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扬  邓涛  唐文秀  高洋洋 《园艺学报》2022,(S1):123-124
秋海棠新品种‘涟漪’是从巴马秋海棠(Begonia bamaensis)×龙虎山秋海棠(B. umbraculifolia)的F1代群体中选出的。栽培适应性较强,生长旺盛。叶片大,宽卵形或近圆形,叶面皱纹沿叶脉凹凸明显,沿主脉具白色斑点。冬春季开花,花被片粉红色。  相似文献   

2.
 秋海棠‘紫叶’ (刺毛红孩儿×变色秋海棠) 、‘紫柄’ (厚壁秋海棠×变色秋海棠) 和‘大裂’ (刺毛红孩儿ב白王’秋海棠) 3个新品种均通过有性杂交从其后代中选育而成。3个新品种株型好, 叶片色彩艳丽, 是既可观叶又可观花的室内草本观赏花卉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铣十字秋海棠又名毛叶秋海棠、马蹄秋海棠,林型矮小叶从横卧土中的根茎上长出,叶片阔大,淡绿色,布满皱纹和绿色茸毛,镶嵌着紫褐色状不规则十字的斑块。  相似文献   

4.
‘灿绿’秋海棠,以‘白王’秋海棠为母本,‘光灿’秋海棠为父本杂交后从F1代群体中选育而成。‘银娇’秋海棠,以厚叶秋海棠为母本,‘白王’秋海棠为父本杂交,从F2代群体中选育而成。两个品种均叶片色彩鲜艳,株形好,适宜室内观叶观花。  相似文献   

5.
管开云  李景秀  李宏哲  马宏 《园艺学报》2006,33(5):1171-1171
 秋海棠新品种‘香皇后’ (厚壁秋海棠×大香秋海棠) 、‘厚角’ (角果秋海棠×厚壁秋海棠) 、‘芳菲’ (厚壁秋海棠×厚叶秋海棠) 、‘苁茎’ (角果秋海棠×红毛香花秋海棠) 均通过有性杂交从其后代群体中选择培育而成。这是国内首次培育出花具香味的秋海棠新品种。新品种株型好, 是一类既可观叶又可观花的室内草本观赏花卉。  相似文献   

6.
秋海棠新品种‘开云’(‘银珠’× 歪叶秋海棠),‘星光’(‘银珠’× 光滑秋海棠)和‘昴’(‘银珠’ב白王’)均通过有性杂交从其后代群体中选择培育而成,其株形好,是一类既可观叶又可观花的室内草本观赏花卉。  相似文献   

7.
月季杂交后代花色遗传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粉、白3种花色21个"茶香"月季品种为亲本材料,研究了不同花色组合后代的花色表现,总结花色遗传趋势,以期为月季杂交育种亲本花色的选择和选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红色与红色、红色与粉色、粉色与红色、粉色与粉色月季品种的杂交后代花色几乎是红色系和粉色系;白色与红色、粉色月季品种杂交,后代除红色系和粉色系外,还出现其它花色。  相似文献   

8.
秋海棠新品种‘黎红毛’是以黎平秋海棠种子为材料进行航天搭载后从M1 代群体中选育而成;‘白云秀’以掌叶秋海棠为母本,紫叶秋海棠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从F1 代群体中选育而成。新品种叶片色彩鲜艳、株形好,是观叶观花相结合的室内观赏花卉。  相似文献   

9.
李万方 《花卉》2014,(3):13-13
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olrens)又名玻璃翠。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花卉。茎直立,高15—30厘米,分枝多,肉质。叶互生.卵形至广卵形.基部斜生,叶面光亮,绿色或紫红色,叶缘有芮。腋生聚伞花序,花白色、红色或粉红色,单瓣或复瓣,繁茂而玲珑娇艳。清·袁枚赞美它:“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相似文献   

10.
以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为试验材料,采用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4种植物提取物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以期明确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对其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最适宜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30℃,pH 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甘氨酸.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35℃,pH 6~7.丁香、石菖蒲、蛇床子提取物在2.0 mg·mL-1浓度下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2%和90%,其它植物提取物抑制率在20%~85%.  相似文献   

11.
对引进的大花海棠绿叶红花、铜叶红花2个花色品种分别采用萘乙酸、ABT 2种植物激素进行插穗基部浸泡5s处理,扦插7d后对其生根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萘乙酸、ABT生根粉对促进大花海棠各品种扦插生根效果明显,其中以ABT生根粉效果最好,萘乙酸次之.ABT生根粉以100 mg/kg浓度处理最好,大花海棠铜叶红花品种的生根率达94.5%.2个花色品种中铜叶红花各浓度处理的生根率均高于绿叶红花,栽培表现中铜叶红花植株长势强于绿叶红花.  相似文献   

