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机制,明确水稻产量与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磷肥(P2O5)施用水平,P1(0 g/株)、P2(3.23g/株)、P3(6.46 g/株)、P4(9.70 g/株),分蘖期至灌浆期设置2种灌溉方式,即NO(不增氧灌溉)和O(增氧灌溉),测定了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和产量指标,分析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与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与千粒质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而每穗粒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增氧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外加磷肥情况下,增氧方式可显著增加水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施磷量的增加反而抑制水稻产量形成,6.46 g/株(90 kg/hm2)为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千粒质量、每穗粒数阈值,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增氧条件下水稻响应根际增氧及磷素吸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增氧灌溉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增氧灌溉条件下水稻不同施磷量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的影响,采用增氧灌溉技术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检测分蘖数、株高和根系生长特征指标,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分蘖期根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OP处理盆栽平均分蘖数、株高与CKP处理区别不明显,高磷肥处理(135kg/hm2)有利于水稻分蘖数、株高的增长,相对于CKP处理,增氧灌溉条件下OP处理水稻分蘖期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变化显著,CKP处理组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CKP3最大,而增氧灌溉条件下OP2处理的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最大,相比CKP2,分别提高1.07和3.08倍,OP4处理的根系平均直径最大,相比CKP4提高66%。因此,增氧灌溉条件下施加磷肥处理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有压微灌对超级稻耗水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水稻根系层埋置透水管,采用管道微灌增压方法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试验统计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压微灌组(WY)和对照处理充分灌溉组(CK)的灌溉水量,并观测2种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水稻全生育期WY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17.23 kg(2.46×10~6m3/hm~2),CK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21.25 kg(3.04×10~6m~3/hm~2),有压微灌相比充分灌溉减少灌溉水量18.92%;有压微灌处理水稻分蘖完成后,WY组平均分蘖数为31.167,CK组为27.083,有压微灌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水稻成熟后有压微灌组水稻植株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为92.46 g和9.41 g显著高于CK 87.22 g和8.39 g;有压微灌组水稻株高及构成产量因素中的穗长、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有压微灌不产生土壤水层的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穗的发育生长、稻穗数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4.
咸淡水交替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通过通径分析在高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冬小麦的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方法】采用避雨测坑试验,灌溉咸水矿化度设为1、3、5 g/L NaCl,以全生育期灌溉淡水(0.12 g/L NaCl)为对照(CK),分别在冬小麦的拔节—抽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设置咸-淡-淡(BFF)、淡-咸-淡(FBF)和淡-淡-咸(FFB)3种咸淡水交替灌溉方式,研究了冬小麦生长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BFF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次是FBF处理,FFB处理影响最小。在相同的咸淡水交替灌溉处理下,微咸水矿化度越大,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抑制作用越大;通径分析表明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直接影响最大的性状是穗粒数,决策系数为0.697 0,其次是秸秆质量、千粒质量和穗数,决策系数分别为0.377 5、0.322 8和0.286 6,株高和单株地上干物质累积质量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在灌浆期采用较低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穗粒数、秸秆质量、千粒质量和穗数影响不明显,从而对产量影响较小,因此在冬小麦拔节—开花期采取淡水灌溉并于灌浆期转换为3 g/L微咸水灌溉,可保证较高产量并实现微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施磷量和灌溉方式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施磷量和灌溉方式对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稻C两优60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分别设置P1(0 g/kg)、P2(0.18 g/kg)、P3(0.36 g/kg)、P4(0.54 g/kg)4个施磷水平,及干湿交替灌溉(AI)、增氧+干湿交替灌溉(AO)2种灌溉方式,系统研究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灌溉模式下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超级稻-两优152”为供试作物,采取完全随机设计,灌溉方式设置常规灌溉(CF)和干湿交替灌溉(AWD)2种,氮肥配施模式设置100%普通尿素(N1),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N2)和100%控释尿素(N3),施氮总量均为240 kg/hm2。测定不同处理组合下各生育期水稻叶片SPAD值、株高、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量、茎蘖数、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同一施氮模式下,与CF处理相比,AWD处理下拔节—灌浆期水稻叶片的SPAD值、作物生长速率、茎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增加。同一灌溉模式下,与N1处理相比,N2、N3处理的茎蘖成穗率、作物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籽粒产量增加,其中N2处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要高于N3处理。