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2.
稗草在大螟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俊 《植物保护》1982,8(2):13-13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等大株型水稻的推广种植,大螟发生数量剧增,为害加重,已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大螟产卵于叶鞘内壁,难以调查卵量消长、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给测报和防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稻区螟害日趋严重,过去不常发生的种类大量出现,原来被控制不成灾的种类又上升为主要威胁,如稻纵卷叶野螟,在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三化螟、二化螟的发生数量迅速回升;日本稻巢螟、台湾稻螟也都有上升趋势。稻螟是水稻螟虫的统称,除少数种类(如“大螟”、列星“大螟”、稻螟蛉等也称稻螟)属于夜蛾科外,多数种类均属螟蛾科害虫,在我国稻区就有二、三十种。为了避免混淆和误  相似文献   

4.
甘蔗螟虫(为害甘蔗的二点螟、条螟、白螟、黄螟和大螟的统称,下同)是来宾市甘蔗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地蔗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危害范围广、生产损失大等特点,是甘蔗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对象。甘蔗螟虫在来宾市一年发生4~5代。苗期为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种类之一, 其为害范围广,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且在我国主要稻区呈现逐年加重的发生趋势。本文重点以二化螟为例, 概述了近年来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现状、抗药性演化、抗螟水稻种质资源挖掘与品种创制、水稻螟虫生理生化与毒理学研究及新型杀螟药剂研发、水稻螟虫寄生蜂资源及其利用、水稻螟虫生态调控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以期为深入了解我国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及其治理研究现状提供依据, 并为水稻螟虫的可持续控制与水稻绿色生产的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甘毅 《广西植保》2007,20(Z1):114-116
"两迁"害虫是金城江区水稻上为害最大的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各乡镇稻区普遍遭受其为害,2007年全区发生面积14 666.7ha,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
陈锡院 《广西植保》2007,20(Z1):121-123
2007年上半年,水稻"两迁"害虫在宁明县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为害,第2代、第3代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达0.682万ha次,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24.24%;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的特点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同时发生为害,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第2代稻飞虱比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重,第3代稻纵卷叶螟比第3代稻飞虱发生重.  相似文献   

8.
甘蔗螟虫是我国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遍的一类害虫。在广西发生的主要种类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沿海蔗区还有白螟发生为害,宿根蔗、高旱地、沙质地发生较重,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甘蔗整个生长期间,从下种到收获,均受到各种蔗螟不同程度的为害。苗期受蔗螟幼虫入侵造成枯心;中后期为害造成虫蛀节,甘蔗梢部枯萎,  相似文献   

9.
稻螟是为害水稻生产的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严重时常造成巨大损失。有人曾报导,亚洲一些国家在严重发生的年份,有时损失可达50—60%。对稻螟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国已描述记载的为害水稻的螟虫约有20余种。由于稻螟常可以幼虫或蛹期随寄主植物(主要是稻草包装材料、稻草  相似文献   

10.
水稻Oryza sativa(L.)是巴基斯坦换取外汇的主要谷类作物。在为害水稻的54种害虫中,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IK),稻白螟Tryporyza innotata(WIK),大螟Sesamia inferens(WIK)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alis(WIK)四种  相似文献   

11.
东台市水稻大螟回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市水稻大螟回升及原因分析大螟Seamiainferens(walker)是与二化螟、三化螟齐名的3大螟虫之一,因其寄主范围广,常年种植中籼稻的情况下此螟无需防治,但1994年大螟在东台市水稻上发生为害骤然加重。1发生情况东台市自1991年试种粳稻...  相似文献   

12.
阎毅 《植物保护》1984,10(4):33-33
在息烽县调查玉米苗期害虫发生为害程度时,发现玉米螟、大螟、粘虫、蝗虫、以及软体动物蛞蝓等几种害虫和有害动物为害状,极易混淆。为了提高调查质量,笔者对上述几种害虫的为害状及为害特点作了仔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在三峡库区为害严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的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的增强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据调查统计.在三峡库区二化螟种群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是灌阳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4代,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枯心,在大胎、破口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历年来都是采取化学防治方法,于二化螟孵化至低龄幼虫发生期施用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16.
正稻纵卷叶螟为杂食性害虫,又称卷叶虫、裹叶虫、副壳虫等,属翅目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1危害特点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穗后特别是抽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水稻以孕穗、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2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7.
浦北县水稻三化螟发生历史概况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化螟是浦北县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发生为害。20世纪90年代实施综合防治后,其为害得到控制。为持续有效控制其发生为害,减少为害损失,笔者对浦北县水稻产区历年三化螟发生为害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普遍发生,早稻主害代为第3代。近几年其发生为害呈加重态势,且第2代逐渐上升为主害代。2007年早稻稻飞虱则暴发为害,发生程度达到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程度,创下近10a来之最,严重威胁早稻粮食生产安全,但陆川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了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是水稻上常发性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荆州市水稻二化螟种群数量明显上升,中等偏重以上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2003年每年平均发生面积近500万亩次,占水稻种植面种的111.6%左右,损失粮食5.7万t以上。为了探索二化螟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和寻求综合治理技术,提高治螟技术水平,我们对二化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豆荚螟Etic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是多种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1978年郑州姚桥公社有几十亩大豆,遭受豆荚螟幼虫为害,减产5成左右。过去记载第一代发生在5、6月,为害毛苕和春箭舌豌豆。据我们观察豆荚螟第一代发生在4月份,主要为害小叶金鸡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