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科  夏先春  何中虎  周阳 《作物学报》2006,32(7):1038-1043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引种和研究墨西哥小麦已有3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墨西哥小麦在中国表现的优点有秆矮抗倒伏、抗锈病、中熟、丰产和适应性广;缺点是后期熟相欠佳、不抗赤霉病和白粉病.墨西哥小麦适宜在我国青藏高原春麦区、云贵高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和新疆春麦区种植推广,亦可用作育种的亲本;同时在东北春麦区、黄淮冬麦区用作育种亲本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我国引入其他国家春小麦品种不可比拟的.由此看来,墨西哥小麦的引入和研究利用,特别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主要春小麦不同区域高产创建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春小麦在我国播种面积180万hm2左右,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黑龙江、宁夏、青海等地。总产约700万t,平均3 800kg/hm2左右。规范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对各地春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分别就东北春麦区、西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和青藏春冬麦区的春小麦高产创建技术规范进行了介绍,供各春小麦种植区的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参考。  相似文献   

6.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10,他引:52  
采用SDS-PAGE和SCAR标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近30年来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近育成的部分品系共179份进行了1BL/1RS鉴定,结果表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育成的小麦品种中约38%为1BL/1RS品种,其中北方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频率较高,分别为59%和42%;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频率较低,均为20%;东北春麦区未发现1BL/1RS品种。大多  相似文献   

7.
目前,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返青,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拔节,西南麦区小麦已进入拔节后期,小麦生产进入了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促弱苗转壮苗、控旺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小麦群体合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年春季麦田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控旺促壮、防冻防倒,抗旱保墒、肥水管理,调节群体合理发展,夺取小麦丰收.  相似文献   

8.
<正>从农业部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航麦247、轮选99和中麦1062分别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航麦247(国审麦2016029)是我国通过航天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首个适应北部冬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冬性,株高69.4cm,全生育期253d,平均667m~2产508.1kg,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冬麦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地种植,也适宜新疆阿拉尔冬麦区种植。轮选  相似文献   

9.
超高产小麦吸氮特性与氮肥运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以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徐州2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方冬麦区的河南省武陟县(N35.1°)与南方冬麦区的江苏省扬州市(N32.4°)培育超高产群体。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两地超高产小麦群体的吸氮特性:(1)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吸氮总量约增10%,其中主要增大了生育中、后期的吸氮强度,增加了中、后期吸氮量。(2)北方冬麦区(武陟)超高产群体总吸氮量与各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均高于南方冬麦区(扬州)。不同生育阶段的净增吸氮量北方麦区冬前与抽穗后比南方麦区大幅度增加。相反,南方麦区因冬春温度相对较高,越冬期至拔节期的净增吸氮量多于北方麦区。据以上吸氮特性与典型超高产实践提出的合理施氮技术为:适当增加总施氮量,前氮后移,重施拔节孕穗肥。  相似文献   

10.
<正>宛麦969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以宛030176为母本、宛麦98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5年1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5021。适宜黄淮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等中高肥地力地区中晚茬种植。1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1.1育种目标河南省南阳盆地麦区,是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交汇处,各类小麦病害多发、重发。根据南阳盆地麦区小麦生产、生态和市场对小麦  相似文献   

11.
白粒小麦抗穗发芽遗传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收获前穗发芽一直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重要灾害,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也偶有发生。受灾后有些麦粒虽然外观未发芽,但由于胚的萌动,其面粉结构已被分解转化,严重影响加工品质;明显的穗发芽可使麦粒失去食用价值。在潮湿地区,有时没有明显的降雨,但因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穗发芽过程也能发生。由于穗发芽是一种气候灾害,在现代科技还不能控制天气状况的条件下,只有依靠培育抗性品种加以防御。我国曾依靠红粒(皮)小麦的休眠性较好地控制了生产上的穗发芽现象,但一直没有解决潮湿地区未发芽麦粒中面粉加工品质劣变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面粉加工业和农户更偏爱出粉率较高的白粒(皮)品种,使小麦生产和面粉……  相似文献   