整体来看,与其他处理相比,AWDN2处理获得较高的SPAD值、茎蘖成穗率、作物生长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和籽粒产量。【结论】干湿交替灌溉耦合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有利于减少水稻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农业节水、减肥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方法】采用测坑试验设置了密度、灌溉和追氮3因素,其中密度因素设置2个水平(D_1:500万株/hm~2基本苗;D_2:300万株/hm~2基本苗),灌溉因素设置3个水平(W_1:返青和灌浆初期灌水;W_2: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灌水;W_3: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初期灌水;各生育期灌水定额均相同),追氮因素设置2个水平(N_1:氮肥返青期一次性追施;N_2:氮肥在返青期和抽穗期分2次追施)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状况、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小麦春季灌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W_2)可在1 m深度土层内形成由浅至深逐渐增加的土壤水分梯度,即能形成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又提高了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利用。灌水生育期越多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越高,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多而降低;D_2处理P_n高于D_1处理P_n;N_2处理P_n高于N_1处理P_n。种植密度地增加能极显著的提高单位面积小麦穗数(P0.01),但导致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极显著下降;灌溉因素对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千粒质量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增加,IWUE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降低,而穗粒数和产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W_2处理,其次才是W_3处理和W_1处理;在氮肥追施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_2处理的千粒质量和产量均值比N_1处理均值有显著增加。此外,小麦籽粒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随灌水生育期的增加而减少;N_1处理氨基酸和蛋白质均值比N_2处理的稍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氨基酸和蛋白质量随产量的增加而线性下降。【结论】豫北地区大穗型冬小麦节水减肥推荐种植模式为: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基本苗,足墒播种条件下春季灌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每次灌水定额为75 mm;基施复合肥养分量N、P2O5和K2O均为90 kg/hm~2,返青期和抽穗期各追氮肥1次,每次施纯氮60 kg/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适宜灌溉冬小麦的咸水质量浓度阈值,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影响冬小麦产量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方法】旱棚桶栽试验设置2个冬小麦品种:石麦22(SM22)和小偃60(XY60),以及4个冬小麦咸水灌溉质量浓度:1 g/L(Q1)、3 g/L(Q2)、5 g/L(Q3)和7 g/L(Q4),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特征、生长和灌浆期生理生化特性。【结果】2个冬小麦品种在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产量变化趋势一致,但减产的程度不同。与1 g/L灌水处理相比,3、5 g/L和7 g/L咸水灌溉下石麦22的减产率分别为3.23%、24.19%和51.61%,小偃60的减产率分别为9.88%、35.80%和51.85%。随咸水质量浓度的增加,小麦产量要素(穗数和千粒质量)、生长性状(株高、旗叶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生理性状(旗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量(SPAD))、生化性状(叶K~+/Na~+、Ca~(2+)/Na~+和Mg~(2+)/Na~+)显著下降,而小麦叶脯氨酸和Na~+量显著增加。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产量与千粒质量(r=0.991,P0.001)、株高(r=0.955,P0.01)、地上部生物量(r=0.961,P0.01)、根生物量(r=0.835,P0.05)、叶片SPAD值(r=0.943,P0.01)以及K~+/Na~+(r=0.908,P0.05)显著正相关,与脯氨酸量(r=-0.838,P0.05)以及Na~+量(r=-0.861,P0.05)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生长和灌浆期生理生化表现趋势一致。7 g/L咸水灌溉对桶栽小麦产量影响显著,小麦咸水灌溉的质量浓度阈值为3~5 g/L。不同质量浓度咸水灌溉下,产量三要素中千粒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株高和生物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生长指标,旗叶SPAD值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生理指标,叶脯氨酸量、Na~+量以及K~+/Na~+是影响小麦产量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黄河三角洲微咸水利用率,节约淡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多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不同发育时期微咸水灌溉下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生育期3 g/L和5 g/L盐度的微咸水灌溉均影响水稻产量,其中3 g/L微咸水灌溉主要影响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而5 g/L微咸水灌溉影响是多方面的;全生育期3 g/L微咸水灌溉产量降低约10%,而5 g/L微咸水灌溉减产超过40%。在插秧返苗期3 g/L微咸水浇灌会降低成苗率,但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降低盐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其他时期,仅在分蘖期进行5 g/L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孕穗灌浆期用微咸水灌溉严重影响水稻灌浆。因此,在当地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返苗期和分蘖期使用3 g/L的微咸水进行灌溉,但要适当增加该单位面积内苗数,缓解因成苗率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而分蘖期可以适当采用高盐度微咸水灌溉,但不宜超过5 g/L,孕穗灌浆期微咸水盐度应严格控制在3 g/L以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微咸水资源的利用能够充分节约淡水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磷水平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旱地小麦适宜施磷量。