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圆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圆斑病是我市新发生的玉米病害,通过3年调查研究,了解该病砂本地区发生规律,经过试验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玉米圆斑病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在四川省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详细介绍了玉米圆斑病的症状、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米圆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192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首次发现玉米圆斑病,现已蔓延至30多个国家。该病由玉米生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zeicola(G.L. Stout)Shoemaker(有性态为Cochliobolus carbonum R.R. Nelson)]侵染引起。玉米圆斑病菌属异宗配合菌,其有性过程受交配型基因控制,有性态可在实验室内诱导产生,并可与玉米小斑病菌和燕麦枯萎病菌发生种间杂交。除侵染叶片外,还可侵染果穗、苞叶和叶鞘等部位。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翌年的侵染源,以后借气流、雨水传播。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对病害发生有较大影响。但国内对病害的抗病育种、病害流行和防治方面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4.
陈钫 《云南农业》2014,(3):70-70
1为害症状 为害玉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  相似文献   

5.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在我国玉米上发生早有报道,但是70年代以来,在优良自交系吉63上发生玉米圆斑病,并导致果穗黑腐,严重地影响吉63的繁殖和吉单101、铁单4单交种的制种,使良种繁育蒙受巨大损失。经过白金铠等研究,明确了玉米圆斑病的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据白金铠等报道,炭色长蠕孢病菌只侵染少数自交系,并且主要侵染叶片,形成椭圆形叶斑,在吉63上除危害叶片外,则主要危害果穗,造成穗腐,对玉米制种产量影响极大。随着新的自交系的更换,20多年来尚未见到其它玉米自交系严重发生玉米圆斑病影响产量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玉米圆斑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忠  许寒晶  杨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33-16635
[目的]研究玉米圆斑病(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玉米圆斑病病菌菌种为供试材料,试验不同碳源、氮源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碳源、氮源、温度和pH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山梨醇、木糖,氮源为硝酸钾;最适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6℃;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氮源为L-亮氨酸、L-丙氨酸和甘氨酸;最适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适宜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的pH为7。[结论]该研究为防治玉米圆斑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用3种农药,同时在金岛1号和汉都99两个玉米品种上进行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在汉都99品种玉米灰斑病防治试验区防效最显著,于第二次防后20 d,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倍液防效为64.0%~80.6%,平均71.1%;25%丙环唑EC 1 500倍液防效为65.6%~82.4%,平均74.1%;430 g·L~(-1)戊唑醇SC 2 000倍液防效为61.7%~80.3%,平均71.2%。测产结果表明,3种药剂处理平均百粒重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2~2.9 g,667 m2平均玉米产量较未防对照区增加23.6~42.2 kg,增幅为6.2%~11.1%。  相似文献   

8.
9.
柿圆斑病亦称圆星性落叶病,群众叫"柿子烘"或"柿子杵",是一种严重影响生产的病害。据已有资料,它在我国分布于河北省的蓟县、涉县、武安、滋县、昌黎,北京市郊,山西省南部太行山区各县,以及山东省各地。该病在日本也严重为害,已有详细研究报告。我工作组1955年-1956年在河北涉县,根据前  相似文献   

10.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经常会发生大小斑病,这种斑病属于真菌性的病害。在病发高峰期,严重时会危害到玉米的产量。为了提高玉米的生产量,降低大小斑点病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针对这个大小斑点病进行研究,对防止玉米大小斑病的技术措施也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症状与病原、病原物的越冬与侵染及影响发病的条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对玉米危害很大的病害,玉米灰斑病在多雨潮湿季节较易发生.尤其在连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地块更易大面积发生,造成玉米减产。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病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  相似文献   

13.
14.
 玉米灰斑病在云南冷凉山区严重发生。本研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667m2取10kg砂土分别与200g 的70%丙森锌WP,20g的43%戊唑醇SC,22g的25%苯醚甲环唑WP和100g的40%丙环唑ME 混合均匀后,施入喇叭口中,在收获前7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9.21%,54.88%,44.88%,7532%,挽回产量28.70%,23.08%,47.48%,76.71%。以各药剂同样剂量分别兑水50kg后叶面喷雾,且间隔10d再喷施1次,与药土法同期调查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8.02%,50.75%,41.03%,72.55%,挽回产量16.26%,9.40%,16.66%,35.51%。药土法用药少,施药方便,效果好,可在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总结了柿树角斑病和圆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文山州30个乡(镇)玉米灰斑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文山州海拔740~1 992 m的地区均有分布,海拔1 400 m以上是重发区,也是防治的重点区域。发病程度与品种、农艺措施等相关。采用轮作、使用抗病品种、在文山州4月18日前播种、玉米栽植密度控制在6.3万株/hm2、摘除下部枯黄叶和重病叶、辅以药剂防治等措施,可显著降低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7.
发病症状 病斑发生在叶片上,初期产生圆形斑点,呈黄色,后逐渐扩大为圆形病斑,深褐色,中心色浅,周缘黑色,后期病叶渐变红色,病斑周围出现黄褐色晕环,病斑直径一般为2-3mm,最大达7mm,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病叶在一周内脱落,柿果也随之产生黄色病斑,后变红、变软,并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18.
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文山县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其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已成为玉米增产的一大障碍。通过2007-2009年开展的玉米灰斑病的监测、试验、示范,基本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玉米灰斑病是丘北县玉米生产的一大病害,严重制约高产、优质玉米生产的发展。就此阐述了玉米灰斑病的病状特征、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玉米灰斑病是保山市玉米种植史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目前已蔓延至保山各玉米产区,成为影响该市玉米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经过几年的试验和探索,保山市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一、推广抗(耐)病良种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田间调查表明,海禾1号、海禾2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