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小麦纹枯病引起白穗 (一)症状 小麦纹枯病是由喙角担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  相似文献   

2.
李凯 《农技服务》2014,(10):20-20
<正>近年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冬小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  相似文献   

3.
小麦纹枯病     
《农技服务》2009,26(2):55-56
<正>1症状近年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  相似文献   

4.
1危害及症状小麦纹枯病是我国主要麦区的常发病,尤其在黄淮冬麦区发病情况普遍而且严重。小麦受纹枯病菌侵染后,出现烂芽,病株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苗期侵染发生在小麦3~4叶期,  相似文献   

5.
《陕西农业科学》2013,(6):93-93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主要症状有:①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②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③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一般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天多,3~5月高温、多雨,光照不足的年份则发生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增加及品种更换,纹枯病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逐年加重,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另外还可引起倒伏,重病区病茎率高达83%~95%,造成减产10%~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40%。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一、为害症状小麦在被纹枯菌侵染之后,在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枯株白穗、花  相似文献   

7.
一、引起小麦白穗的因为 (一)因病害引起的白穗 1、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后期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当病斑侵茎超过小麦茎秆周长3/4以上时,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多是单株发生.  相似文献   

8.
安阳县小麦白穗原因及防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起小麦白穗的原因 (一)因病害引起的白穗 1、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后期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当病斑侵茎超过小麦茎秆周长3/4以上时,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多是单株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在各生育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生产.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条件的改变,小麦纹枯病病害逐年加重,病区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发病早的小麦田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甚至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造成小麦后期倒伏、枯白穗,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一般使小麦减产1~3成,严重地块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一、症状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白穗等症状。(一)烂芽死苗主要由种子带苗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苗变黄,重者死苗,主要在小麦3~4叶期发生。(二)花秆烂茎小麦返青拔节后,根茎基部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根部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这些均是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在豫东地区已对小麦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发生特点及为害症状(一)小麦纹枯病1、症状特征。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  相似文献   

12.
一、小麦死穗的原因(一)单株的枯白穗是受纹枯病危害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梢变褐,重则腐烂枯死;起身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甚至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二)半截穗的死亡主要是受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直接引起麦穗坏死  相似文献   

13.
一、小麦枯白穗发生原因及症状 1.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生育期内均可能发生,主要表现为枯白穗、枯孕穗、倒伏、花秆烂茎等症状.该病一般在冬前发病,然后在小麦灌浆期出现枯白穗,部分小麦出现死亡,病麦的茎秆上可见坏死的病斑.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生产过程中长较高发的病害较多,如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黑穗病等,及时防治这些病害,是保证植株良好生长、产量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1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是生产中常见高发的病害之一,各小麦产区都有发生,各生育期均可染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使农户蒙受损失。主要危害叶鞘和茎秆。1.1症状。发病后会出现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河南农业》2018,(34):37-37
一、由病害引起的枯白穗 病害引起的枯白穗主要有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茎基腐病.  相似文献   

16.
纹枯病能在春季发病为害的病害很多,但目前早春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的为纹枯病,近年来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均有发生,部分地块发生较早,防治不力,可能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应把小麦纹枯病作为早春麦田的重点防治对象。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叶鞘上,病斑为中间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扩大连片形成花秆。茎秆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或抽穗后形成白穗。一般在小麦群体较大,长势较好,肥水施用过多,田间湿度较大的条件下易于发病。因此应注意田间生长动态,发现病情及时防治。一般可用5%井岗霉…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常引起死穗或半穗枯死。不但造成小麦减产,而且人食用过量这种含毒面粉,会引起头昏、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多种牲畜吃了含有10%病粒的饲料后就会表现中毒现象。一、症状主要表现为苗腐、基腐、茎腐和穗腐。苗腐:病菌从芽鞘或根侵入,使芽和根腐烂,重者不能出苗,轻者病苗淡绿、长势减弱。基腐:主要表现茎部受害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拔起病株时易从烂处折断,断处有黏性腐烂组织。茎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节和第二节,初在叶鞘上形成褐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重时病部枯黄腐败。穗…  相似文献   

18.
一、原因分析(一)纹枯病危害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在出芽期、苗期、起身拔节期、小麦孕穗灌浆期及成熟期均可发生危害,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者减产40%左右。在拔节后至孕穗期,是小麦纹枯病的发病高峰期,此期小麦茎基部1~3节叶鞘上出现云纹状褐色病斑。当病菌侵入茎秆后,形成四周褐色、中间灰褐色的椭圆形眼状病斑,造成小麦传输系统被破坏,水肥供应受阻,形成枯株白穗,直至死穗,一般在田间单株发生者较多。  相似文献   

19.
<正>一、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种类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多雨、多雾或结露条件下,病害发生重。2.小麦纹枯病:小麦发病后,叶鞘、茎秆组织坏死,轻病株穗小粒秕,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冬春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3.小麦白粉病:以叶片受害为主。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4.小麦全蚀病:幼苗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病苗矮化,底叶发黄;拔节期,根部变黑加重,茎基  相似文献   

20.
1症状 苗枯: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带菌侵染所致,造成幼苗枯黄弱小,发病严重的引起死苗,当田间湿度较大时,枯死苗上可见粉红色霉状物.茎基腐:幼苗出土到小麦成熟均可发病,发病株茎基部组织受害,变褐、腐烂,进而整株枯死.秆腐:一般在穗下第一、二节发病,叶鞘上初出现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部以上枯黄,甚至不能正常抽穗.穗腐:病菌在小麦抽齐穗至扬花侵染发病,感病后小穗和颖壳上出现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至穗轴,造成局部小穗枯死或穗轴感病点以上部位枯死,籽粒干瘪,形成白穗,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霉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