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陕西关中冬小麦田杂草进行调查,分析麦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出苗规律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小麦田杂草有15种,隶属15属8科,形成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猪殃殃+节节麦+野燕麦+麦家公为主的杂草群落,在这个群落中发生优势度大的杂草为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猪殃殃、节节麦.这些杂草在小麦3~4叶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小麦早、稀播栽培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麦田杂草发生日趋严重,对早稀播小麦高产带来威胁,因而搞好麦田化学除草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加深对早稀播麦田化除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小麦早稀播高产栽培的配套措施,我们于1990~1991年度和1991~1992年度分别在双楼镇、海安镇进行了早稀播小麦的苗期化除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一) 供试田块:前茬为中稻,土质粘壤。近年来采取稻“旋”麦“免”的耕作方式。田间杂草基数高,以看麦娘为主。其中双楼点看麦娘占总草数的98%,海安点占82%,其余为猪殃殃、牛繁缕等双子叶杂草。 (二) 供试除草剂:双楼点为绿麦隆(海安县农药厂产,亩用300克)、绿平合剂(亩用绿麦  相似文献   

3.
超高茬麦套稻田杂草发生特点、成因及化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1年对江苏省5个不同生态区125个麦套稻田示范点的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麦套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种类多、发生早、群体大、危害重。免耕方式、前茬余草和前期田间管理粗放是造成杂草发生严重的原因。通过试验提出了"前封后杀"的化除策略,并研究出多项配套化学除草技术,促进了超高茬麦套稻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四川省小麦田免耕不覆盖稻草、免耕覆盖稻草、翻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杂草发生规律以及小麦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免耕处理可减少杂草的发生,免耕加5 000 kg/hm2稻草覆盖量可有效控制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免耕不覆盖稻草和翻耕处理在小麦播后2周左右杂草有1个出苗高峰,因此应在小麦播种后第2周对杂草进行化学防除.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杂草为禾本科杂草和繁缕;覆盖稻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出苗后的生长,产量也较未覆盖处理和翻耕处理高.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麦田节节麦等杂草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北省常年种植冬小麦250万hm2。长期以来,并未发现节节麦(A egilops squarrosa L.)、雀麦(B rom us japonicus Thunb.)等禾本科杂草在麦田造成危害。2001年,在盐山县麦田首次发现节节麦危害;2002年,在定州市麦田首次发现雀麦危害。从全省调查结果看,目前常发性杂草仍以播娘蒿、荠菜、麦瓶草为主,但节节麦、雀麦等恶性禾本科杂草在部分地块已成为优势种,并造成严重为害。2004年调查,节节麦、雀麦已经成为本省小麦稳产、高产的严重威胁。1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特点1郾1发生面积大节节麦和雀麦的发生面积在首次发现时,均不足600m2,而目前已…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调查和资料分析,对陕西关中灌区小麦田杂草的种类、出苗规律和防治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小麦田杂草有15种,隶属8科15属,其中优势杂草有播娘蒿、荠菜、婆婆纳、猪殃殃、节节麦等5种,一般杂草有野燕麦、宝盖草、田紫草等3种,其余为区域性杂草.小麦播种后5d陆续有杂草出土,在11月上中旬(小麦3~4叶期),占...  相似文献   

