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了单用杀虫灯、单用性诱剂、杀虫灯和性诱剂结合使用3种方法诱捕二点委夜蛾成虫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日诱捕成虫数量分别为45.67头、1.00头、110.17头。与单用杀虫灯相比,杀虫灯和性诱剂结合使用可以大幅提高成虫诱捕总量。但诱集到的雌蛾数量减少,雌雄比降低。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环保无公害的防控技术,笔者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一种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并对其诱捕器不同口径、颜色、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诱剂性诱芯对二点委夜蛾有较强的诱捕能力,最高日诱蛾量105头,最高日均诱蛾量40.25头;诱捕器的大小、颜色和高度都会影响诱捕效果。35 cm口径、绿色和设置在高出作物20~30 cm位置的诱捕器诱蛾量较大;性诱剂和杀虫灯对二点委夜蛾量的监测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二点委夜蛾成虫对不同诱测物质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在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内,将几种测具设置在同一生态区域内进行诱集试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证明成虫的趋化、趋味性,从中筛选有效的监测工具。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对糖醋诱杀液有一定的趋性,但效果差,成本高;杨树枝把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比麦秸把、半干草堆、麦秸堆理想,诱集数量多,总体效果与佳多测报灯相当;半干草堆和麦秸堆有一定的诱虫效果,但诱测数量与杨树枝把相差太大;竖放的麦秸把基本没有诱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斜纹夜蛾性诱剂与频振杀虫灯对烤烟斜纹夜蛾诱捕试验效果比较表明,二者所诱到的成虫数量消长规律基本一致,但斜纹夜蛾性诱剂的诱蛾量显著高于频振杀虫灯的诱蛾量,防控效果比较,性诱剂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79.78%.频振杀虫灯防控区比常规农药防治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65.34%.性诱剂防控区比频振杀虫灯防控区虫口密度平均减退44.06%.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用新研制的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是2011年在郑州市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为明确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的发生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灯光诱捕法于2012—2014年连续3年进行了成虫发生期调查。综合3年诱蛾情况和其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初步推断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每年发生4代,即越冬代成虫发生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1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底至7月中旬,2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3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玉米二点委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日益猖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安全。由于其发生种类多、数量大、时间长、不同种类世代交错,单纯化学防控用药量大、效果不理想。根据害虫发生规律和特点,对原有杀虫灯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优化,通过使用波长为340~360 nm和440 nm的灯管、从春季越冬代开始诱杀、增加灯杆高度使杀虫灯可不断调节保持高于作物冠层1 m等3项技术创新和及时清理电网、安装在开阔无障碍物区域等2项安装维护要点,达到了杀虫灯全程高效防控鳞翅目害虫的目的。两年示范结果表明,对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效均在95%以上;2019年对玉米中、后期鳞翅目害虫防效分别为93.85%和87.02%,2020年在玉米中后期害虫普遍较重的情况下,高效杀虫灯防效也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9.
通过甜菜夜蛾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比较表明,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式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通过SAS统计分析,干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水盆性信息素诱捕器和频振杀虫灯的平均诱虫量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0 36,r2=0.934 55,r3=0.853 20。但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量高于频振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与频振灯诱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玉米田间关键因素对草地贪夜蛾性诱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生育期玉米田将中捷、纽康、百乐宝3种性诱芯分别置于中捷罐形、纽康锥桶形两种诱捕器中,分析对比其对草地贪夜蛾雄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诱捕器对雄成虫的诱捕效果差异不显著;而中捷、纽康、百乐宝3种诱芯对草地贪夜蛾雄成虫诱捕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诱捕效果表现为:百乐宝>纽康>中捷。玉米生育期与草地贪夜蛾生存繁殖有着密切关系,虫口数量与玉米生育天数呈显著负相关,复种玉米苗期和拔节期是草地贪夜蛾幼虫活动取食最嗜好的时期。草地贪夜蛾的活动与傍晚田间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周平均最低气温6.3~15℃时诱蛾量与周平均傍晚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补充完善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的室内饲养技术,研究了其成虫期补充不同营养对二点委夜蛾产卵期、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5%蔗糖水显著延长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前期;补充10%蜂蜜水明显缩短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期和雌成虫寿命;补充5%蜂蜜水产卵量明显高于蒸馏水对照处理。比较其单日产卵量,10%蜂蜜水处理提前了单日最高产卵期,同时提高了单日最高产卵量。但5日龄后,其单日产卵量迅速下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且其总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其他供试处理。