【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施磷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共4个处理,分析了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土壤和植株含磷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随施磷量的增加,花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拔节后表层土壤有效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磷量150 kg/hm~2最高。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施磷量均为15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最高(与拟合方程结果一致,2个试验年度施磷量分别为153、148 kg/hm~2增产效果较好),各农艺性状均有提高,穗数增幅为9%~18%和14%~22%,穗粒数增幅为5%和5%,千粒质量增幅为4%~6%和8%~12%,产量增幅为21%~41%和19%~24%,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19%~25%和17%~20%。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年份对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调控作用,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明显,降水年份和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数、穗粒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降水年份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大于磷肥;穗数、千粒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量为150 kg/hm~2时,有利于旱地麦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表层有效磷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从而优化了产量构成要素,最终提高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磷肥贡献率。  相似文献   

11.
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主要生长指标性状的影响,寻找节水减肥、水肥高效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以适宜豫北沿黄稻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五粳04136"和杂交早稻"Y两优3218"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试验主处理设置100、200、300 kg/hm23个氮肥用量(N100、N200、N300),副处理设置干湿交替灌溉(AWD)、浅水淹灌即长期淹水(SW)、湿润灌溉(HI)3种灌溉模式,于水稻最大分蘖期选取每小区长势一致的植株及相应土壤样品测定水稻地上部和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水稻分蘖期生物量、分蘖数、株高、耕层土壤铵态氮量、硝态氮量、根系GS活性及植株叶、叶鞘、根系含氮量整体受氮肥用量的影响均大于受灌溉方式的影响;分蘖期水稻根系伤流液强度受氮肥用量和灌溉模式的影响均较明显;而水稻分蘖期叶龄受氮肥用量和灌溉模式的影响都较小,尚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灌溉模式和氮肥用量对水稻分蘖期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二者影响各指标的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春小麦千粒质量、干物质转移和灌浆特征的影响展开研究。在总灌水量一致的条件下,分别设置增大三叶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量(W1)、增大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量(W2)、增大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W3)、各生育期灌水量平均分配(W4)和对照(CK)5个水量分配处理,研究春小麦千粒质量、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籽粒灌浆特性。W3籽粒千粒质量最大,花后37 d其千粒质量为53.96 g,较CK大2.64%。W2的干物质转移总量、同化物转移总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67 g/株、2.992 g/株和22.165%。不同水量分配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满足Logistic模型,经过水量优化分配,W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0.366 d,虽然最大灌浆速率有所降低,但是通过增加快增期时间(增加0.15 d)和活跃灌浆期时间(增加2.35 d),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穗粒质量较CK提高32.1%,该处理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较CK提高6.88%。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灌水量分配,增加小麦千粒质量,提高各器官对籽粒的干物质转移量及灌浆速率,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方法】在山西省南部试验设土壤3个播前底墒水平(0~100 cm土层):W1(248 mm)、W2(233 mm)、W3(205 mm),2个施磷水平,P1(75 kg/hm^2)、P2(180 kg/hm^2),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其蛋白质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结果】相同磷肥条件下,W1和W2处理的灌浆持续时间、渐增期持续时间高于W3处理。相同底墒条件下,渐增期和快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2>P1,缓增期的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1>P2,缓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25%和31%。可见,底墒和磷肥提高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增加底墒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增施磷肥减少缓增期持续时间。底墒250mm蛋白质产量最高,相同底墒下,蛋白质产量随磷肥的增加而增加;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结论】旱地小麦灌浆过程中增期持续时间对底墒和磷肥响应较好,缓增期变异对籽粒千粒质量影响较大;底墒在250 mm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深施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磷肥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最佳磷肥施用技术,于山西闻喜县进行了3个施磷量(P2O5用量75、112.5、150kg/hm2)条件下2个施磷深度(20cm、40c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孕穗期20~80cm根长密度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增加施磷量,越冬—孕穗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更好,尤其生育中期深层土壤水分。增加施磷量,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增加,且深层施磷穗数和穗粒数处理间差异显著。增加施磷量,产量提高528~736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9%,且深层施高磷显著提高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系数。