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用AMMI模型对河南省不同地点种植的6个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影响均显著;在参加试验的6个品种中,对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小偃54、豫麦49的稳定性低于豫麦70、豫麦34;对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豫麦70、豫麦49、郑州9023的稳定性低于豫麦18、豫麦34、小偃54;豫麦49在唐河,郑州9023在开封、郑州表现出较大的适应性;环境IPCA值(交互效应主成分坐标值)和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IPCA值与日照、积温、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养分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小麦基因型材料,对连续多年(1991-2001)的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钾配施(NK)、磷钾配施(PK)、氮磷钾配施(NPK)6种施肥处理下的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CV)均受施肥方式影响,缺素施肥处理(N、NP、NK、PK)中豫麦13亲缘系、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较大;NPK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群体穗数及豫麦47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依然较大;各基因型小麦的千粒重在6种施肥处理中年际间变化均较大。6种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CV较小,而豫麦13亲缘系、郑麦9023则在NPK处理中CV较小;缺素施肥处理中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CV均较大;千粒重CV仅有临汾7203的NP处理、豫麦47的NK处理和郑麦9023的CK、NP、NPK处理略高,其他基因型小麦较小。除亲缘系豫麦13和郑州8998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在6种施肥处理中相近,且均在施氮肥处理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1 亲本来源豫麦 6 0号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细胞工程育种室与高抗育种室合作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选育而成。其亲本组合为豫麦 13号×郑州 831,系谱图如下 :  蚰包× 0 36    ↓    F1×山前 6 5 (14 ) 1× (郑州 17×St2 4 2 2 / 4 6 4 )     ↓     ↓百农 32 17×北京 96 12 - 2 郑州 76 1×硬粒小麦G5 98    ↓          ↓  豫麦 13号    ×   郑州 831          ↓              豫麦 6 0号豫麦 6 0号系谱图2 选育经过1989年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配…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小麦品种中育12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对中育12号,豫麦49和周麦18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育12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结论]中育12小麦品种广泛适应于河南省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5.
平衡施肥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8):962-967
对氮磷钾配施(NPK)以及与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配施4种平衡施肥措施下小麦(豫麦47、郑麦9023、郑州941、临汾7203)的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索施肥与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年际间的变化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小麦抵御不良因子的能力提供借鉴。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NPK,NPKM,NPK1.5M,NPKS施肥措施均能增加临汾7203、郑州941、豫麦47、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增加豫麦47、郑麦9023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减小郑麦9023的群体穗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NPK施肥措施能减小郑州941的穗粒数在年际间的差异性。在NPK,NPKM,NPK1.5M,NPKS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和郑州941群体穗数的总变异(CV≤10%)较小,郑麦9023、豫麦47分别在CK,NPK处理中的群体穗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27.1%,14.4%;临汾7203、豫麦47在NPK1.5M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分别为10.4%,16.3%,郑州941(NPK1.5M,NPKS)、郑麦9023(NPKM,NPK1.5M)部分处理中穗粒数总变异较大;郑州941、豫麦47的千粒质量总变异较小,临汾7203、郑麦9023分别在NPKS和CK,NPK1.5M处理中的总变异较大,分别达到了16.2%,19.1%和11.6%。  相似文献   

6.
利用 1989~1992年黄淮南片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资料,从多方面对小麦新品种豫麦21号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1号具有耐寒、抗倒、抗病、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应于豫中北部、皖北、苏北地区高、中产田早、中茬种植。在其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其栽培上应在兼顾亩成穗数(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开麦1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麦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用(开64×89中170)F1作母本,(开1003×温2540)F1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2~2004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8648.0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8%。在2003~200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819.5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0%。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开麦18是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用(开64×89中170)F1作母本,(开1003×温2540)F1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具有株型紧凑、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在2002~2004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8 648.0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08%.在2003~2004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7819 50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8.60%.200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9.
优质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总产47.15万吨,约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56%,平均亩产381.1kg;其中强筋小麦15万吨,亩产373~400kg,其产量水平与中筋小麦持平.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小偃54、豫麦47号、豫麦34号、郑州9023、豫麦68号等.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在全省对同一小麦品种抽样测定,我市浚县小麦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性最好,这说明我市发展中、强筋专用型优质小麦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2000~2001年度优质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现状看,还存在着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1988—1990年河南省北中部小麦区试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豫麦13是一个高产而且稳产的品种,比豫麦2号连年稳定增产,三年平均增产10%。产量稳定的原因是构成产量三因素协调,亩穗数增多是其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该品种的产量,应在稳定足够穗数基础上,以提高粒数和千粒重并重,在栽培措施上注重中后期管理。  相似文献   

11.
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上述两类小麦群体发育、灌浆速率、光合性能、光能利用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在10月23日播种群体发育较好,数量较大,CAP、FV/Fo、Fv/Fm等光合参数等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最高。而周麦18、豫麦49这两个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播种上述各项群体指标较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优质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麦4号是以济955159为母本,优质强筋抗病94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强筋小麦新品种。在2005-2007年河南省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419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77%;在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 821 kg/hm2,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3.9%。2006年、2007年连续2年统一抽样进行品质分析,济麦4号品质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济麦4号综合抗病性强,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正> 豫麦13原名郑州891,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产优质育种室从漯河市农科所引进小麦一代组合,又经六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198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9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新麦2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5.
AMMI模型在小麦播期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丰产性、稳定性是评定小麦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AMMI模型是近年来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模型。本文运用AMMI模型对小麦播期试验的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产量而言,郑麦9023和豫麦49较对照(豫麦18)增产;对于品种稳定性来说,豫麦49最好,郑麦004次之。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近期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对河南省育成的460份小麦推广品种、优良品系等材料,在河南省漯河市进行了田间综合抗病性鉴定,分析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害与产量的关系成负相关,其中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最明显。另外,从参试的小麦品种(系)中选出了如郑农16、郑麦9023、豫麦57号、偃师4110等41份综合抗病性及产量性状表现较好的材料,可用于育种材料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8.
温麦169是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中心以周麦16/豫麦41 F1作母本、小偃93166作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大穗早熟型小麦新品种。2016-2020年期间参加河南省小麦丰优联合体冬水组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河南省各地不同生态区域进行试验和示范,综合性状表现突出,产量水平较高,早熟性好,穗子较大。2021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作者介绍了温麦16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正> 选育和推广矮秆、抗倒、抗病品种,是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我省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先后选育和推广了郑引一号、郑州741、郑州742、郑州761、百泉41、百泉3039、百农3217、豫麦2号等小麦高产良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  相似文献   

20.
用洛阳市连续三年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豫麦13号在旱作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提出在旱作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豫麦13号产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