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皮槭(Acer griseum(Franch)Pax)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槭树属(Acer)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种。其树干赭褐色,树皮卷曲状剥落,秋季叶色红艳或黄色,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1901年,西方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发现血皮槭,将其和珙桐一起作为园林树种引入欧洲[1],继而血皮槭又被引入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1993年,血皮槭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园艺奖,目前在国外用于庭院观赏。血皮槭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用材和药用价值[2-3]。血皮槭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目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特有种血皮槭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皮槭(Acer griseum),又名马梨光,槭树科(Aceraceae),槭树属(Acer),落叶乔木,高达20 m,为中国特有种、濒危种(汪松等,2004).血皮槭夏季树干树皮有卷曲状剥落,树皮色彩奇特,呈鲜明的橘褐色或红褐色,尤其在冬季,观赏价值极高.其树叶春、夏季为绿色,叶脉、叶柄及新梢为红色.血皮槭秋季10,11月叶变色,从黄色、橘黄色至鲜红色,落叶晚,非常美观;且树冠较大,叶多而密,遮荫良好,是槭树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绿化树种,宜引种为行道树或庭园树种,常作为庭园主景树(钱又宇等,2008). 相似文献
4.
野外调查中发现血皮槭(Acer griseum(Franch.) Pax)种群的天然更新实生幼苗库数量不足,主要原因是其1年生更新幼苗的存活率较低。采用分区试验,监测不同生境下1年生血皮槭更新幼苗的生长动态,探讨其死亡肇因并测试土壤酸碱度和光照环境等生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血皮槭1年生幼苗易得立枯病,危害其根部导致幼苗干枯死亡;其次是易受夏季炎热天气干旱胁迫致死;而且血皮槭幼苗的根系吸收能力较差,导致其营养不良而死亡。分区试验结果还表明弱酸性土壤(6.5~7.0),夏季适度遮荫等抚育措施有利于1年生更新幼苗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我国特有濒危植物血皮槭花部特征和交配系统类型对有性生殖过程的影响,寻找可能导致其结实率低的原因,为缓解当前苗木供需矛盾、制定有效措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血皮槭植人工栽培植株为材料,通过物候观测、花形态特征测量、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估算、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检测和人工授粉研究对象套袋试验等方法,对血皮槭的开花动态、花部特征和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1)血皮槭花性别表达复杂,花基于功能可分为雄花和雌花2类;其中雄花根据雌蕊退化程度又分为雄花Ⅰ型和雄花Ⅱ型。雄花Ⅰ型仅具有雄蕊,雄花Ⅱ型具有雄蕊和退化雌蕊,雄蕊长于雌蕊,二者皆不具子房,功能均表现为雄性。雄花Ⅰ型和Ⅱ型大小无差别,Ⅰ型较常见,Ⅱ型较少见。雌花为假两性花,柱头高于花药,花柱具卷曲现象,花开放过程中花药始终不开裂散粉,为功能雌性。2)血皮槭单花经历花蕾期、萌动期、露白期、开放期、凋零期5个阶段,雄花从开放到脱落平均耗时7.6天,雌花从开放到坐果(花期结束)平均耗时11.6天。常3小花组成1个聚伞花序,由雄花和雌花组成的混合类型花序中,通常表现为雌花先熟。3)血皮槭每年开花1次,花期4月,开花历时19.5天左右。... 相似文献
7.
