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在越冬场所的空间分布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其空间分布,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模拟大田自然环境观测区和大田环境下不同类型作物田二点委夜蛾越冬情况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是以休眠的老熟幼虫结一土茧或叶茧越冬,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是在地表,占越冬幼虫的77%以上,部分叶茧在覆盖物中越冬.棉田、花生田、豆田、药材田、杂草地等多种田块的残留秸秆枝叶覆盖地为其越冬场所.棉田、豆田、杂草地的越冬存活率研究表明,棉田越冬存活率相对较大,秸秆覆盖厚度对存活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甜菜夜蛾的抗寒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寒力的强弱决定了甜菜夜蛾的分布范围及越冬存活情况,并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种群数量.通过测定甜菜夜蛾三个地理种群(河北隆尧、湖南衡阳和江苏南京)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及田间埋蛹越冬试验,以明确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虫态中甜菜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6.61~-15.18 ℃),其次为成虫、卵和幼虫.蛹的过冷却现象也最明显,因而蛹是其最适宜越冬的虫态.三个地理种群中,以湖南衡阳的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河北隆尧和江苏南京.在2001和2002连续两年的田间埋蛹越冬试验表明,甜菜夜蛾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分析南京多年的冬季气温,表明某些年份甜菜夜蛾不大可能在南京越冬.因此甜菜夜蛾的常年越冬区范围应在南京以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相似文献   

6.
旋幽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明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 Rottemberg)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旋幽夜蛾1~5龄幼虫、蛹(滞育、非滞育)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各龄幼虫过冷却点随龄期的增加逐渐升高,1龄幼虫(-13.63 ℃)<2龄幼虫(-12.50 ℃)<3龄幼虫(-11.08 ℃)<4龄幼虫(-11.05 ℃)<5龄幼虫(-10.04 ℃)。相邻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虫态过冷却点滞育蛹(-24.94 ℃)显著低于非滞育蛹(-21.91 ℃),雌蛹(-23.84 ℃)<雄蛹(-23.52 ℃),雌成虫(-15.75 ℃)<雄成虫(-15.44 ℃),但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之间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旋幽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变化为蛹(-23.67 ℃)<成虫(-15.60 ℃)<幼虫(-11.48 ℃),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旋幽夜蛾的越冬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二点委夜蛾冬前田间调查及越冬虫态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11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对二点委夜蛾越冬虫态及冬前幼虫的田间分布、虫龄、虫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多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冬前幼虫主要栖息于有叶片遮蔽或落叶覆盖的地块,普遍为5~6龄。在甘薯地、大豆地、花生地和棉花地虫量较多;果园、蔬菜地、小麦地、玉米地等地块虫量少。幼虫生存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但室内饲喂显示,幼虫为多食性,喜食多种作物、蔬菜及杂草,甚至可以枯叶为食存活。  相似文献   

8.
谢钊尔  阳志群 《湖北植保》2021,(2):11-12,19
为探索草地贪夜蛾在灵川县越冬情况,本文开展调查与试验,旨在为灵川县草地贪夜蛾冬季发生规律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在越冬模拟试验中,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0 ℃以下时,草地贪夜蛾蛹大幅度死亡,平均气温下降到达5 ℃以下,虫蛹在灵川县无法生存.性引诱剂监测显示,灵川县自12月1日后均未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 d和19.9 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1.1)℃和(411.0±14.2)日.度。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幼虫在4月初始蛹,5月下旬终蛹,1998、2004年和2005年田间累积50%越冬幼虫化蛹时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77.8、417.5日.度和375.4日.度,3年平均为390.2日.度。利用该理论有效积温,参照当年2~4月的气温,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50%个体化蛹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棉铃虫越冬蛹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蛹滞育越冬。由于越冬蛹春季发育至眼点开始移动后,抗寒力明显下降,易受低温影响而死亡,故掌握其眼点移动进度和温度的关系,不仅可以提前越冬代蛾发生期的预测,还有助于分析春季低温对越冬蛹存活的影响程度,为该虫冬后有效虫源分析提供依据。李锦华等(1988)曾报道四川棉铃虫越冬蛹滞育解除与3  相似文献   

11.
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及天敌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结合定点系统监测,研究了石家庄地区二点委夜蛾年生活史,明确了该虫各世代历期及主要寄主植物,同时调查了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石家庄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作茧越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陆续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1代幼虫主要在小麦地栖息,但不造成明显危害。2代幼虫严重为害夏玉米苗,造成死苗、倒伏等严重损失。秋季作物布局变化不大,因此3、4代幼虫生存环境类似,除可以继续在麦茬玉米地生存外,还分散转移至甘薯、豆类、花生、棉花、蔬菜等适期作物田。11月中旬入冬后4代老熟幼虫将休眠越冬。全年活动期历时8个月以上。各世代虫态历期差异较大,且相邻世代间各虫态有重叠现象。第1代发生在春夏之间,气温偏低,其世代历期60 d左右;第2、3代发生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其世代历期相对较短,分别是45 d和47 d;第4代发生在秋冬季节,老熟幼虫经历了较长低温休眠阶段,世代历期长达232 d。目前观察到二点委夜蛾幼虫捕食性天敌2种、寄生性天敌1种。  相似文献   

