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对2~6年生史密斯桉的叶片、树枝、树根、树干、树皮5个部位进行灰分、热值、挥发分和固定碳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史密斯桉5个部位的灰分含量在0.41%~5.48%,以叶片、树皮的较高而树干的最低;干质量热值与去灰分热值分别介于16.53~22.60 kJ/g与17.48~23.81 kJ/g,均以叶片的值最高、树皮的最低,树枝、树根、树干介于二者之间;挥发分含量为68.35%~85.65%,均以树干的含量最高、树皮的最低;固定碳含量在13.95%~27.13%,以树皮的含量较高、树干的最低。5个部位林龄间的灰分、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与固定碳差异程度不同,按林龄排序结果均无一相同,未呈现随林龄增长而各测试指标数值明显变化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林龄与植株体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株体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固定碳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一年生高密度初植桉树能源林生物量及热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年生9种不同初植密度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的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9种不同密度桉树能源林平均树高、基茎差异显著,树高、基茎均与密度呈显著性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均出现显著差异,叶片与树干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M156、M254、M154以及M204 4个较小密度的去灰分热值以及灰分含量并未出现显著性差异,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加,低密度与高密度出现了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影响能源林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M202、M152、M154和M252 4种初植密度适合作为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的栽植密度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分层切割法和标准枝法对尾巨桉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和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桉树的枝、叶量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种带距中,则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大。各种种植模式中桉树树冠与对照相比,均呈现较严重的"偏冠"现象,带外树冠生物量比带内树冠大25.35%~308.45%,但随株距的加大而减小。宽带行桉树的最低枝下高与对照相比,明显偏低,证明宽带行桉树的树冠长度大于对照。桉树平均单株的生物量也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除8 m带距比对照小2.5%~10.9%,其余模式均大于对照10.2%~23.07%。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带距增大而减小,同种带距随株距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整体上株距8 m14 m16 m对照;平均比对照分别大42.1%、11.8%、15.7%。从生物量结构特征中可知,14 m和16 m带距的4种模式林分较为稳定。8 m带距的3种种植模式林分差异较大。不同种植模式间桉树的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均随着株行距增大呈增大趋势。其中,8 m带距的种植模式最高,总量比对照高33.42%~56.13%。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桉树单木生物量模型,并为准确估算海南岛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方法,以海南岛桉树 90 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桉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采用分级联合估计方法进行了全树生物量与 6 个组分(树干、地上部分、树枝、树叶、树冠、根系)的相容性生物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所建的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 0.85 以上,最高达 0.99,在胸径基础上增加树高变量对改进生物量的预估效果不显著。与独立生物量模型相比,相容性模型的预估效果较独立模型好,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对根系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改进尤为凸显。总体而言,相容性模型基本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在确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森林碳储量和海南省 LULUCF 碳汇计量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海南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对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采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样方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再结合灌木层、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构建综合功能指数,并比较新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1)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01种,其中灌木层植物共49种,隶属31科45属,草本层植物共52种,隶属28科48属。(2)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仅临高的草本层α多样性指数显著大于其他区域,说明灌木层多样性水平相近,而草本层多样性水平更易受环境影响。(3)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差异显著,灌木层大于草本层,但是分配比例波动范围较大。(4)不同区域桉树人工林灌木层综合功能指数(Yd)无显著差异,临高和定安的草本层Yd指数显著大于屯昌和东方,表明不同区域桉树林灌木层的综合功能相近,草本层的综合功能则是临高和定安明显较强。(5)灌木层Yd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很强;草本层Yd指数与α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一般,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很强。结果表明,桉树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受区域环境影响,其中草本层比灌木层更易受... 相似文献
8.
桉树青枯病的发生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其人工接种重复性差,因此需要获得稳定的青枯病感染,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研究。在本研究中采用水培后伤新根和袋苗未经水培直接伤根后转移到青枯菌液中浸泡6、12、18、24 h后移植,调查桉树幼苗青枯病发病率和生长状况,同时通过在接种前喷施不同浓度的BR、Me JA、SA 3种激素,诱导桉树抵抗青枯菌侵染,调查处理后苗木死亡率。结果表明,未经过水培直接伤根移植的苗木更容易感染青枯菌,经过24 h菌液浸泡处理后的幼苗的死亡率,达到86.67%,同时发现SA对缓解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作用,且在喷施浓度为0.001 mmol时使用,青枯菌侵染的植株仍有75.0%的存活率。本研究获得了桉树幼苗稳定感染青枯病的一种方式,为室内研究桉树幼苗感染青枯病的机制奠定基础,同时获得了降低桉树青枯病发生的处理方式,为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黄冕林场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施肥处理以及不同施肥量进行试验,探讨施肥处理和施肥量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施肥量为0.75 kg/株集中施肥的效果最佳,生长蓄积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经济效益也最高。而施肥量为0.5 kg/株集中施肥次之。综合分析,每年集中施肥1次,连续追肥3年,每次追肥量为0.5~0.75 kg/株的桉树生长效果最佳。