血皮槭[Acer griseum(Franch.) Pax]是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长期以来血皮槭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繁殖技术是限制性因素。研究切合生产实际、便于应用操作的血皮槭繁殖技术,对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已经在持续急剧减少的血皮槭资源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湿种播种法和干种播种法符合生产实际,技术操作切实可行,是便于生产推广的实用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时间序列模型对天然林五角槭木材纤维长度的数据拟合与预测效果,以其径向变异规律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进行数据拟合和中短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RIMA(0,1,1)可以对天然林五角槭木纤维长度进行数据拟合与预测,模型拟合数据效果较好,5年短期预测精度高于10年和20年中期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在青篱竹属Arundinaria 系统分类中由于对该属的形态分类标准取舍不一,至今仍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本文采用PCR 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青篱竹属Arundinaria 及近缘属(如苦竹属Pleioblastus、矢竹属Pseudosasa、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巴山木竹属Bashania、肿节竹属Clavinodum 等)有关争议属的代表种或模式种(毛竹为外类群)等18 种竹种的核糖体DNA ITS 区段序列和叶绿体DNA trnL-F 序列。分别对ITS 序列、trnL-F 序列和ITS 与trnL-F 的组合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和trnL-F 区段序列相比,核糖体DNA ITS 区段序列有较高的系统发育信息位点。通过最简约分析产生的ITS 树、trnL-F 树和ITS 与trnL-F 的组合序列树表明,所得树形基本相似。供试竹种(斑苦竹A. oleosa、仙居苦竹A. hsienchuensis、茶秆竹A. amabilis、长叶苦竹A. chino、苦竹A. amara、宜兴苦竹A. yixingensis、菲白竹A. fortunei、翠竹A. pygmaea、大明竹A. gramineus、巴山木竹A. fargesii、冷箭竹A. faberi、凤竹A. hupehense、鼓节矢竹P. japonica cv. Tsutsumiana、矢竹P. japonica、短穗竹B. densiflorum、肿节竹A. oedogonata、少穗竹A. sulcata)形成一个单系类群,且分为2 个不同的分支。图3 表2 参11。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因素与正交设计试验,对影响观光木cpDNA-PCR扩增的主要因子进行优化,建立了观光木cpDNA-PCR最适反应体系(20μL),为:50 ng模板DNA、1×PCR buffer、0.2μmol·L-1引物、2 mmol·L-1MgCl2、0.3 mmol·L-1dNTP以及1 U Taq DNA聚合酶;筛选出了适合观光木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非编码区序列引物,为rpl32-trnL、psbJ-petA、3′rps16-5′trnK、atpI-atpH、petL-psbE。 相似文献
11.
利用AFLP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贵州省兴仁县和贵州省安顺市的刺梨、无籽刺梨和光枝无籽刺梨共19份样本材料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FLP标记分析19个样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19 0 0.997 2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936 5。采用UPGMA 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9个样本聚类为2组,刺梨为单独1组,其他18份样本为1组。DNA条形码分析结果显示ITS无变异位点,将4种叶绿体序列片段(psbA-trnH、atpF-atpH、psbI-psbK、trnL-F)合并后以联合序列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19份样本的平均误差为0.000 6,除刺梨外,其他18份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而刺梨与无籽刺梨、光枝无籽刺梨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5 8。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无籽刺梨与刺梨是独立的2个种,兴仁县无籽刺梨与安顺市的光枝无籽刺梨为同一个种。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无籽刺梨的系统地位,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解决无籽刺梨的分类分歧,为今后开展无籽刺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发和应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进一步开发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药用价值,丰富用于提取柯里拉京的植物资源并提升这 3 种枫树的药用价值以及筛选药赏兼用型品种。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的柯里拉京进行测定,以XBridge C18 (4.6 × 150 mm, 3.5 µm)为色谱柱,以0.4%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25 ℃,检测波长 270 nm,进样量2 μL。 结果 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的叶片中都含有柯里拉京;不同树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含量最高,金沙枫次之,元宝枫最低;不同品种之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4个品种中‘兴旺’平均含量最高,而‘千里红’在10月达到6.888 7 mg·g−1的峰值;金沙枫‘鲁绿’在6月达最高值2.664 0 mg·g−1;元宝枫4个品种中,‘绿宝石’在6月达最高值0.607 9 mg·g−1,不同采收时间柯里拉京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三角枫峰值多在10月,元宝枫和金沙枫最高值多出现在5月和6月。 结论 首次揭示元宝枫、三角枫和金沙枫叶片中含有柯里拉京,其中,三角枫更适合作为提取柯里拉京的原材料,金沙枫和元宝枫可作为候选资源。 相似文献
13.
