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阿强     
回乡下老家,母亲试探性地对我说:“阿强说借了你200元钱,上次回家时执意还给我了。”我一听愣住了,过了会儿回忆起来确有那么回事。我与阿强是同一个村子的,两家的屋场相距不过百米,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但他比我小七八岁,我12岁时就上县城念书,此后在村里呆的时间少,我对他的成长过程也就不甚了解。听村里人说他的一些事和后来我接触到的他,给我的印象却又非常深刻。阿强的父母都念过高中,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可算是文化人。父亲当过兵,后来复员回到了村里。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慢性子,当年出集体工走在后面的十有八九是他…  相似文献   

2.
老人六十岁。老人有一杆火药枪。老人在树林背后搭个简易棚子居住,比棚子还大的一座土坟与他朝夕相处。儿子、媳妇都劝老爷子搬进县城住,他们劝他,护林员都当老了,该享享清福了。老人淡淡一笑,摇颤着胡须拒绝。巡山回来,他便坐在坟前,把锃亮的猎枪擦了又擦。默默卷烟,默默吸烟,袅袅地,一片阴影罩着——山林的傍晚很冷寂。老人心里有一种冷寂。他一有空便擦枪,虽然他已有十多年一枪未放。那条枪,还是他年轻时为大军领路进山剿匪时得的奖,他很珍惜,也练就了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去重庆市城口县北屏乡的猴儿沟是五月,一批诗人到当地采风,一群人说说笑笑,溯溪而上,满目的青山让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和类似的进山一样,我很快就习惯性地掉队了,总是有没见过的野花或昆虫把我挽留下来,和它们多待一阵。本来,我这次是准备痛改前非,和大家一起走并聊完全程的,因为常有人批评我只顾自己玩。为了配合这个目标,我甚至连单反相机都没带。  相似文献   

4.
岁月把童年的往事都抹杀了,唯有那吃石子馍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年,三哥出山到关中落户,那关中嫂烙得一手石子馍,吃起来又酥又香。我去看望哥嫂时,他们特意赶烙了十几个,我却舍不得吃半口。到了村里,同伙就你一小块他一小块,争着尝新鲜。有个女孩一边慢溜溜地咬着石子馍,一边好奇地问:“这石子馍上  相似文献   

5.
每到五月,总爱与朋友结伴一起进山去看杜鹃、拍杜鹃。看着满山的杜鹃,心中总是说不出的兴奋及惬意。山里的孩子总有对山的眷恋,这份对山的爱在我儿时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前几日与几个影友谈起杜鹃,都滔滔不绝,要到山里  相似文献   

6.
开心岛     
长寿 某君一次问医生:“大夫,您认为我能活到90岁吗?”医生问他多大年纪了,他回答说40岁了。医生问他是否抽烟、饮酒、赌博,他都一一否定了。医生又问他:“那您有其它什么嗜好吗?”他仍摇摇头。医生不解地说:“那我真不明白,您为什么还想再活50年呢?” 苹果变色 三岁半的儿子好提问题。一次在车座上吃苹果时,他问:“爸爸,为什么我的苹果变成褐色了?”父亲解释道:“因为皮啃掉了,果肉就会与空气接触、氧化,改变它的分子结构,它就变成另一种颜色了。”  相似文献   

7.
一、不图舒适 争当护林员一九七一年,是我国大动乱时期,保护国家森林的法规,遭到了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一股乱砍滥伐国家山林的恶风刮到了木垒林区,有许多不明真象的人,弃农弃收,进山砍伐国家树木,一片片的林子遭到破坏,一位在采伐工作中腿负过重伤,痊愈时间不长的伐木工人,目睹国家山林被破坏,十分痛心,主动要求进山护林,他就是护林模范赵文玉同志.场领导当时认为:护林工作,一年四季在深山老林中奔跑,雨天雪地,十分艰苦,深怕他的腿支持不住,要安排他做其他的工作,但赵文玉同志却没有动摇他护林的决心,坚定地说:“我的这点腿伤算不了什么,国家的山林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我怎能忍心不管”.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场领导答应了他的要求,派赵文玉同志到平顶山林区护林.  相似文献   