卵孵化率结果显示,成虫期补充5%蜂蜜水和10%蜂蜜水的卵孵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表明成虫期补充蜂蜜水可显著提高二点委夜蛾卵孵化率。综合评价结果认为,二点委夜蛾实验种群室内饲养时,成虫期补充营养以5%蜂蜜水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诱捕器-性诱芯组合的诱集效果,及诱捕器悬挂高度、排列间距等空间分布因素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诱捕效果的影响,明确草地贪夜蛾性诱装置最佳使用方案,为使用性信息素进行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选用3种性诱芯和3种诱捕器进行配对组合,进行田间诱捕效果比较试验;使用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进行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和3个排列间距诱捕试验,并进行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本地周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9个组合中BLB性诱芯和专用诱捕器组合诱捕效果最好;3种诱芯平均诱蛾量无显著差异;3种诱捕器中专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佳,飞蛾通用诱捕器诱捕效果最差。4个诱捕器悬挂高度在玉米拔节期时诱蛾量无显著差异,抽雄后2.2 m处理诱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诱捕器排列间距30 m处理的诱蛾量显著高于20 m和25 m的,但3个间距处理间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株率无显著差异。性诱监测发现,2020年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为成虫高峰期。草地贪夜蛾专用诱捕器搭配BLB性诱芯具有最佳诱捕效果,田间最优悬挂高度应高于玉米植株,诱捕器田间设置间距以30 m为宜。性诱适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监测,并可作为害虫防治时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2015—2017年,在河北献县枣树园、河南原阳苜蓿地、河南新乡和河北廊坊棉花田,评价了太阳能杀虫灯对盲蝽成虫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供试太阳能杀虫灯可有效诱捕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成虫,单日平均诱虫量为2.09~6.72头/灯,峰日诱虫量高达40头/灯。灯上成虫数量变化趋势与田间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可用于盲蝽成虫种群的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在河南省的发生规律,于2012—2013年在该省各地采用灯光诱集法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进行诱测。结果表明: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每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成虫在4—5月陆续羽化,未形成明显的高峰,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8月下旬9月初为第3代成虫高峰期,其中第2代成虫密度明显大于第1代和第3代。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发生较重,浚县第2代成虫密度为4 916头,2013年河南省中东部发生较重,民权县和长葛市第2代成虫密度分别达到8 409头和5 390头。对成虫监测结果分析发现,2012—2013年河南省二点委夜蛾成虫发生期与降雨量和温度的关系不稳定,但每年第2代成虫密度与该年5、6月下旬日均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依据5、6月下旬的降雨量和温度建立的2012年和2013年第2代成虫密度自然对数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12和0.752,可较好地反映二点委夜蛾第2代成虫的发生密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二点委夜蛾性诱剂,于2013年在陕西杨凌对二点委夜蛾进行系统监测。7月下旬首次监测到1头成虫,随后继续监测,8月中旬出现发生高峰,证实了二点委夜蛾在陕西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018—2019年贵州猕猴桃上的橘小实蝇发生规律、趋光行为、不同诱集方法包括杀虫灯,引诱剂及杀虫灯与引诱剂组合使用对橘小实蝇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7—9月为橘小实蝇的盛发期,其对540 nm的绿色光波有明显趋性。杀虫灯、诱捕器及其组合使用对橘小实蝇均有诱杀效果。其中,杀虫灯平均诱虫量为31头/诱捕器;甲基丁香酚实蝇诱捕剂平均诱虫量为201.67头/诱捕器,与其他引诱剂差异显著;杀虫灯与甲基丁香酚实蝇诱捕剂组合使用的平均诱虫量为509.67头/诱捕器,诱捕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杀虫灯与引诱剂组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橘小实蝇成虫诱捕总量。  相似文献   

17.
枸杞园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纹夜蛾在江永县枸杞园1a发生6代,以第四代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害最重。成虫飞翔力强,有趋光性,频振式杀虫灯对其具有很强的诱杀效果。杀虫灯区该虫的田间落卵量和幼虫量分别比非灯区降低53.8%和68.4%。频振式杀虫灯是枸杞园斜纹夜蛾无公害治理中1项先进、实用的物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就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对夏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人为破坏二点委夜蛾成虫栖息、产卵和幼虫的适生环境,即在夏玉米播种前清洁田园,或在夏玉米播种并浇蒙头水后耙耧清理播种行麦残体,对二点委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的新害虫,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已经成为该区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2012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进行了田间测试.结果表明,在6月21日至8月17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49倍,显著提高了诱蛾数量.B诱芯的单盆单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80头,而A诱芯最高仅为85头.两种诱芯的田间有效期均达58 d,对二点委夜蛾的诱蛾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且B诱芯的蛾量高峰较A诱芯早、峰值更明显.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比A诱芯具有明显优势,可应用于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动态监测和诱杀防治中.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成虫发生量大、幼虫密度小、为害程度低的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对二点委夜蛾不利的天气条件、人为因素恶化其生境、玉米苗期与其幼虫发生期吻合度差是2012年二点委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