结果还表明,深层施高磷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此外,深施磷肥条件下,穗数与越冬、返青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蓄水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拔节和孕穗期40~60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越冬—孕穗期20~100cm土层关系密切,尤其与越冬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总之,旱地小麦增加施磷量有利于增加深层根系分布,进而提高花前1m土体内土壤水分,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深层施磷主要通过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实现节水增产,且以配施150kg/hm2磷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增氧灌溉对杂交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索不同增氧灌溉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响应机制,以杂交水稻深优9586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杂交水稻根系生长特征和根系活力特性,并对根系各项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CK,增氧灌溉处理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根系深扎,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增产5.5%~29.7%;在齐穗期,不管是白天增氧处理组还是夜间增氧处理组,根系活力都体现出随增氧处理的频率降低而降低,并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分蘖期,对相同增氧频率条件下,白天增氧处理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夜间处理更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根系活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绝大多数都成极显著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因此,增氧灌溉处理能增强根系活力是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间歇灌溉模式下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施硅肥时期。【方法】选取“津原85”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间歇灌溉模式下设6个施硅肥处理(不施硅肥(CK)、分蘖期施硅肥(F1)、拔节期施硅肥(F2)、孕穗期施硅肥(F3)、抽穗期施硅肥(F4)、扬花灌浆期施硅肥(F5)。研究间歇灌溉下不同处理对水稻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间歇灌溉下增施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增长1.15%~11.36%,干物质量增长9.17%~24.24%,产量增长2.05%~8.63%,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长2.16%~8.63%。不同生育时期施硅肥对水稻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分蘖期施硅肥效果最佳。【结论】间歇灌溉模式下,通过增施硅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可将分蘖期作为间歇灌溉下“津原85”水稻适宜的施硅肥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0.982 4和0.975 6~0.982 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 735 kg/hm~2)。  相似文献   

18.
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影响指标敏感性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稻扬粳4038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穗长、有效穗数和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对产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建立了测量指标对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指标,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自变量指标的减少对产量通径分析的影响发现,在考虑控制排水下水稻产量最优的目标时,要注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插秧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穗型水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水稻品种牡丹江30、穗重型水稻品种松粳14和中间型水稻品种东农426为试验材料,运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施氮量对3种不同穗型水稻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密度和施氮量下,牡丹江30的强势粒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松粳14和东农426随密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强势粒的趋势一致,低密度下强、弱势粒灌浆趋于同步。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强、弱势粒灌浆速率。插秧密度和氮肥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大。牡丹江30在低密度下产量最高,但有效穗数、穗粒数的降低抑制了产量提高。松粳14、东农426分别在高密度和中等密度下产量最高,千粒质量、结实率的降低抑制了2个品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干旱后复水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补偿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丰华占为水稻供试品种,通过盆栽实验,在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分别进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其对水稻植株形态、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后株高、分蘖有所下降,尤以分蘖期控水影响较大,恢复灌溉后大多可恢复到对照水平。各生育期遭受水分胁迫后,水稻地上部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均达到显著水平,且复水后均始终低于对照处理。叶绿素含量控水处理后显著下降,恢复供水后除分蘖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其它处理则始终下降。干旱胁迫后水稻根系活力均显著上升,其中穗分化期、抽穗期干旱处理在复水后均仍然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生育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强弱顺序为抽穗期>穗分化期>分蘖期>结实期。分蘖期控水主要影响有效穗数,穗分化期控水影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抽穗期控水影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结实率控水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