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稻蝗发生量的预报均采用查卵的方法进行测报,此法故然有效,但不够简单,且误差也大,而根据上年田间该成虫产卵前期的残留量来预报翌年蝗蝻密度(简称 SNI 测报(1)),不仅简捷,而且准确,变异系数比查卵减小了65.03个百分点,相关系数增加了0.3896;预测式是:(?)=1.6781X+29.8665。稻蝗自1984年以来在陕南稻区危害逐年加重,并有日趋加剧之势。目前稻蝗发生量不  相似文献   

2.
中华稻蝗 Oxya Chinesis(Thunb)发生量近年上升很快。为搞好预测预报,作者于1988~1989年对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1988年10月上中旬从野外捕获成虫,置于罩笼内饲养产卵。共搜集蝗卵281块,分别置于10种温度的恒温箱中培育,逐日观察记录各箱蝗蝻孵化虫数。用加权法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春季由南方迁入后主要为害三麦,是间歇性猖獗害虫。本地幼虫发生量主要决定于迁入粘虫成虫产卵量及3月上旬至4月中旬的气温。根据粘虫在我县的18年资料及有关气象资料,应用微电脑对11个消长因素进行分析,建立3麦粘虫发生期、发生量的经验预测式,连续3年验证效果良好。 一、方法与运行结果 1.任何年份,田间小草把诱卵量对粘虫幼虫发生量影响都极显著;气候因素中,8℃以上积温及天数对发生量亦有显著影响。回归式:y=214.07+0.555891X_1+2.93943X_2-19.5589X_3……(1)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治蝗工作,积极组织蝗虫研究,掌握飞蝗发生规律,实行查残、查蝻、查卵三查的检查工作,系统掌握蝗情变化发展,开展预测预报,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绩。在党的“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全国约有3/4适宜发生飞蝗的苇草荒滩洼淀,已经得到改治。据1980年沧州会议统计,全国已改造四千五百多万亩适宜飞蝗发生的环境,其中滨海蝗区由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本县11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分级统计预报法”,对我县水稻二化螟第一代卵孵高峰期的预测进行了探讨。以第一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为预报量(y),从历史资料和气象因子中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即:当年越冬代二化螟化蛹期(4月上旬到5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x_1);当年越冬代二化螟蛹盛期(4月下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x_2)和当年越冬代二化螟羽化高峰期(x_3)。然后将历年观测值列表,再将观测值分级(共3个级别),根据分级标准内的数据,制  相似文献   