12.
紫背天葵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伟  邵玲  梁广坚  梁霞 《园艺学报》2013,40(2):363-372
 通过对濒危植物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野外定点观测和引种栽培,运用杂 交指数、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人工授粉和套袋试验等方法,对其花部特征、开花动 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背天葵单株花期25 ~ 30 d,群体花期45 ~ 55 d,花单性,雌雄同 株同花序、异熟,雄蕊先熟。花药与柱头相距约2.0 cm,花开放式样为雄花-雌花-雄花的开放顺序, 雌花开放一般滞后雄花2 ~ 3 d,杂交指数OCI ≥ 4,P/O 值为96.56,结合去雄、人工套袋和自然授粉坐 果率判断,紫背天葵繁育系统为自交亲和为主,与异交并存的混合交配型系统。对生存环境的专一性依 赖及其小居群长期自交的方式可能是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球茎”是其生殖补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丽格海棠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通过离体培养分化成苗以及对卡那霉素和头孢霉素的敏感性实验,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稳定、高效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结果表明:丽格海棠的最适生芽培养基为MS 6-BA0.5 rag/L NAA0.05 mg/L KT0.1 mg/L,不定芽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0.2 mg/L NAA0.15mg/L;75 mg/L卡那霉素可以完全抑制叶柄的生芽,100 mg/L卡那霉素可以完全抑制叶片的生芽,75 mg/L卡那霉素完全抑制不定芽的生根,头孢霉素浓度小于等于250 mg/L时对生芽和生根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果树嫁接杂交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目前果树嫁接杂交研究的概况,并对嫁接杂交在果树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裂叶秋海棠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裂叶秋海棠(Begonia palmata D.Don)种子获得无菌苗,取其叶片为外植体,对裂叶秋海棠叶片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TDZ 0.5 mg/L诱导叶片外植体产生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为100%,不定芽个数可达200个/cm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3MS+IBA 0.2 mg/L,2周后生根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授粉方法对卷丹与9种百合进行正反交,研究卷丹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并对部分杂交组合的花粉管行为进行荧光观察。卷丹作母本的9个组合中有7个组合得到膨大的果实,6个组合得到有胚种子,有胚率最高的为卷丹×大花卷丹,达44.7%。切割花柱可以克服卷丹与有斑百合、大花百合、垂花百合的杂交障碍;涂抹花粉培养液对杂交亲和性影响不大。卷丹作父本与9种百合杂交均不亲和,但有部分组合能得到微膨大的子房,微膨大率可达50%。百合杂交亲和组合的花粉管在48~72 h即可到达花柱基部,72~96 h进入子房与胚珠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以茎/叶性状不同的3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 群体茎/叶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茎/叶性状遗传体系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构成;F2 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0.17%~68.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3%~10.23%;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去雄、套袋、人工授粉方法对7种枇杷属植物及2种枇杷近缘属植物共14份材料配置的91个种间、21个属间共112个杂交组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91个种间杂交组合中有28个坐果率为零,即杂交不亲和,约占30%;杂交组合大多为部分亲和,仅少数为完全亲和。枇杷属与其近缘属植物(石斑木、石楠)的正交基本不亲和,反交有5个组合能结果,但杂种胚中途败育,需要进行胚挽救。不同的种类作为父本或母本时,坐果率相差较大,以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野生普通枇杷和‘解放钟’作母本,平均坐果率高达36.2% ~ 58.2%;而以台湾枇杷及其两个变型和椭圆枇杷作母本,平均坐果率仅为2.9% ~ 16.3%,作父本时,平均坐果率较高,达22.4% ~ 43.1%。花粉管生长的荧光观察显示,台湾枇杷恒春变型作母本与栎叶枇杷杂交为孢子体不亲和。  相似文献   

19.
以1a生桔梗为试材,对桔梗雌蕊柱头与雄蕊花药成熟时间以及桔梗开花散粉时间进行研究,以期为桔梗有性杂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桔梗有性杂交时母本去雄的最适宜时期为花蕾长2.0 cm,花冠初裂、紫色.父本授粉时选择花长3~5 cm,宽2.0~3.5 cm,花冠蓝紫色且花冠露出花萼,但未完全露出时最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方长茄种质资源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从分子水平用ISSR标记法对南方长茄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2个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反应稳定的引物,对57个样品DNA共扩增出116条谱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9·67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84个(71%)。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1~0·98之间,表明茄子栽培种内品种间的遗传基础相对较狭窄。利用UPGMA聚类分析,能将57个南方长茄品种划分为6个类群,类群的划分与地方来源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