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广西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飞虱是广西水稻的主要害虫,全区各稻区普遍遭受其危害,2005年全区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部分稻区发生为害严重,个别田块出现了“落窝穿顶”现象。据统计,全区年发生面积达140·4万hm2次,占种植面积67·7%,防治面积154·8万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63·5万t,实际损失6·6万t。与常年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属偏早年份,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虫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积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1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1·1发生面积大、为害严重。广西稻飞虱年发生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约为120万hm2次,90年代中后…  相似文献   

2.
邵先强 《植物医生》2009,22(3):33-34
通过近几年的灯诱及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的发生期与其迁入早迟关系不大,与迁入峰的早迟呈正相关,而发生量的影响因子较为复杂,除了与迁入峰次和迁入量有关外,还与发生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谢茂昌 《广西植保》2006,19(1):28-29
广西农作物种植种类多,复种指数高,气候温暖适宜,有利于各种病虫的发生与为害。据统计,2005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0·16亿hm2次,防治面积为0·15亿hm2次,经防治后挽回损失765万t,实际损失120万t;其中稻飞虱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迁入面广,量多,田间主害期增多,虫口密度高,晚稻后期发生面广,密度高,为近年所罕见。土蝗发生早而且面广、来势猛;局部地区东亚飞蝗发生早、密度高,为害重。根据我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结合病虫源基数、气象因素及历史资料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全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稻飞虱、稻纵卷…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5.
近20年玉林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20年来玉林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灾变规律,剖析了近年来其发生为害偏重原因。认为近年来稻飞虱发生面积和范围扩大,暴发频率增加,为害加重,主要受稻飞虱抗药性、迁入虫量、迁入时间、防治、水稻栽培技术及气候等因素影响。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2004年湖北5-9月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发生:稻飞虱迁入偏早,主害期提前,引起局部早稻田“穿顶”倒伏;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居高不下,迁入虫源与本地虫源交替发生,峰次多、为害重;稻曲病在“红莲优6号”、“粤优938”、“Ⅱ优培九”等水稻品种上大发生,流行程度超过历年;稻瘟病在局部地区的优质品种上流行成灾。  相似文献   

7.
皖西南混栽稻区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近30年稻飞虱发生历史资料、水稻栽培制度及气候条件等的分析表明,2005年褐飞虱发生为害特点是灯下初见期早、峰次多、虫量大;田间中、后期种群上升快,虫口居高不下;世代重叠严重,不同田块间虫量差异大;发生面积大,为害时间早、程度重。气候条件有利其迁入和对吡虫啉类药剂产生抗性是引起褐飞虱暴发的关键性因素,而4类水稻混栽、水稻品种优质化和施药技术较差对其暴发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两个种群在一季中稻上的动态变化,根据思南县2005—2009年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显示,白背飞虱迁入早,虫量大,为害严重且时间长。其田间种群消长曲线有一个明显完整峰型,发生盛期集中在6下旬至7月中旬,在混合种群中占绝对优势;褐飞虱因迁入迟,受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之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8月上中旬虫口密度上升。  相似文献   

9.
2007年当阳市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稻飞虱发生继2006年之后又一特大发生年,具有迁入时间早、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田间发生程度重的特点,全市累计发生面积9.1万hm^2,防治面积9.8万hm^2,我们始终采取“压前控后”、“治早治小”的防控策略,将稻飞虱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现将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是崇阳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近年来由于气温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稻飞虱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大,主害代稻飞虱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有"小虫大灾"之说。为了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减轻稻飞虱的危害损失程度,本文就崇阳县稻飞虱近年发生的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探讨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及防治对策,为以后的稻飞虱防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广东稻飞虱量化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史资料和预测预报在生产上的应用,提出了适合广东生产实际的稻飞虱量化测报,包括稻飞虱迁入期划分、迁入量等级划分、迁入峰次出现频率、迁入蜂量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秀山县褐飞虱大发生.发生特点表现为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虫量偏大、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发生面广、盛发时间长、田间虫量大、为害严重.其原因是地形特殊、虫源充足、食料条件适宜、气候条件有利、防治不力和稻飞虱抗药性增强等.防治上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强化监测,适时开展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岑溪市2008~2013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世代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发现,该市稻飞虱大发生世代多集中在水稻孕穗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具有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前代虫口基数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从江县稻纵卷叶螟连续出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部分稻田大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适宜、为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及田间栽培管理条件有利,是造成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又是稻飞虱大发生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摸清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为下一步防治稻飞虱害虫探讨最佳防治方案,特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迁入早 今年灯下见虫为5月6日,比一般年份早15d ~ 20d,比去年早32d,属偏早年份.迁入偏早稻飞虱可多繁殖一代,危害多一代,大大增加主害代虫源基数. 1.2迁入量大 5月7日全市普查,均见白背飞虱、百蔸虫量平均30头,往年田间零星见虫,百蔸虫量不足5头. 1.3迁入范围广 5月21日全市普查,全市主产水稻乡镇均见白背飞虱,往年5月份仅在我市西部顾家店、白洋等镇见虫.  相似文献   

16.
收集整理了云霄县2005—2015年白背飞虱灯下诱集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因素,对其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霄县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占91.3%;常年发生7~8代,以早稻第四(3)代、晚稻第七(6)代为主害代,其他代次为害较轻。近11年来,白背飞虱发生期提早,并呈现间歇性暴发为害特点。分析表明,导致白背飞虱暴发的关键因素有迁入虫源量大小、迁入期早晚和迁入峰次多少、是否具备适宜虫源迁入降落的气流和气象条件,以及害虫抗药性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虫情监测预报,转变防控理念及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西稻飞虱总体发生较重,年度间差异较大;始见期早,早期迁入量较大;次害代发生明显突出;局部地区易多点重发。究其原因,主要为年度间初始迁入虫量对比悬殊,反常天气的频繁出现影响田间种群发展,防治难度大。稻飞虱发生的多变性以及防治效果与测报工作的相互作用给长期测报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9.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在做预报时 ,对下列几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①灯诱问题 :不能把全年灯下诱得的虫量都称为迁入虫源 ,灯诱常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 ,必须注重田间调查。②迁入长翅型成虫的有效率问题 :长翅型成虫迁入时如遇适宜食料等适生环境 ,则有利其繁育滋生 ,如迁入期太早或太迟 ,遇不到适生环境 ,则不利其繁育滋生。③种群问题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越冬、寄主、迁飞规律、历期、繁殖力、田间分布、为害特点等有其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