12.
2006年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形势喜人,大部分地区获得了丰收,特别是河南省小麦生产连续三年增产。这其中既有气候适宜的原因,也有政策激励(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的效果和新品种利用面积加大,布局渐趋合理的作用。为今后生产上更合理利用小麦品种,规避风险,现根据近几年大面积生产和中间试验中的品种表现提出参考意见。1黄淮南片麦区的气候和生产特点及对品种的要求1.1黄淮麦区是气候灾害的多发区从黄淮南片麦区生态气候特点考虑,该区位于南方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带,在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多变,灾害频繁。其中最常出现的灾害是暖秋冷冬…  相似文献   

13.
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气候的变暖、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田间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小麦赤霉病已经蔓延到豫北地区,目前已成为该地区小麦的常发性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更重要的是降低小麦品质.赤霉病病粒含有致呕毒素和雌性毒素,国际卫生组织把小麦赤霉病列为自然污染中最严重的污染物.近几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天益科麦7号系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半冬偏弱春类型中熟小麦品种,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表现出成穗率高、丰产稳产性较好、综合抗性较突出、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耐性等优良特性,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早中茬高中水肥地块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早春分类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广才 《作物杂志》2005,21(1):42-42
2004年小麦播种后气温持续偏高,对于不同生 态区不同类型的小麦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黄淮冬 麦区早播的小麦可能造成麦苗过旺,部分麦田出现 冬前拔节现象。北部冬麦区播种偏晚的麦田,暖冬 对麦苗生长有利,可促使弱苗向壮苗转化。目前主 产麦区小麦苗情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 与常年相比小麦冬前生长期长,营养消耗多,部分地 区小麦冬性偏弱,抗寒能力较差,所以要特别注意保 墒、保温。二是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增 加,部分麦田早春可能出现旱情。此外,暖冬有利于 病菌和虫卵、蛹越冬,应注意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 防治。由于各地苗情不一,管理上应因苗因地制宜, 抓住主要矛盾,分类指导,搞好早春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赵广才 《作物杂志》2007,23(1):40-41
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我国小麦已经连续3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小麦生产的持续恢复性增长,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主产麦区小麦生产总体形势较好,如适期播种面积较大,大部分地区播种时墒情较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用技术进一步推广。这些均为小麦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还要对当前的苗情进行分析,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以确保今年小麦再获丰收。近几年来,冬小麦播种后到越冬前气温偏高,2006年这一现象继续发展,尤其在黄淮麦区冬前积温明显高于去年,比常年同期高100℃以上。过高的冬前积温,对于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的小麦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黄淮冬麦区播种偏早的小麦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种质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广大麦区 ,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冬麦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 ,已上升为小麦的主要病害 ,1998年 ,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普遍发生较重 ,现已成为危害该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众所周知 ,小麦纹枯病是土传病害 ,药剂防治难度大 ,因此迫切需要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这是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拥有数量多、质量好的种质是抗纹枯病育种成功的关键 ,但目前普通小麦中筛选出的抗源过硬的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急需鉴定、选拔抗源材料或抗病品种 ,另外通过远缘杂交 ,将小麦近缘属的抗性基因导入普通小…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考察收集的2000多份西藏小麦资源中,筛选出代表品种48个,于1988~1990年在全国各主要麦区设点联合鉴定。结果表明:西藏小麦品种比较适应海拔较高、生态条件近似西藏的西北春麦区,不少品种有直接利用前景;在沿海平原及云贵高原冬麦区普遍表现晚熟、秆高,难以直接利用;有一些品种对日长反应迟钝,在南北各地均能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19.
小麦新品种丰优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明  刘婷婷  查仕莲 《种子》2006,25(5):88-89
贵州属长江中上游冬麦区,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3大粮食作物,但由于受自然生态,历史,社会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省小麦生产水平较低,产量低而不稳。其原因: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瘠薄,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田间小气候复杂多样,特别是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存在明显的冬春干旱,后期多雨高温高湿少日照,小麦三锈、白粉病等发生严重,个别年度条锈病大发生,造成整个小麦生产大幅度减产;二是小麦育种研究及成果转化与全国相比,相对滞后,选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局限性过大,应用面积比例较低;三是农村经济不发达,…  相似文献   

20.
面粉颗粒度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以2001-2002年度来自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256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和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对面粉颗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面粉颗粒度分布特点为从北向南,硬质麦分布比例逐渐减少,软质麦分布比例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