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燕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208-7211
权力性质及其来源,才是决定权力如何配置和行使的根本依据。回归权力的本原,才能找到真正制约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有必要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出发,对土地征收权的来源、性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征收权的配置进行改革。土地征收权来自于人民赋予国家的在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支配的权利,应重新设定征地申请人的范围,回收征地申请权,并结合农用地转用审批权的配置改革下放土地征收权到地方人民政府,在审批环节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共同认定公共利益项目,同时,改革征地强制执行的主体,完善司法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生产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从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内涵、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方面展开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学方法与3S技术的应用,土地生产力的内涵趋于全面,关于其评价经历了从定性评价方法走向定量评价方法,服务于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区划、规划转向服务于土地持续利用,侧重于对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表达进入到涉及土地系统自身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具体反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土地生产力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土地受外应力作用后在生产力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抵抗外应力的弹性限度更加关注。最后简要评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是城乡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载体.为了解决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集约应运而生,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集约实现途径,借此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明 《农业考古》2019,(1):262-265
人类社会早期土地制度的现代转向是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开始的。但土地私有制并不意味着土地制度"历史的终结"。现代土地权利既不等同于私有制,也不局限于私有制。衡量土地制度现代性的标准在于是否存在不受特权干预的、可在法律框架下自由交易的土地权利。当下中国土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公有还是私有,而在于公权(力)如何对待私权(利)。  相似文献   

5.
从权力与权利的区别与相互联系出发,结合图书馆的主体性质,论述了图书馆权力的内涵及其范围.特别指出,图书馆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没有对读者行使行政职权的权力.但是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对其内部依然可以行使其管理权的权力.辨析图书馆权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与读者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土地伦理概念及其内涵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伦理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土地伦理研究,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鑫  刘平  曾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37-6840,6976
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从耕地发展到建设用地,将承载对象从单纯的人口发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人类活动,从而构建出土地承载指数,并用该指数对不同形态类型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揭示出城镇形态的发展不仅是用地规模的简单扩大,其中还包含着对人口聚集、土地经济产出强度和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在要求。提出推动小城镇形态升级应该以这些内在要求为着力点加强规划和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倪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56-260,264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级小微权力是"三农"问题中尤为关注的话题,村干部的小微权力是否规范运行与乡村发展的进度紧密相连,更是能否实现乡村善治的重中之重.以村级小微权力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善治过程中存在的权责界定有待明确、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村干部党性修养有待强化、小微权力问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借由乡村善治的理论内涵、小微权力的概念界定、主体分析以及"宁海经验"的探索等研究,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明晰界定村级权责清单化;完善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小微权力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从数量、质量和利用方面分析了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认识层面、操作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构建了我国土地生态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土地生态伦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土地生态伦理展开了研究,试图探索出一条缓解人地矛盾关系的理论体系.该研究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土地生态伦理的概念内涵以及起源,同时探讨了土地生态伦理的特征与原则,以期对我国土地生态伦理的发展和深远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82-9083,9086
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地价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对土地的经济价值及其空间分布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地价作为土地经济价值的体现形式,对土地利用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地价具有一致性,可以说“规划即地价”。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城镇地价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及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28-13431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资产价值的内在要求。收益分配是土地流转中的核心问题。正确界定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内涵,探究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内在机理和形式,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流转方式下收益分配的矛盾及其影响,是推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进一步规范现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制定流转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创新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视角,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与土地利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原因和产生根源,初步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明晰其基本内涵。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农田生态补偿的结构框架。同时,以土地利用为视角构建农田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并论证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失、区域农田生态足迹法测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从而为量化农田生态补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思路。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类一种比较稳定、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通常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农民的土地情感是指以人们对土地的长期占有和使用为基础,在土地为人们提供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多项功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对于土地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内在心理体验。在土地征收与土地流转等实践中,土地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但却不同程度被忽视,这在实质上体现为土地政策的人性化不足。综合田野调查与文献回顾,阐释了土地情感的内涵及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转化机理,进一步创新性地分析原生型土地情感与次生型土地情感的作用。研究表明:农民的土地情感确实存在并会进一步对农民的土地行动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将农民的土地情感纳入相关的政策制订与执行过程中,突显土地政策在制订与执行过程中的人性化,从而更好地推进农地征收与流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镇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镇土地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旺苍县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现状出发,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回顾了土地整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土地整理模式、规划设计、效益分析以及公众参与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科学认识土地整理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笔者根据项目区土地整理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城镇建设造成的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闲置现象并存,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出了现实要求.相关研究对"挂钩"的由来、概念,挂钩的各种阻力、挂钩的落实方法及挂钩中的权属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挂钩的潜力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预测数据,很少考虑到乡镇内部条件及居民点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此,本文以北碚区为例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测算丘陵地区的"挂钩"潜力.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土地制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农民内部具有平等假象,生活相对宽裕,与领主结成一种看似合理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由于对佛教宿命观的笃信,造成农民人身上对土地的长期依附,思想上对领主土地所有权的默认以及对不平等剥削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与其他地区相比,其阶级矛盾较为和缓,形成一种恒定、和谐的社会结构与生产生活秩序,封建领主制更藉此稳定持续了近8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