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一种特殊类型的人口流动-环境移民在发展中国家出现。本文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例,讨论了贫困与环境移民形成的原因,迁入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移民安置方式及社区管理体制,介绍了项目研究与开发内容,阶段性进展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入手,系统阐述了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内蒙古生态移民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杜慧莹  陈延  董宏林  周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903-9905,9960
研究了宁夏人口、生态环境和生态移民状况,探讨了生态移民工程对宁夏生态环境、移民社区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科技服务、拓宽移民增收渠道等促进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期望有助于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4.
傅萍 《新农业》2004,(4):7-7
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令年工作任务目标足:力争解决12万贫闲户,40万贫闲人口的稳定沮饱问题;按照群众参与方式,确定400个贫闲村抓好整体开发式扶贫;住贫闲地区实施移民扶贫,完成4000户移民扶贫任务。  相似文献   

5.
黄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6-2567
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施国家"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带作为为三峡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区域,在重庆作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的背景下将如何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环境综合治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移民的征地拆迁与安置问题,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风险。借助世行贷款项目,通过持续的实际调研,以磐安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的建设主要内容及影响。主要从移民失去耕地、失业和社会结构被打破3个方面对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风险识别进行阐述。最后用德尔菲法对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风险等级进来了评估,结果为0.41,属于中等风险。  相似文献   

7.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辖有11个乡镇,221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总人口20.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7万人。近两年来,天镇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移民的决策,把移民搬迁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来抓,初步探索出一条集扶贫移民、生态建设、奶牛园区、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生态学、经济伦理学和人口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 ,揭示了人口环境系统的特征、动因及其容量。描述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和环境对人口的威胁。预测了全球与中国面临的人口环境挑战。  相似文献   

9.
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移民扶贫开发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回顾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三个阶段,即吊庄移民(1983-2000)、易地生态移民(2001-2007)和现阶段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2007-2011年)的情况,探讨了宁夏移民扶贫开发的经验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移民;省内近距离移民;在确保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坚持了因地制宜,效益为重的原则和多元开发模式.最后论述了当前移民工程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目的在于将贫困山区居民迁移至条件适宜的地区,帮助移民实现脱贫目标,保护和恢复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保障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自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贵州省始终坚持小城镇集中安置,探索与当地经济状况、环境优势、区域特色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确保工程效益最大化。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现状,将生态移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分为产业驱动型、生态建设型和人文教育型,从模式的适用性、具体实践、制约因素三方面分析不同之处,拟为各地区实现生态移民稳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长株潭三市人口发展状况,定量测算三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经济的压力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城镇贫困人口比重高,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及人口对生态与经济的压力大是制约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长株潭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异地开发扶贫移民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分布不均衡,帮助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云南省异地开发扶贫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有些移民迁入地,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潜伏着生态危机。本文以云南省思茅市龙潭乡大沙坝移民村为例探讨异地开发扶贫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以下异地开发扶贫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促使移民摒弃落后的生产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水库移民安置是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它与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密切相关,而西藏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藏族居民为主的地区,水电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征地移民安置问题是目前影响西藏地区水电开发的难题之一.以西藏某水电站为例,在计算分析移民安置人口和移民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5种移民安置方式的适宜性,结合其移民安置方式、环境容量以及安置方式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该水电站采取以逐年货币补偿为主的安置方式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4.
人口的生产、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以人口大省山东为例,在分析了山东省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山东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健全、高效的资源环境制度与规则体系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山东省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要依赖于制度建设,以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源环境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实施环境机制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藏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点,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三方面确立了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三峡库区生态移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人口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並总结已有移民工作经验,提出了生态移民的概念,同时,从人口环境容量扩展、生产力布局、生态移民试点等方面论述了三峡工程移民必须走生态移民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提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脱贫驱动、生态驱动、发展驱动和公益驱动为动力来源,从利益主体推动机制、经济四轮驱动机制、安居就业保障机制、民族文化传承、政策环境支持机制、全面协调发展机制六个方面,构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此推动贵州省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的内涵和现行的计算方法,阐述国家政策、居民收入多元性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等因素给现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确定带来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通过简化移民生产安置人口问题、及时发布配套行业标准、研究优化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等方法确定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并结合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对移民生产安置人口确定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内涵 :满足需求、消除极限和平等共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 :对世界认识新飞跃、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定位、发展观质变、环境观变化和人口总量与发展目标调整。社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表现 :物质资料、人口、生态再生产并举、人类实践方式历史性跃迁、内含深刻的文化自觉。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人口三大高峰、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化困扰、区域发展平衡与共同富裕、信息化与国际竞争激烈、经济大规模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评价陕西省可持续发展水平对陕西省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由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科技5个大类38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1989~2008年度可持续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科技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子系统及PREEST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按时间序列均基本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上有从不可持续状态发展成为可持续状态的趋势。(2)经济与其他子系统之间均呈现协调发展,但某些年份的协调发展水平低于整体协调发展趋势。(3)"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波动最大,而且在2001年之前波动幅度大于之后的;"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波动也较大,在1996之前的波动幅度大于之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