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叶斑病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对玉米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介绍了玉米弯孢叶斑病病原、发生规律、危害损失、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步研究甘贤友,周国顺,袁桂荣,张定法(河南省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植保系辉县市453600)80年代中期,作者在河南省新乡地区发现一种新的玉米叶斑病。叶面上病斑密布,并联成片,导致叶片枯焦,重病地病株率和病叶率高达100%,对玉米高产、稳...  相似文献   

5.
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Fries培养基上培养20 d左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原菌即可产生大量毒素。毒素粗提液经高温处理仍具有生物活性,甚至略有增强。该毒素经低温处理后,可保存30 d以上而不失活。经验证毒素原液中的活性成分经光处理10 h不失活,对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部分地区发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华北和东北主要玉米产区 ,普遍发生一种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造成玉米损失 10 %~ 30 % ,引起植保部门、玉米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本所在进行玉米抗病性鉴定同时 ,调查了该病在四川省的发生情况。1 弯孢菌叶斑病在四川省的发展趋势1999年 7月全国玉米综防攻关专题组考察西南片区时 ,在雅安市草坝镇的川单 15号品种上发现拟似弯孢菌叶斑病病叶 ,经分离鉴定为玉米弯菌菌[Curvularialumata (Wakker)Boedijn],沈阳农业大学对此病样的分离结果 ,也证实为弯孢菌…  相似文献   

9.
刘永琴 《植物医生》2003,16(6):10-1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陕西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蔓延快,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30%,个别严重地块可达60%以上,对玉米  相似文献   

10.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论文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从寄主一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明确了该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和生理分化,并从遗传物质DNA水平证实病菌致病性分化并非是表型差异,而是一种基因的分化,具有较稳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的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逆转录-PCR方法并配合免疫电镜观察,对采自我国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5省9个县、市的27份感病田小麦样品进行检测。除2份样品未检测到病毒外,其余25份样品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所侵染,没有发现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由此表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淮河及渭河流域严重危害小麦的真菌传线状病毒应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 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 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相似文献   

13.
综合作者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研究资料,阐述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原、发生症状、为害损失、影响发生的主要因素和防治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及鉴定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我国20余个主栽玉米品种和20个骨干自交系中筛选出沈135、78599-1、Mo17、477、C8605、E28、7922和黄早4等8个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来研究弯孢叶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研究表明,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 Boed.]在温室进行的苗期鉴定与田间成株期鉴定的生理分化结果一致。苗期鉴定具有操作简单、鉴定环境条件易控制等特点。通过8个鉴别寄主将采自我国玉米产区的20株弯孢叶斑病菌分为6个致病类型,其中类型A致病性强、分布广,为优势致病类群;类型D主要分布在我国零星发生的地区,为弱致病类群。同时研究了影响病菌生理分化鉴定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湿度、温度和植株营养状况对病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有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及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11份玉米常用骨干自交系及8份重点推广的玉米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试材之间抗性差异较大,抗性较好的试材有沈137、Mo17、799、沈试29、丹玉13和丹408等。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母本及父母本中亲值相关密切,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和094,而与父本相关系数r为017,母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决定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提取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不等弯孢菌、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圆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与弯孢菌相似或相近)蛋白吸附除去抗血清中的交叉反应抗体,提高了抗体的特异性,建立了酶联免疫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技术,应用ABC-ELISA和间接ELISA检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ABC-ELISA较间接ELISA检测灵敏度高2到5倍。  相似文献   

1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在田间造成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不同的发病梯度,分析连续2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动态。利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了此病害的传播梯度模型,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是沈阳地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的最佳模型。接种2个月,掖单13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传播梯度最佳模型是x=9.606×EXP (-0.2829×d),海试16最佳模型是x=7.154×EXP (-0.2351×d)(x:病情指数,d:距菌源中心的距离)。预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2个月最远传播距离为28 m;传播速度为0.4~0.5 m/d。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不同酶系组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该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采用酶系混合物裂解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采用PEG介导方法进行原生质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混合酶系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酶系,可以产生原生质体6.78×106 cfu/mL。用PEG介导方法转化共获得16个稳定的转化子,从中随机挑取5个转化子发现质粒pV2已被成功整合到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酶系,建立了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为开展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类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鉴别寄主和同工酶技术,对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4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的致病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鉴别寄主技术将26个菌株的致病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河北省保定市。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谱存在差异,不同菌株间的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