此研究结果为桉树合理施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初步了解不同遮光强度对地胆草根系品质的影响,对采收自5种不同遮光栽培处理下地胆草根系的浸出物、黄酮及灰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地胆草根系浸出物得率为: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乙醚浸出物,其中,水热浸法得率、水冷浸法得率与遮光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醇热浸法得率、醇冷浸法得率与遮光率间均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乙醚浸出物得率与遮光率间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根系黄酮、粗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与遮光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初步认为,生长环境的遮光强度会对地胆草根系的品质产生影响,高遮光率可能有利于地胆草根系水溶性浸出物的获得,而不利于醇溶性浸出物及乙醚浸出物的累积,但遮光率对地胆草根系黄酮含量及粗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热值能够反映植物组织的生命活动、生长状况差异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海高、红矮、黄矮、香水椰子4个主栽椰子品种的叶片干质量热值进行测定,发现4个品种叶片干质量热值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在夏季的9月份达到最高,秋季的11月份最低,进入冬季后又有所回升。从年平均干质量热值来看,黄矮品种高于其他3个品种,与海高、红矮品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与厦门地区8种棕榈科植物叶片干质量热值相比较,椰子的平均干质量热值普遍低于灌木类棕榈,高于乔木类棕榈假槟榔,低于董棕和大王棕,这也符合高热值的灌木类棕榈比低热值的乔木类棕榈更耐寒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素水平下气象因子对两种水稻热值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两种水稻类型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植株的热值变化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热值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存在着动态变化。两种水稻的热值最低值出现在幼穗分化期,最大值出现在分蘖期或开花灌浆期。随着施氮水平的增高,水稻的热值也增加,表明水稻的热值是一个与水稻生长发育及外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指标。无论氮素水平的高低,光照因子(总日照时数、平均日照时间)对两种水稻有负影响效应。温度日较差对热值有正影响效应,且具有较低的变异系数,雨量与雨日的正效应起修饰作用。最低温度对热值具负影响作用,表现出大的变异系数。实际测定早稻的平均热值为17058 J/g,晚稻为16978 J/g,说明早稻的热值要高于晚稻。气象因素分析表明对于早稻感温型品种来讲,温度效应对热值的影响可能要大于日照对于热值的影响效应,而温度和日照对晚稻的热值影响效应要大于降雨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HMW GS、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小麦骨干亲本育成许多品种的遗传基础及主要性状在后代品种中的遗传传递,分析了矮孟牛的3个原始亲本、7个种质姊妹系及128个衍生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籽粒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其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原始亲本、矮孟牛种质姊妹系及衍生品种(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07%、12.93%和12.38%,变幅分别为11.58%~12.48%、11.71%~13.98%和10.42%~14.38%;沉淀值的平均值分别为32.12、32.76和23.29 mL,变幅分别为25.41~29.39 mL、19.71~31.86 mL、14.42~45.26mL.说明在衍生品种(系)中,蛋白含量和沉淀值的遗传基础均被拓宽了.在HMW-GS方面,衍生品种(系)比原始亲本和姊妹系增加了2*、17+18、5+10和2+10亚基,说明各育种单位在利用其高产、高抗等优质性状的同时也对品质性状进行了改良. 相似文献
14.
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林龄邓恩桉地上各主要器官的生物量和胸径树高(DBH)与不同土壤层根系生物量和根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各指标与地下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在土壤各层的分布相关。DBH、树干、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典型相关系数为4个,第4层根系生物量的权重最大,是整个根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子。DBH、树干、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与根长的典型相关个数为3个,第3层根长是根系总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对2~6年生史密斯桉的叶片、树枝、树根、树干、树皮5个部位进行灰分、热值、挥发分和固定碳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史密斯桉5个部位的灰分含量在0.41%~5.48%,以叶片、树皮的较高而树干的最低;干质量热值与去灰分热值分别介于16.53~22.60 kJ/g与17.48~23.81 kJ/g,均以叶片的值最高、树皮的最低,树枝、树根、树干介于二者之间;挥发分含量为68.35% ~85.65%,均以树干的含量最高、树皮的最低;固定碳含量在13.95 %~27.13%,以树皮的含量较高、树干的最低.5个部位林龄闻的灰分、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与固定碳差异程度不同,按林龄排序结果均无一相同,未呈现随林龄增长而各测试指标数值明显变化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林龄与植株体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植株体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挥发分、固定碳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5种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及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的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以5种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形态特征及建立叶片颜色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回归模型,为苗木培育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值是可信的,5种红树林叶片形态特征(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叶片形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红海榄和木榄单片叶片最大,其次是秋茄和桐花树,白骨壤叶片最小,白骨壤叶片形态接近椭圆形,红海榄和秋茄2种红树叶片属于长条型,木榄和桐花树叶片形态类似,红海榄叶长和叶宽相关性最强。5种不同种类红树林的SPAD值和Dualex值差异性显著。利用数码相机获取5种红树林叶片彩色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提取RGB以及通过差值、比值、标准化值、归一化值等运算组合的28种颜色特征值,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Dualex 值)进行回归分析,B值与SPAD值极显著相关,(R+B+G)/3、R/B、G/B与SPAD值显著相关;18种颜色特征参数与Dualex值显著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为G-B和G值。因此,可依据颜色特征参数(R、G、B)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进行红树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测,进而为检测红树林生长、诊断营养状况以及进行水肥精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5种报春苣苔属植物的叶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6种基质、3种IBA浓度处理和5种叶片切割方式对5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叶插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IBA浓度及切割方式对5种报春苣苔的叶片扦插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泥炭混河沙(体积比1∶1)、泥炭混珍珠岩(体积比1∶1)是5种报春苣苔更适宜的叶插基质;除柳江报春苣苔外,3种IBA浓度处理对其他4种报春苣苔的叶插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200 mg/L处理插穗的子株数和子株叶片数最多;叶片不同切割方式对不同报春苣苔的叶插效果不同,褐纹报春苣苔以全切的方式为宜,癞叶报春苣苔和石蝴蝶状报春苣苔以不切的方式为宜,柳江报春苣苔以不切、纵切、横切(叶尖朝上)和全切的方式皆可,大根报春苣苔以全切和纵切为宜。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