7.
<正>为落实2015年农业部秋冬种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病虫害防控功能研究室组织相关专家,结合2015年春夏季小麦病虫发生情况,提出了针对我国不同产区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治以黄淮海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和西北麦区为主。不同麦区确定各自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8.
单季籼型杂交稻与小麦轮作,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在小麦播后6~10 d开始出土,出土数量消长呈单峰型。峰期早迟年度间差异大,约在播后14~34 d。降雨、温度、土壤湿度对杂草出土高峰期早迟均有影响,一般田块禾本科杂草出土后成苗率在46.4%~65.9%,最低田块仅约37%左右。禾本科杂草出土越早,成苗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新疆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新疆核桃与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2017年对新疆南疆核桃-小麦间作、单作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疆麦区杂草有39种,隶属14科33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藜科为主;优势杂草有9种,分别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 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L.)R. Br.、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与小麦单作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2017年物种丰富度最高达27种,代表杂草优势集中性的Simpson指数则是小麦单作田高于核桃-小麦间作麦田,2013年高达0.32;核桃-小麦间作有利于麦田播娘蒿、苣荬菜和离蕊芥发生,但不利于萹蓄发生,其它5种优势杂草在间作和单作麦田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10个常规小麦品种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通过分析麦田杂草播娘蒿、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2种杂草对不同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的差异,客观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草潜力。结果表明,2种杂草对不同品种小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化感作用,以RI值作为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播娘蒿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衡观35洲元9369山农17周麦24泰山6426西农979新麦26济麦22084380山农21,猪殃殃水浸提液对不同品种小麦的化感作用由大到小为洲元9369周麦24衡观35山农17泰山6426济麦22新麦26084380西农979山农21。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 表现出汉水流域及黄淮南部见病时间早、扩散速度快、黄淮海麦区流行范围广等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2017年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认为极端暖冬气候、春季多雨适温气候条件和主产麦区缺乏抗性品种等因素是导致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防除油菜田杂草,应根据油菜的播栽方式及田间杂草发生特点,重点在秋冬季选用合适的除草剂进行防除。主要杂草种类江苏省油菜田杂草发生种类与麦田基本相同,根据前茬作物的类型可分为旱茬和稻茬2类。旱茬油菜田主要杂草有早熟禾、野燕麦、猪殃殃、麦仁珠、婆婆纳、小藜、播娘蒿、荠菜、遏蓝菜、萹蓄、麦瓶草、刺儿菜、小旋花等,  相似文献   

13.
50%麦哥WP在小麦越冬前,杂草1~3叶期茎叶喷施,能有效防除碱茅、荠菜、播娘蒿等麦田越年生单子叶和阔叶杂草。50%麦哥WP 90~200 g/667m2对小麦产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在冬小麦田中应用剂量为120~150 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对夏玉米—冬小麦连作制度下的小麦田杂草发生动态进行监测,通过建立小麦苗后有、无草天数与小麦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探讨小麦田杂草与冬小麦的竞争临界期。结果表明,小麦田杂草发生以冬前为主,出苗量达87.62%;小麦产量损失率随着小麦苗后有草天数的增加而增大,随无草天数的增加而降低;以3%作为小麦产量损失的最大忍受限度,则小麦苗后22~87 d为杂草与小麦的竞争临界期。因此杂草防除应在11月上中旬进行,若冬前未进行除草,则应在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及时进行化学防除。  相似文献   

15.
夏大豆田草害发生轻重的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85~1991年的试验和典型田块调查,对耕作方式、播期、密度、秸秆还田以及除草剂等因素对夏大豆田杂草发生的影响作了粗浅的探讨。一、耕作方式 1987年夏大豆播后杂草萌发前,选近几年未深翻的豆麦连续轮作田,采取5点取样,每点0.11平方米,分层取土,再取样、水洗、过滤,统计杂草种子数。1987年小麦播种前,在同一田块人工翻土,深25厘米左右,1988年夏大豆田杂草萌发前,用同样方法统计各土层杂草种子数,  相似文献   

16.
麦田杂草重点防控节节麦、看麦娘属、雀麦、菵草等禾本科杂草,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要立足麦草秋防、综合防控,根据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一是非化学控草技术。精选种子。通过对麦种调入和调出检疫,检查其中是否夹带杂草种子,特别是毒麦、节节麦、野燕麦等。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7.
麦田套播水稻是在小麦收割前播种水稻的一种轻型栽培技术,具有麦草全量还田和省工、节本、产量高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但是由于田间杂草发生严重,并且防除难度大,阻碍了“麦套稻”的发展。为攻克这一难题,于2002年起连续3年对麦套稻田杂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除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20.
土壤处理防治小麦田杂草节节麦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节麦是我国冬小麦田中的一种恶性杂草。本文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了有效防治节节麦的土壤处理剂,为冬小麦田节节麦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温室试验结果发现:氟噻草胺、噁草酮和异丙隆对节节麦毒力较高,GR50值分别为37.2、15.7和349.3 g/hm2,均低于各自田间推荐剂量,但其在小麦与节节麦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为0.6~1.1 (< 2),说明安全性差。异丙隆与噁草酮按不同质量比复配后,对节节麦联合作用类型均呈现加成作用,其中以质量比4 : 1复配后的除草活性高于异丙隆单剂,且各单剂对小麦的安全性有所提高,选择性指数达2.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异丙隆与噁草酮复配后在有效成分600~900 g/hm2剂量下于杂草出苗前进行土壤喷雾处理,药后60 d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播娘蒿的防除效果达86%以上,增产效果明显,达13%以上,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