8.
每年秋天,森林公安民警都要深入到施业区进行调查摸底工作,重点调查各类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情况。去年秋天的一天,我与我的同事们又出发了。一天的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天渐渐黑了,我们来到了老孙家的麦点过夜。老孙是当地一个包麦点的大户,每到麦子快秋收的时候,他都备好吃用的东西,长期驻守在麦点上守候着他的“营生”。他自称是“守麦人”,非常健谈,我们都喜欢听他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31年前,山东西铁车村年仅19岁的生产队长陈克荣,在砖瓦厂干活时,由于塌方,右腿被砸断。不少人都说:他这辈子算完了,只能在床上躺着了。1982年,陈克荣28岁,村里照顾他,让他去看护山场。对此陈克荣很感激。“当时我就下决心,哪怕把命扔在山里,也要把山绿化起来,给后代留点东西。”陈克荣说。他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拖着残腿为村里看护荒山,并义务植树。20年来,他绿化荒山600余亩,植树5万多棵。看着山上茂盛葱郁的树林,陈克荣常常露出孩子般的笑:这都是我一棵棵种出来的!一个夏天,陈克荣要晒掉几层老皮;冬天,一镢头下去,只留下个白印,手却被震的出血,出血就冻,冻了又震破,常常流脓。在山上犯腿疼病是常有的事,下不来山,就在山上饿一天。太晚了家人见他没回去,妻子就满山喊着来接他,然后一步一挪地把他背回去。“这时我就流泪,常把她的衣服弄湿,也不知因为啥。”陈克荣说。屋漏偏逢连阴雨。1988年,陈克荣在打石头时又把左眼崩瞎了。家人都哭着劝着让他别干了,几个兄弟也心疼地说:“我们几个把你养起来还不行?受那份罪干啥?”陈克荣说:“我就认准了这个道,谁也别想拦我!我什么都不干,那活着还有啥意思!”一个多月后,村民们又看到了他的...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情人节我和阿强相识于2003年的情人节,那天是我在乌鲁木齐的最后一次演出,朋友酒吧开张邀我去捧场,唱完《九月的高跟鞋》,一个长发中分眼睛闪亮的男生突然跑上来,说:以后我有了乐队就请你当主唱。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却是我这一生听到的最美丽的赞扬。  相似文献   

11.
蕨忆     
家乡的山地,大概是过了惊蛰,在几场巨雷摇天震地的抽动之后,便又到了一年里乡下很忙的季节。男人们甩开膀子要把困了一冬的山上翻转要赶着春牛下田,女人们则要进山打育要背着篓儿摘毛尖。这季节,山里的浇菜也一如百草有了生命,开始漫山遍野地悄悄长出。而山里的孩子似乎从来不知稼稿艰难,也从来不把念书当成一回事,成天相约着来葡去。大人们刚出屋,村口就有谁在大声招呼:“去罗——去罗——”孩子们都会意,扔了书包挎着篮儿就进山了。山里的太阳出得迟,浓烟一般的雾把林子和山严严地笼住了,大家不紧不慢地瞎编着词儿和着河洲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高度     
1995年,医生在王石的腰椎处发现一个血管瘤,并且已经压迫了神经,由此诊断出最坏的可能是下肢瘫痪。王石震惊绝望之余,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去登山的计划,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死亡,是每一个登山者都要面对的恐惧。1999年,王石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进军,他一人进山,在第三天的下午就遇到了非常恶劣的环境,因为前方是雪崩区,王石只好下撤,不幸在过一段40多米长的65度坡时,保护绳被飞石砸  相似文献   

