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为害丹参的新害虫——旋心异跗萤叶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陕西省山阳县发现一种局部严重为害丹参的害虫,经鉴定确认,该虫为旋心异跗萤叶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Fairmaire。文中主要描述旋心异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旋心异跗萤叶甲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调查、观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旋心异跗莹叶甲在丹参田的发生特点和成灾机理。结果表明,旋心异跗莹叶甲在丹参田的发生特点是区域性发生、发生范围逐年扩大、田间为害不均匀、为害具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暴发成灾的机理是气候适宜、管理粗放、天敌减少、植被及食源丰富、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不科学施药等。  相似文献   

3.
青稞萤叶甲(Geinula antennata Chen)是川西北青稞、小麦的主要害虫。幼虫蛀食嫩茎,可转株为害,造成田间大量枯心,严重影粮食产量。为了弄清该虫的分布、为害、生活史、生活习性,探索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于1975、1978-1980、1984-1987年开展了系统饲养观察,田间调查、防治试验、示范研究。  相似文献   

4.
脊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萤叶甲Theone silphoides (Dalman)是新疆荒漠草地的重要害虫。近年在新疆局部地区受害严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虫发生严重的地区蒿草叶片被食光,影响了畜牧业发展。蒿类植物在草地牧草产量的构成中比例大,在营养价值上如蛋白质含量超过禾本科牧草,特别是粗脂肪含量高于禾本科、豆科草类0.5~1倍,是家畜春季催乳、秋季抓瞟、冬季保膘的优良牧草;它还能抗旱、抗风沙,具有较强的固沙能力。有关脊萤叶甲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作者于1991~1995年进行了调查和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敌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为20.4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捕食一头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需要2.94min,功能系数为0.5169;蠋敌成虫个体间相互干扰对捕食效应的影响可以用E=0.4046*P-0.3914模拟;蠋敌若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以用A=0.3034p-0.5357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有不断扩张之势。该虫为害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等作物,致使作物减产、质量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其种群数量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为减小或消除该虫对农作物的为害,许多学者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对该虫的有效防治策略。本文综述了该虫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扩张原因及生物防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提供方向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北疆棉花新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态习性、消长动态及危害规律,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北疆棉区危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棉花品种、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灌溉方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与危害存在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种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饲养的小型养虫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合于双斑长跗萤叶甲饲养和观察的小型养虫装置.该养虫装置由圆柱形保鲜盒(直径8 cm,高12 cm)、离心管(直径1.5 Cm,高8 cm)、尼龙纱网(60目)、不锈钢网(12目)、纤维棉(厚0.5 cm)、玻璃培养皿(直径9 cm)、滤纸(直径8 cm)制作而成.该养虫装置使用滤纸作为产卵介质,方便了卵的收集和计数.该装置可以用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人工饲养和基础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种衣剂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可行性,通过选用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种衣剂,设置常规剂量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采取田间罩网小区试验,明确种衣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及对玉米出苗、生长的安全性。结果表明,30%噻虫嗪FS、10%氟虫腈FSC、38%噻虫胺FSC、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FS、30%噻虫嗪·氟虫腈FSC、30%噻虫胺·氟虫腈FSC、20%噻虫胺·氟啶虫酰胺FSC等7种种衣剂对玉米出苗、生长均安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用量7.6 g/kg种子处理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70.6%~78.5%,防效最好,显著高于除30%噻虫胺·氟虫腈FSC 7.5 g/kg处理外的其他种衣剂处理(P<0.05),并且可使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羽化出土始现期、出土高峰期推迟5~10 d,可以使成虫高峰期避开玉米吐丝期。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控前移推荐使用38%噻虫胺FSC,有效成分剂量为7.6 g/kg种子。  相似文献   

