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核不育水稻,是石明松于1973年在一季晚粳稻“农垦58”大田中发现的。1985年10月通过览定,定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并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名称后加“S”标志之。迄今,对此已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主要研究了原始农垦58S育 相似文献
3.
4.
1989年以来,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和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以及光敏核不育水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兹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5.
6.
由于光敏核不育水稻的不育度取决于外界光温条件,而自然界的光温却具有不可控性,加之,光敏材料与光温条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极其复杂,光敏不育的遗传机理又尚未研究清楚,这使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利用带有区域限制性和风险性。对此,我们提出将化学药剂诱导的非遗传性的雄性不育同光敏本身的遗传性 相似文献
7.
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成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光敏核不育水稻31301s胚性细胞悬浮系分离培养原生质体,成功地实现了植株再生,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植板率达2.4%,在SKPR(除去KPR中复杂的有机成分,以及葡萄糖以外的糖类)中获得了较高的植板率(1.8%),在高压灭菌取代过滤除菌的SKPR中也能培养成功。31301s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团直接分化的分化率达10%,再生细胞团在含3%蔗糖和500mg/L脯氨酸的N6培养基上增殖后再分化,可明 相似文献
8.
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成功,对进一步利用杂交水稻有重要的意义。光敏核不育即是在长日照下,表现不育(制种),在短日照下,表现可育(繁种),为了摸索光敏核不育系在雷州半岛早春制种的可行性,更 相似文献
9.
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7001s的光温反应特性与花粉育性转换及其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7001s在控制光长和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说明它对光周期反应强,光周期反应日数为107天;在长光照(14.5小时)雄性不育基因表达稳定,植物在稻穗雌雄蕊原基分化前长光照对穗发育有不利作用,但分化后对长光照反应不敏感。温度对7001s稻穗发育和小穗育性亦有一定的影响,在20℃低温抽穗延迟,但每穗总小穗数增加,结实率降低;30℃高温下每穗总小穗数及结实率均降低。翻种在上海地区自然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光敏、温敏核不育水稻核不育基因等位性及基因对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7001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增矮64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810S、安湘S、香125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F1的育性,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7001S、W6154S、培矮64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5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但温敏核不育系W6154S与培矮64S之间,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S-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5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S-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1.
12.
两个新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新育成的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61S、H69S的育性转换特性,于2005~2006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控制光温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是引起两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最主要的原因,光照时数对不育系育性影响不显著。(2)H61S、H69S的育性温度敏感期分别为抽穗前19~10d和20~10d,最敏感期均为抽穗前17~13d,与对照培矮64相似。(3)当不育系由不育转为可育,可育花粉率达1%时,H61S、H69S和对照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2℃、25.3℃、26.1℃。(4)两个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播种条件下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和较高的自交结实率,育性转换期均比对照培矮64S短,可以安全制种,也可繁殖,但适宜繁殖的抽穗期范围窄。 相似文献
13.
14.
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s-np是一个源于自然突变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明显较正常植株矮小,叶色浓绿。小花解剖观察发现,突变体小花花丝细长,花药干瘪,呈白色透明状,但雄性器官的数量和雌性器官正常。碘染证实,突变体的花药壁内没有花粉粒着色,是一个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材料。5个F2和2个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组合ms-np/M63衍生F2不育单株的连锁分析表明,ms-np(t)基因位于水稻第6 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541和RM34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5.2 cM和7.9 cM。 相似文献
15.
ms-np是一个源于自然突变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明显较正常植株矮小,叶色浓绿。小花解剖观察发现,突变体小花花丝细长,花药干瘪,呈白色透明状,但雄性器官的数量和雌性器官正常。碘染证实,突变体的花药壁内没有花粉粒着色,是一个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材料。5个F2和2个BC1F1群体的遗传分析显示,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组合ms-np/M63衍生F2不育单株的连锁分析表明,ms-np(t)基因位于水稻第6 染色体微卫星标记RM541和RM34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5.2 cM和7.9 cM。 相似文献
16.
水稻雄性不育系龙特浦A不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特浦A(简称特A)的配合力好、异交率高,所配的组合杂种优势强、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但特A的不育性不稳定,所配杂种纯度低,应用潜力受到限制。经遗传改良育成了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持特A优良特性的。T55A和T77A(简称TA)。本研究以特A(B)和TA(B)为材料,分析了特A不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结果表明,特A不育性不稳定性主要受若干个主基因控制,其中T55A稳定的不育性对特A不稳定的不育性呈不完全显性,涉及2对表现积加作用的基因;而T77A稳定的不育性对特A不稳定的不育性呈完全显性,涉及2对表现重叠作用的基因。相对简单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对特A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7.
水稻马协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描述了水稻马协细胞雄性不育系马协A/明恢63F_2群体和F_3株系的花粉育性分布规律。在F_2中,可育株数、部分可育株数、部分不育株数和完全不育株数之比经卡平方测验符合9:3:3:1的理论比例。通过对各类型F_2单株的F_3株系育性表现的分析,推断出单株的基因型,并用马协B对单株进行测交,测交试验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表明马协A不育恢复性由两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且一对恢复能力比另一对强。 相似文献
18.
在水稻转基因材料后代中筛选到一个自交后代标记基因呈1:1异常分离的雄配子不育突变体(暂命名为Male gametophyte abortion1,mga1(t))。该突变体花粉约50%败育,花粉败育表型与T-DNA共分离,且只能通过雌配子传递,表明mga1(t)是一个T-DNA插入引起的雄配子败育突变体。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mga1(t)为单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侧翼序列分析发现T-DNA插入在水稻3号染色体上一个Bax inhibitor(BI)-1 like家族蛋白基因的5’非翻译区,该基因可能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关。RT-PCR表达分析显示MGA1(t)基因在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期均有表达,尤其在长度发育为0~7mm的颖花中强表达,表明该基因是一个水稻雄配子优势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