显衰退,在“PDA”平面上培养性状也有所变化。表现菌丝生长缓慢,菌丝 相似文献
3.
4.
5.
通过对盐城市麦类白粉病系统观测和普查资料及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白粉病在本地区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指标为春季候平均气温>12℃(且期间日最高气温≥30℃的持续日数<3天)、某一候或数候的候日照时数<25小时、候雨日≥2天或雾大露重天气较多;长、中、短期预报模式分别为:y长=-0.8826-0.0410x1+0.3513x3 y中=-1.4800+0.259x4+0.3390x5+0.5116x6y短={1(当x7>12℃、x8<25小时和x9≥2天时) 0(x7≤12℃或x8≥25小时或x9<2天时)}。 相似文献
6.
7.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0,自引:16,他引:30
以历史时期沙尘暴活动的资料为依据,论证了沙尘暴成生条件和影响因素。特定时期的寒潮是沙尘暴发生的动力,它与处在特定状态的粉尘相结合是沙尘暴发生的必要条件。温度和降水量对沙尘暴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虽然沙尘暴的活动与冷空气活动有关,但最寒冷的冬季沙尘暴活动弱,温度适中的春季沙尘暴活动强。在沙尘来源区,沙尘暴主要活动期的温度比年均温高2℃-3℃。在沙尘堆积区,沙尘暴主要活动期的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温低1℃-2℃。降水少,沙尘暴活动强。然而沙尘暴主要不是形成于降水最少的冬季,而是主要形成于降水量较少的春季。沙尘暴活动期的降水量一般比同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约30%。 相似文献
8.
对于麦类赤霉病穗腐损失率的调查和计算,按现行方法往往与实际损失率不尽相符。笔者从1973年开始,进行多次的调查和测定,情况如下: 一.同一严重级数的病穗,其发病部位不同,损失率有明显差异。笔者测定赤霉病穗腐损失率(千粒重降低率)为:上部一级12%,下部一级31.45%,上部二级26.73%,下部二级38.98%。同是一级病穗,下部发病比上部发病的损失率高19.55%;同是二级病穗,下 相似文献
9.
10.
11.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发生区域呈北移西扩的态势,病害发生流行频率明显上升。本文从赤霉菌群体遗传结构、侵染循环、致病与毒素合成调控机制以及抗病遗传育种、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频繁暴发成灾原因以及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防控病害暴发危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大、小麦是大丰市夏熟的粮食作物,90年代种植面积稳定在42000hm2。危害麦类的病害种类较多,随着品种更换、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病害的发生种类及危害程度与80年代比有较大的差异。现将90年代麦类病害发生动态及其重发原因初步分析如下:190 相似文献
13.
王米纹枯病是我县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70年代以来,凡种植玉米的乡镇都普遍发生,局部地方春玉米受害较严重.产量损失一般10~20%,最高达64%以上.现将我站调查结果概述如下.1 病害发生与品种及环境间的关系调查1.1品种 几年来虽然尚未发现有高度抗病或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能力不同.如本地糯玉米、本地黄玉米、本地白玉米、忻农6号、南顶、桂顶、桂单16号、桂三1号、墨白94号等品种较抗病,病指为20~50;而白马牙、墨白1号等品种则比较感病,病指70~80,高的达95.5.1.2耕作制度 1981年在遂意乡调查:前作是玉米甚至连作几年的地块病原多,病 相似文献
14.
15.
黄芪白粉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6月下旬日均温度18℃时开始发生,当7月下旬至8月日均温约20℃时快速扩散,到9月中旬日均温度低于16℃时逐渐减缓。降雨也会加剧病害发展。选用5种杀菌剂,进行了黄芪白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ME和20%丙环唑ME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达到84.53%和81.19%。25%腈菌唑EC、10%苯醚甲环唑ME和25%三唑酮W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44%、73.66%和73.63%。 相似文献
16.
17.
浙江柑橘木虱田间发生调查、带毒检测和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柑橘木虱(DiaphorinacitriKuwayama)不仅是重要的柑橘害虫,而且是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由于近年来我国橘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该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浙江省近3年普查的结果,柑橘木虱地理分布明显北移,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为掌握柑橘木虱田间发生规律,探索防治技术措施,科学有效开展防治,2002~2003年我们进行了柑橘木虱发生调查、带毒检测和药剂防治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发生规律调查在浙江省乐清市湖雾镇定头村5年生伊予柑果园内进行。确定伊予柑5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确定20个枝… 相似文献
18.
空中子囊孢子捕捉是目前小麦赤霉病测报中菌量动态监测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电动孢子捕捉法和水平琼脂培养法2种。前法捕捉效率高,反应灵敏,但镜检费时费力,漏查率高,特别是无法辨清孢子的死活;琼脂培养法,虽能反映空中有效菌量,但缺点是捕捉效率太低,灵敏度差,且易受气候影响。为了发挥电动捕捉法的长处,克服其缺点,我们进行了赤霉菌手囊孢子死活的染色鉴定,取得预期效果。现简报如下: 方法 1.染色液的配制:选用中性红和次甲基蓝,分别配成0.2%等容积的水溶液,为了加速次甲基蓝的溶解,将溶液加温至45℃左右,并搅拌。待两者充分溶解后,将中性红倒入次甲基蓝溶液中。并搅拌后装入试剂瓶中。 相似文献
19.
20.
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国内外已作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应从气象、寄主和菌量等方面综合考虑。稻桩上的子囊壳是赤霉病的主要菌源,子囊壳的发生量反映了地面菌量动态,是发生赤霉病的基本因素。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有稻桩上子囊壳的分布型资料,因而我站于1983年4月中旬在观测区内对绿肥田(紫云英)稻桩的子囊壳作了调查,计算出空间分布型,并统计出理论抽样数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