13.
<正>作者从祁连山南麓启程开展野外物种调查,从南坡到北坡,从东头到西头,跨过青海、甘肃,穿越逶迤绵延的山脉,看到一个野生物种丰富的祁连山。从祁连山南坡到北坡从祁连山南麓的硫磺沟进山,我爬上冷龙岭西侧的垭口,然后盘旋下山,进到祁连山北坡的柏树林里,就到了"一棵树管护站"。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年近6旬的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杨木乡双庙村农民伊文春老汉,承包了村里一片山林。他带领儿子进山盖起两间小房,修建了孵化场,开始人工养殖林蛙。他肯钻研又实干,终于使林蛙人工养殖成功,1989年便开始见效益,每年收  相似文献   

15.
胡刚 《森林公安》2005,(6):46-46
老林坐在厨房的矮凳上.炉膛里的火光映在他黑红的脸上,一闪一闪地跳。地上放着一个酒瓶,瓶里的洒只剩下一半,老伴做着饭,也跟着唉声叹气。老林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猎手,他20世纪70年代从部队复员回来时,正值那几年野兽时常进村骚扰百姓,不是张家少了一只羊,就是李家缺了一只鸡,搞得村里人心惶惶。老林一怒之下制作了一技明火枪。牵了条猎狗,进山除害去了。老林毕竟是老林,进山打猎从不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16.
为县志的《林业章》搜集资料,我们县志办公室人员到十万大山南麓考察,那里是我的家乡,儿时常在山上牧牛、赶野兔、采草蕈和摘稔子,几乎每个山头都留下足迹,这次进山,我自然要当向导了。时值深秋,天高云淡,草木葱茏,我们  相似文献   

17.
“一把斧“和”一棵树“是一个人的外号。他为什么拥有两个外号?说来还有一段故事。1978年,我在着门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鲁门大队党支书叫余科树,是土改时的“老根子”,他对上级的指示历来坚决执行。当车上级提出要“以粮为纲”,开荒种粮。余科树就带领群众拼命砍树开荒。他的斧子又大又锋利,他下手又狠,没砍几下,一棵又一棵大树就倒了。有人就给他取了个”一把斧“的外号。不到一个月,全大队就毁林开荒15公顷,全部种上包谷。当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20%。砍下的树也卖得些钱,每个社员都分得点现金,高兴了…  相似文献   

18.
伍荔霞 《广西林业》2010,(11):38-39
<正>元宝山有没有野人?这个惑人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切答案。据说有不止一个人,外来进山考察或当地进山砍柴,失踪数月后回来沉默少语,让谜底依旧深深封存。2010年金秋重阳节,我与同伴拾元宝山崎岖的山道而上,带路的护林员讲述了从他爷爷那流传下来的故事,说村里一人曾被"野人"抓进了山,晚上还被抓住手腕防止逃跑。后来村人用一竹筒套在自己的手腕上让"野人"握着,在月黑风高之时,他从竹筒中小心抽出手腕,才逃回了村……  相似文献   

19.
丁付林 《中国林业》2010,(19):32-33
<正>我在东北的朋友不多,傅刚算一个。我认识他时,不过30多岁,20多年过去了,现在大家都成了半拉老头。前不久,到哈尔滨出差,接机的人问我来过哈尔滨没有,我说不仅来过,而且还有朋友。他又问朋友是谁,我告诉他说是一个叫傅刚的人。谁知这个人和傅刚认识,便给他打了电  相似文献   

20.
鱼河     
久居城市,那种失去绿色的空虚,失去新鲜空气的无奈,失去大自然的遗憾,常常使我把目光伸向远方。 夏日,友人邀我去秦岭游玩,我说,我年年进山,反倒觉得看景不如听景。他反唇相讥,你不是告诉我到山里能品尝山珍野味,还可吃到无污染的鱼虾吗?是的,我常年在大山沟奔波劳顿,可那是为了生计,而心与大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