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李清文 《现代农业科技》2007,(17):153-153,157
如何利用、合理分配现有水资源,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课题,而水稻节水栽培应放在首位。水稻节水栽培是以高产、稳产、高效为目标,根据水稻的生态特性,利用气象部门随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的优势,结合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和灌溉管理技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综合节水技术,特具体探讨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措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之,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从插秧到收获整个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供给,才能保证稳产高关,所以对水资源的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如何做到节水保高产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利用现实条件,进行综合结水已成为必要的措施,水稻综合节水技术就是改过去粗放灌溉为精细灌溉,在保证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下,推广工程节水、化学节水、生物节水及农艺节水等综合节水措施,减少水稻栽培用水量,最终达到节水增效,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用水量最多的作物。耗水量大、水分利用效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因此,发展节水灌溉对稳定水稻生产和节约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灌水量、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有明显影响。土壤是水稻生长的重要载体,水分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土壤有关性状,从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强化栽培以及覆盖旱作等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主要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在该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和土壤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稻节水栽培是在采用符合我国制定的优质水稻标准的优良水稻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栽培工作中综合使用节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大量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合理利用率,也就是指提高了单位水蒸散量的经济产量,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方式的淹水栽培方法,创设了一种新型水稻节水栽培体系。水稻节水栽培作为现代水稻栽培的系统工程,根据水稻生长所需水量规律,在保证水稻正常生育的基础上,实行科学节省灌溉水技术,从而达到节省水源、优质、高效、高产以及低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水栽培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田县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干旱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水稻节水栽培的必要性。节水栽培有节水、增产、防病虫、省工等优势,提出节水灌溉,旱蓄晚灌,并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和改进栽培技术等节水栽培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作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这种灌溉技术通过合理的土壤水分调节和控制,不仅可以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的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2012年胜利农场进行了水稻控制灌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栽培技术可概括为"生物节水、钵盘旱育秧苗、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农艺节水"5个技术环节,该项技术选用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抗旱力强的优良品种,利用水稻自身的基因潜力,将生物节水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改造输水渠系及由毛渠组成的田间灌溉网络,最大限度的减少灌溉过程中水分的渗漏和流失,最重要的是把节水措施贯穿栽培管理全过程。"水稻节水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推广"是传统淹水栽培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实现水  相似文献   

9.
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中,水资源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进行水稻种植的节水 灌溉措施和栽培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北方地区水稻种植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灌溉方式不合理 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因此,文章文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 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旱作节水农业指的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以最经济的水量施用在作物上,并且针对作物特点,尽可能的降低灌溉次数,并取得最佳的经济产量。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树脂,能吸附自身体积200~1000倍的水量,在水充足时充分吸水,在作物需水时把水释放出来,供作物生长发育。小麦是一种喜水高产作物,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很大。本文根据小麦需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采用保水剂的应用技术使小麦实现了旱作节水栽培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北方水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实行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效果明显,而且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田的生态环境,为水稻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稻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达到既节水又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总结水稻节水灌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秧、节水整地、适当浅插、科学施肥、节水控制灌溉、稻田除草、注重工程节水技术等方面内容,并阐述了水稻应用控制灌溉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实现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之中的必需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大量流失的今天,要想保障水稻的良好生长,就需要种植人员采取措施,进行节水灌溉和栽培,促进水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其质量。1水稻的栽培过程中的节水措施1.1无水栽培为了有效的在栽培过程中节省水资源,就需要种植者对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解决在缺水情况下,如何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我们利用三年的时间,开展了水稻旱种的技术研究,总结了水稻旱种节水栽培方法,从节水灌溉、旱种保苗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旱种保苗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稻田用水管理模式,如“浅湿间歇”、“浅湿晒”、“控制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等灌溉模式。而“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一项比现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新兴节水高产技术。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节水、分蘖力强、保肥、抗病虫、产量稳定等优点,其栽培突出旱、稀、湿,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雨养水稻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水稻无水不能栽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问题。而我国水 稻栽培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影响,存在南多北少的现象。所以在水稻栽植地区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对 提升水稻的种植产量与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优越性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既是农业第一用水大户,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对水稻的产量需求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因此,我们在不断改良水稻品种的同时,研究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稳定水稻产量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福建闽东地区的区域特征、气候特点,介绍了适应当地发展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并对今后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于201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水稻叶龄诊断调控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对寒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叶龄诊断调控节水灌溉技术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较,考察水稻叶龄诊断调控节水灌溉技术处理对水稻生育期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相关指标,揭示了水稻叶龄诊断调控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产栽培过程中植株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灌溉水减量和水稻高产高效的应用技术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水稻的产量高,商品价值高,因而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当今水资源日益贫乏的情况下,大力提倡节水灌溉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通过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还有增强水稻抗逆性,促进高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我国水稻生产上水肥施用与利用现状,南方稻作区节水灌溉和控制排水研究状况,从新施肥模式的运用、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广应用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培肥模式论述施肥技术研究新进展。提出合理的水肥耦合调控技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合理的灌排管理和耕作制度与种植结构调整成为今后南方地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