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2.
崇阳县近年水稻病毒病发生呈流行爆发态势,通过田间调查和资料比对,发生的水稻病毒病主要包括水稻普通矮缩病、水稻黄叶病、水稻黄萎病、水稻齿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并且多病混发情况比较普遍,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不同,中晚稻普遍重于早稻,零星种植水稻田重于集中种植.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重点防治稻飞虱叶蝉...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的24品种(组合),各自分不同播种期播种,调查黑条矮缩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以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个类型中,籼稻发病最重,粳稻和糯稻次之,杂交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水稻不同品种间对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秀水09、嘉06-64、春江糯6号、乐优2号、甬优720和祥湖301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黑条矮病的发病率.在嘉兴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采用抗(耐)病品种(组合)和适期播种是防控黑条矮缩病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目前全国已有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33.3万hm2,基本绝收面积0.67万hm2。其中以湖南发生最重,约11.9万hm2,损失稻谷5000万kg。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肆虐湖南稻区,其中早稻发生4.94万hm2,中稻发生23.39万hm2,晚稻发生29.9万hm2。  相似文献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生的病毒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播.广西迁入性白背飞虱数量大,4月13日~6月23日样本检测,带毒率最高达80%.平均带毒率8.18%.白背飞虱带毒情况及发生数量成为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广西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做好南方水稻黑条...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相似文献   

8.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南稻区北部(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六省)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双季改单季的水稻种植制度的调整,为了阐明水稻种植制度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形成的影响,2007、2008年在怀宁县和潜山县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等方法研究了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安庆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种植后,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迁入的褐飞虱可以直接降落在单季中稻本田,并能连续繁殖,种群增殖倍数可高达数百倍,单季中稻褐飞虱的发生量高于双季晚稻;卵巢解剖确定了单季中稻及双季晚稻中褐飞虱各世代的虫源性质,单季中稻褐飞虱迁出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可以为长江三角洲后期迁入提供虫源,也可以在本地作近距离的扩散迁移,加重对双季晚稻的危害。皖南地区单季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不但显著增加了本地单季中稻、双季晚稻中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而且也导致了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频繁出现褐飞虱的后期迁入。因此,水稻种植制度的变化对褐飞虱暴发种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一种新发生病害,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远距离传播。红河州是稻飞虱从越南迁入我国的前沿地。2011年通过田间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初步明确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红河州的发生分布及为害,旨在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也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省甚至我国的发生情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贵州省黔南、黔东南的部分县流行为害,以南部的荔波、三都、平塘、罗甸、从江等与广西交界的县发生普遍,坝子田、高坡田、寨脚田、夹沟田等几乎所有类型稻田均有发生,发病程度较重,局部地区出现绝收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主要是白背飞虱取食染毒病株获毒,然后在取食健康水稻的过程中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  相似文献   

1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在关岭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年发生,造成水稻矮缩不抽穗,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给农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关岭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并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重RT-PCR和DIBA快速检测法,对近年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白背飞虱平均带毒率分别为8.18%、0.93%和4.41%,早春白背飞虱带毒率较低,随着外地虫源不断迁入及本地虫源积累、繁殖,后期白背飞虱带毒率明显上升。前期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预警,对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科学防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湖北植保》2010,(5):37-37
近日。为了抓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工作,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湖南省农业厅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方案,向全省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实施严格的“治虱防矮”防控策略,及时狠治早稻中后期本田、中晚稻秧田飞虱,最大程度减少带毒虫源,切断传播毒径,从而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鉴于目前市场上防治飞虱药剂良莠不齐的现状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为害特性,  相似文献   

1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测定水稻品种‘T优272'上该病不同发病程度所对应的产量损失,分别建立了以病丛率、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0270x1-1.363 4(R=0.999 6)、y=1.050 9x2-0.450 8(R=0.999 2).依据回归方程及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实际情况,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中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是病丛率4.79%与30.54%或病株率3.81%与28.98%,晚稻上经济允许水平与成灾水平因子分别是病丛率5.06%与30.54%或病株率4.08%与28.98%,中晚稻的绝收水平因子是病丛率79.22%或病株率76.55%.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黑条矮缩病感病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 ddwarf virus(RBSDV)]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发生普遍,部分种植区域、部分品种发病严重,损失较大。为掌握不同水稻品种间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的  相似文献   

17.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为该病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选取13块稻田逐丛调查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广东西南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空间分布格局随着病丛密度的提高逐步从聚集型向均匀型演变发展。m*-m回归分析表明病丛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个体的空间分布随着病丛密度的提高而趋向均匀分布。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丛以均匀为主的空间分布特性,田间抽样调查以采用五点或对角线法等较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n=(1.96)2/D2(1.287 1/+0.079 9)。  相似文献   

20.
开展药剂拌种防控试验,测试两种药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并提出具体施药建议.以供田间防控病虫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