11.
绿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是糖胶树的主要害虫。幼虫吐丝纵卷叶片取食叶肉。在云南思茅1年发生6代,第2~4代为主害代。以老熟幼虫在糖胶树上越冬。卵期3.5~4.5 d,幼虫期15.5~18.4 d,蛹期10.8~13.9 d,雌成虫期12~16.3 d,产卵前期4.6~7.5 d,产卵期5~8 d。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防治。幼虫寄生蜂寄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辣椒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西南宁市采集辣椒炭疽病果实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鉴定,选择引起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之--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不同温度、pH、湿度、光照和营养中,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菌丝体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在光暗交替下可促进产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100%和100%+水滴中能萌发,在100%+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为99.5%,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辣椒煎水和辣椒煎水+蔗糖可促进附着胞形成,附着胞在辣椒煎汁中形成率最高,达到90%.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学特性初步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在自然条件下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学特性观察,并采用盆栽法、纸碟砂培法,对土层深度与水分含量对出苗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3月中、下旬到10月上、中旬都能发生,其中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高气温在20℃左右为草籽出苗起始阶段。4月上旬到5月中旬末,日平均气温在18℃左右,最高气温在30℃左右为最佳出苗期。极端气温低于10℃,高于35℃,加拿大一枝黄花基本不出苗,处于休眠期。近地表草籽出苗率最高,土深超过2cm的草籽一般不出苗。含水量过低或过高对草籽的发芽率都不利,含水量在25%左右其发芽率最高,达48.67%。  相似文献   

14.
鸭跖草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和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鸭跖草的生物学特性。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鸭跖草的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发生盛期出苗的鸭跖草生长发育速度快。鸭跖草植株可多次分枝,分枝数可多达几十个,着地节能生根,植株生长较繁茂,种子随熟随落。鸭跖草种子出苗的适应播种深度为5-10cm,将7-10叶期的鸭跖草苗拔出晾晒3d后移栽,成活率达100%,晾晒7d成活率也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7.7、29.6、8.8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3d,产卵可持续2.6d,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8.5d和9.1d;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每雌产卵量平均353粒。  相似文献   

16.
白毛球象(Cionus latefasciatus Voss)属鞘翅目象甲科,药农俗称元胡蛀心虫、元胡钻心虫。此前本虫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元胡龟象(Calonsiurs sp.),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现为害元胡,近年来发生日趋普遍。据2003~2005年调查,在浙江省磐安县平均株为害率15%左右,元胡减产约10%,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万元。为了摸清其生物学特性,控制其为害,保障元胡优质、高效、安全生产,2004~2005年我们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2.5mm(不包括管状喙),宽约1.6mm,体黑色。管状喙细长,有毛,长约1mm,向下弯曲。触角着生于管状喙…  相似文献   

17.
陕南地区近47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陕南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和降水记录,运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5年滑动平均,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南地区近47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陕南地区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14℃/10a。春、秋、冬季气温在增加,并且冬季增暖最为明显,夏季气温略有降低。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普遍存在着20a和3~5a的周期振荡信号;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少2.9mm。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夏季和冬季降水增加,减少量大于增加量,导致春旱、秋旱加剧。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降水在20a和4~9a的尺度上也有较强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18.
首次发现普通瑟姬小蜂可寄生于构杞瘿螨虫瘿内.通过对普通瑟姬小蜂的形态特征、与构杞瘿螨种群消长规律、温度及补充营养对其寿命的影响、温度对其羽化的影响、蛹期耐冷藏性等的初步研究表明,其6月中旬对枸杞瘿螨的寄生率最高可达80.8%;成蜂寿命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补充15%蜂蜜水,可显著延长;最适羽化温度为24℃,随冷藏天数增加,羽化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室内对胡椒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在4~38℃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在光照黑暗各12 h的交替处理中菌丝生长最快;最适pH为6;最适氮源和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对胡椒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最佳,EC_(50)仅为0.079 6 mg/kg;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戊唑醇悬浮剂,其EC_(50)分别为4.501 6 mg/L和8.542 5 mg/L。  相似文献   

20.
田方文 《植物保护》2009,35(4):147-148
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是鲁北地区的优势蝗种,为明确中华剑角蝗的发生规律,于2004—2007年通过大田调查与笼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剑角蝗在鲁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蝗蝻6龄。并对中华剑角蝗的年生活史、历期、生活习性、发生影响因素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