6.
温度是影响蝗虫滞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明确有效积温对东亚飞蝗卵滞育的影响,本文设置6个有效积温梯度处理饲养2代飞蝗,结果表明544.3、662.2、678.8、760.2、840.0、843.5日度处理下蝗卵滞育率为73.1%、58.6%、48.6%、12.1%、0、0;越冬蝗卵部分滞育,滞育率(D)与越冬前卵期有效积温(Y)负相关,D=-0.719Y+82.75,R2=0.774,Y≥115.1日度时蝗卵全部孵化。进一步分析越冬前不同温度积累有效积温对蝗卵滞育影响,结果表明27℃以上有效积温(E)对滞育率(D)影响最显著,呈线性负相关,D=-0.058E+0.732,R2=0.967。越冬蝗卵经历负积温(X)越小,滞育率(D)越低,呈线性负相关:D=-0.155ln(|X|)+1.136,R2=0.970。本文明确了不同时期越冬蝗卵滞育率与有效积温关系,为飞蝗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代棉铃虫发生期正值棉花蕾铃生长盛期,若防治不适时,则引起蕾铃脱落,直接影响棉花产量。而三代棉铃虫卵峰日年度间差异较大(我区1971年—1976年早晚最多相差16天),经验预报准确率不高。本文根据本区16年的历史资料,应用“列联表简化综合相关法”对三代棉铃虫卵峰日进行预测,符合率为100%。现简介如下。一、资料处理通过对16年资料综合分析,从诸多因子中选取三个相关性较好的因子(Xj)来预测三代棉铃虫卵峰日 y(月/口)。其中 X_1为7日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X_2为6月上旬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温度);X_3为4月上旬和中旬平均温度之和(℃)(见表1)。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发生量预测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运用Bayes判别分析法建立安徽省潜山县1983年-2016年33年的马尾松毛虫一代和二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报模型。一代幼虫发生期的判别函数方程为:f(1)=-15744.058-361.501x1+60.759x2+133.502x3+511.368x4;f(2)=-16854.938-375.596x1+70.405x2+132.608x3+529.690x4;f(3)=-17645.295-384.956x1+73.601x2+134.955x3+541.782x4;f(4)=-18179.639-382.408x1+71.342x2+135.234x3+549.655x4对1983年-2018年一代幼虫发生期预报结果历史符合率为97.06%,二代幼虫发生期的判别函数方程为:f(1)=-134898.483+559.235x5+113.112x6-250.033x7+1461.350x8;f(2)=-138908.622+573.572x5+118.340x6-252.691x7+1474.569x8;f(3)=-141430.680+577.358x5+125.727x6-254.610x7+1483.336x8;f(4)=-143185.175+578.968x5+129.628x6-256.102x7+1491.257x8对二代幼虫发生期的预报结果的历史符合率为100%。对2017年和2018年的验证回报,与实况结果一致。筛选出对预报量有密切关系的预报因子是本方法预报准确性的关键,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准确性高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的准确性,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6个数学模型预测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一代、二代幼虫高峰期的发生量,验证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一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分别为2级、4级、2级和1级,与实况级别完全吻合,预报结果准确。预报1989年、1994年、2002年和2017年二代马尾松毛虫幼虫高峰期发生量,预报结果依次是4级、5级、2级和1级。同样与实况级别全部相同。预报的准确率为100%,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个运算简便、准确性高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据测查,中华稻蝗90%以上卵块产在田埂及田边,且喜选择潮湿、松软,向阳、寄主丰富的砂壤土产卵。查卵时,铲起田埂、田边3cm 左右土层,放在孔洞小于蝗卵的竹篓或塑料料篓内,在水中淘洗,去掉浮在上面的杂草(注意杂草根部或其间夹有卵块),充分搅拌,稻蝗卵块将全部浮起或附在篓边,这就很易查清单位面积的蝗卵数量,比起筛土查卵、手工  相似文献   

11.
越北腹露蝗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北腹露蝗是广东北部地区的重要害虫。根据越北腹露蝗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分为Ⅰ级(透明期),Ⅱ级(卵黄沉淀期),Ⅲ级(卵粒形成期,侧输卵管膨大为卵巢萼),Ⅳ级(成熟待产期,卵储存于卵巢萼),Ⅴ级(产卵期)共5个级别。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该蝗虫产卵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桃小食心虫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苹果不同品种桃小食心虫危害的经济阈值,为合理制定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卵果率作为防治指标,对卵果率和苹果产量及产量损失的统计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产量损失率(y)与卵果率(x)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式分别为:‘津青’,y=0.650 8x+2.091 6(R=0.994 06*);‘黄元帅’,y=2.099 5x+0.984 5(R=0.986 0*);‘乔纳金’,y=0.589 1x+2.373 3(R=0.910 9*)。[结论] 应综合有关因素确定不同品种苹果不同产量水平的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制定出相应的经济阈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毫,福丁等茶树新品种的不断推广,茶园绿盲蝽(Lygus lucorum)日趋严重,在江苏茶区已成为茶树主要害虫.因其初孵若虫体形较小,活动迅速,不易发现,一般茶场只能以为害症状来确定绿盲蝽的发生情况,延误了防治适期。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笔者对第一代绿盲蝽发生期及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实际预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生期预测1.物候预测法根据4年的观察结果,早春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进度与大毫、福丁、福云6号等品种的萌发同步,大毫品种出现一芽半展叶,福丁为一芽一叶,福云6号为一芽时(修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从大田挖取大垫尖翅蝗蝗卵,在不同恒温下进行孵化,测得蝗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4.27±0.86)℃,有效发育积温为(303.88±24.57)℃。2016年5月下旬在大田捕捉刚孵化的幼蝻,采取自然变温法,进行人工饲养,测得蝗蝻发育起点温度为(17.89±1.25)℃,有效积温(199.74±47.45)℃。并对大垫尖翅蝗蝗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进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5.
东亚飞蝗 (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是迁飞性强、食性杂、危害重的害虫。 1年发生 2代 ,第 1代夏蝗 ,第 2代秋蝗 ,以卵越冬。每年越冬卵在 5月初孵化出土 ,出土后蝗蝻经过 5次蜕皮变为成虫 ,于 7月初交尾产卵。 7月下旬或 8月上旬秋  相似文献   