12.
小菜蛾越冬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小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蛹的低温生存能力和越冬能力。小菜蛾的过冷却现象比较明显,蛹期过冷却点最低(-20.12℃),成虫次之(-16.56℃),幼虫期高(平均为-13.72℃),其中4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8.5℃)。表明在不同虫态中,蛹的抗低温能力最强。在-10、-5、0℃和5℃条件下,小菜蛾蛹的LT50、LT90、LT99.9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缩短;蛹死亡99.9%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29、21.68、27.77、41.39d,表明在冬季温度连续低于0℃时间超过28d的地区,小菜蛾不能越冬。连续两年冬天的埋蛹试验结果,蛹在北京4个地点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结合我国的气候区划分析,初步确定小菜蛾在北京地区野外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3.
桃蛀螟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越冬老熟幼虫和蛹过冷却点的测定,初步明确了寄主植物、幼虫体重、性别等因素对其越冬幼虫和蛹抗寒性的影响。取食玉米、高粱和向日葵不同寄主植物的桃蛀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幼虫体重与其过冷却点没有显著相关性;幼虫进入越冬状态越早,过冷却点越低;雌、雄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没有显著差异;蛹与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采自不同地区玉米植株上的5个地理种群的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虫态,为其越冬区划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低温(-1O℃、-5℃、0℃和5℃)条件下的存活率,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拟合死亡率回归方程,计算出LT50、LT90和LT99.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低温条件下处理2h后各虫态存活率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显著下...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室内种群抗寒能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判断草地贪夜蛾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df=834,F=430.26,P0.01)和结冰点(df=834,F=891.71,P0.01)在各虫态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5.45±0.25)℃和(-24.70±0.25)℃,显著低于其他虫态。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7.35±0.14)℃和(-2.07±0.11)℃;过冷却点由低到高顺序为:卵1龄幼虫3日龄蛹2龄幼虫1日龄成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预蛹6龄幼虫。结冰点的变化趋势和过冷却点相似,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卵1龄幼虫2龄幼虫3日龄蛹3龄幼虫1日龄成虫4龄幼虫预蛹5龄幼虫6龄幼虫;幼虫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频次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雌雄成虫过冷却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结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该结论为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越冬范围与潜在扩散区,通过调查野外越冬种群及模拟越冬试验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江西省南昌市越冬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越冬虫态,并通过低温驯化探究草地贪夜蛾对低温的适应性进化能力。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南昌市,进入冬季后草地贪夜蛾蛹和3龄幼虫的存活时间较长,可能为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虫态;3龄幼虫可从12月初存活至第2年1月底至2月初,但无法越过完整冬天;前期的低温驯化会显著提高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和6龄幼虫在极端低温(-8℃处理2 h)下的存活率,并显著缩短其在经历0℃处理12 h后的冷昏迷恢复时间,证明其具有低温驯化能力及扩散至较冷地区越冬的潜力,江西省南昌市及相近等温带可能会成为草地贪夜蛾的冬繁区。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耐寒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仪对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频次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16、20、24、28、32、36℃)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龄幼虫、6龄幼虫以及2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均为在16℃下饲养时最低,3龄幼虫分别为(-13.48±0.53)℃和(-8.97±0.35)℃;6龄幼虫分别为(-8.94±0.28)℃和(-4.99±0.28)℃;2日龄蛹分别为(-18.09±0.50)℃和(-12.17±0.37)℃。5日龄蛹过冷却点在16℃饲养时最低,为(-17.76±0.49)℃,体液冰点在32℃和16℃饲养时最低,分别为(-11.72±0.56)℃和(-11.02±0.39)℃;成虫过冷却点在16℃饲养时最低,为(-17.87±0.55)℃,体液冰点在28℃和16℃饲养时最低,分别为(-11.23±0.61)℃和(-10.98±0.44)℃。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具有一定的驯化作用,同时适当的高温也可以提高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该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明确温度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恒温饲养方法,设置16、20、24、28、32和36℃6种温度,研究不同温度对二点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并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36℃的恒温条件下,二点委夜蛾不能完成其发育史。在16~32℃范围内,二点委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世代发育历期在32℃时最短,为27.17天;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8.69℃和604.45日.度。在20~32℃时,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无明显差异。20℃和24℃时单雌产卵量较高,为283.8粒和261.8粒,二者差异不显著。24℃时二点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82.0和0.82。表明24℃是二点委夜蛾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9.
室内设置16、19、22、27、32℃5个温度梯度,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4种食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二点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4种食料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食料不同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差异较大;在不同温度和食料下,二点委夜蛾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等生命表指数也有所不同。22~27℃是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黄豆和小麦是其较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测定了这4株白僵菌菌株对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量大等培养性状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Ed-41菌株。该菌株在浓度为1×107孢子.mL-1悬浮液喷雾接种处理后,在26℃条件下,第8 d供试幼虫的死亡率达8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的具有较好的毒力,在二点委夜蛾害虫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