16.
中华稻蝗犤Oxyachinensis(Thunberg)犦是汉中稻区主要害虫之一,但一直没有可以参考的监测预报方法,造成了对该虫的监测资料的积累、汇总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困难。为此,笔者从1997年起,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华稻蝗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结果犤1~3犦及测报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中华稻蝗监测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经汉中市各县区植保部门近年的应用和不断完善,反映效果较好,能及时准确地发布预报,指导大田防治。1调查内容和方法1.1越冬卵块密度调查于中华稻蝗终见期后(10月中、下旬)进行。选不同生态条件的区域各2~3个,每区域在田埂沟渠…  相似文献   

17.
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病株率关系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昭平县连续8 a 100对纹枯病的调查数据,建立病情指数y与病株率x(%)关系的指数回归方程为:y=2.5125×1.0345x,实践上可用作预测预报,从而简化调查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按病株率高低可把纹枯病发生严重度划分为6级,达到药剂防治指标的要及时施药防治,同时强调要加强发病前期的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落地花是棉红铃虫Pectionphora gossypiella (SauhderS)化蛹的主要场所,青铃羽化孔中幼虫亦多数转移至地面黄花中化蛹。定期定株调查落地花化蛹进度,并以此预测二三代发生期、发生量。在二三代有效蛾卵期内,贯彻药剂熏蒸灭蛾,喷洒杀虫卵的防治策略,能简化预报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本文对浙江省桐乡市1979—1990年与2010—2017年的草把诱卵量及大小麦田幼虫发生量等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0年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的始盛期一般在3月中旬,高峰期在3月下旬,卵块孵化高峰期在4月中旬,3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下旬,年度间有差异;2010—2017年黏虫迁入产卵期均与1979—1990年一致,但大田黏虫发生期(3龄幼虫)略有提前。浙北地区2010—2017年的黏虫平均每草把诱卵量为1.29块,显著地少于1979—1990年的10.83块,同时2010—2017年大小麦上黏虫发生量也明显较1979—1990年减少。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田、小麦田黏虫发生量与草把诱卵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0.047 5x+0.216 2(R=0.719 5,P0.01)和y_2=0.071 2x+0.049 8(R=0.842 6,P0.01)。说明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量是影响幼虫发生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丁克学 《植物保护》1985,11(2):37-37
我县地处安徽淮北平原中部,一代粘虫是当地小麦主要害虫,被列为本站测报重点,但多年来对其发生量的预报却把握不大。 在1978年底,我们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卵量、蛾量、雌虫率,雨日和雨量等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分别建立了四个预测粘虫发生量的回归方程(包括单,复回归);同时对调查方法也作了相应地改进。近六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单回归方程(?)=11.805+0.0862x±3.38(r=0.994,t=18.593,p<0.001)预测最为准确。方程中(?)为三龄盛期一类麦田平均幼虫密度(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