对沙地五角枫近6年红叶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出枫叶变色率及变色规律;结合气象要素
资料,研究不同变色期的气象阈值条件;利用不同气象要素与枫叶变色率的相关性对枫叶变色率短
期、长期预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地五角枫初红日序为10月1日,大部分枫树在
10月上旬处于斑红,正红日序为10月15日,枫叶进入斑红和正红的时间受逐日气象条件影响较
大;日最低温、日最高温、日均温、日均湿度、日最低地面温度越低,枫叶变色率越高,变色率与日降
水量、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呈微弱相关;近10 d 累积气温越低、日照时数越多、累积湿度越小、累
积降水越少,枫叶变色率越高;长期预报因子为6月平均湿度和9 月平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平均
最高温度;根据温度阈值建立了枫叶变色因子方程,结合赏枫天气因子建立了枫红气象指数及服务
产品,经检验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系号元宝枫叶片形态特点和叶片中6种药用成分含量的分析,为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元宝枫叶茶的开发利用及优良无性系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叶片形态指标、超声提取和HPLC法检测叶片药用成分。[结果]叶片形态的变异情况为叶柄长裂宽裂长叶长叶宽叶基角,叶片裂宽大都在2 3 cm左右,叶基角除6-1外,都小于180°。叶片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平均含量分别为2 979.65、1 474.92、268.12、1 380.18、218.28、8.13μg·g-1。元宝枫的叶柄长与绿原酸含量的相关系数是-0.735*;鲁红1号母树与其无性繁殖幼树叶片药用成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914*。6号系列黄酮类物质含量较高,而1号系列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不同家系、同一家系的不同无性系叶片药用成分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叶用元宝枫无性系的选育可尝试采用间接选择的育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选择叶柄长来改良绿原酸含量;叶片药用成分含量的幼成相关关系表明元宝枫叶片药用成分含量的早期选择也是可行的;家系内不同无性系叶片药用成分的显著差异揭示了元宝枫家系内选择的必要性;鲁红1号的叶较大、各药用成分含量较高,且秋季叶色变红,可以作为药与赏兼用的优质品系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家系岭南槭种子形态、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特性,分析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东省岭南槭天然分布区的3个种源18个家系的种子表型性状、发芽特征、幼苗生长性状和叶色表现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子最长,种子千粒质量最高;翅长与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P0.05);岭南槭1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成正比,幼苗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在色彩表现方面,QNS3、QNS13家系的明度L*值较大,QNS13色相b*值显著高于其他家系,NKS14家系幼苗的色相a*值最大。[结论]种子千粒质量越高,发芽率越高;幼苗的地径苗高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NKS14家系幼苗红叶特征最明显,色彩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香樟齿喙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危害香樟的单食性蛀干害虫,为探索其系统发育地位和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分别扩增香樟齿喙象的mt DNA COI、18S rDNA V4、V7区和28S rDNA D2区序列。[方法]采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和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不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香樟齿喙象与象甲科Curculionidae其它种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及系统进化特点,从分子水平探讨香樟齿喙象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COI与rDNA均显示香樟齿喙象与同科同族的魔喙象亚科Molytinae、树皮象族Hylobiini种类遗传距离最为相近,虽然无法比对到同属下的种类,但支持香樟齿喙象归为魔喙象亚科树皮象族的观点。[结论]通过比较发现,2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印证了香樟齿喙象目前的分类地位,本研究为香樟齿喙象在分子水平上的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分子机制。[方法]以苹果属平邑甜茶及杂种后代33#为试材,以苹果基因组CDS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出SERK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hSERK1和MhdSERK1(GenBank登录号JQ231273和JQ231272),利用实时定量RTq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两个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各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MhSERK1和MhdSERK1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 899 bp和1 881 bp,分别编码632和62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SERK1同源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都在80%以上,特别是与葡萄科龙眼品种同源性最高,高达92.56%,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烟草等植物的SERK同源基因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不同组织、花器官中SERK1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中在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营养生长的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在平邑甜茶花蕾期的子房中表达量最高。[结论]推测该基因在平邑甜茶和杂种后代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为实验材料,探讨瘿蚜Wolbachia与其它自由生活蚜虫携带的Wolbachia的株系差异及亲缘关系,明确五倍子蚜、杨树瘿蚜和黄连木瘿蚜等9种瘿蚜的Wolbachia感染情况、株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从田间采集新鲜虫瘿,将蚜虫转移到离心管内,100%乙醇-20℃保存。采用Wolbachia的16S rRNA、wsp、fts Z、gro E和glt A基因引物,以瘿蚜的总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联合NCBI中Wolbachia 16S rRNA相关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在检测的9种瘿蚜中,有3种瘿蚜共3个种群感染有Wolbachia,其中滇叶瘿绵蚜昆明种群的Wolbachia属于B超群,肚倍蚜昆明种群和角倍蚜峨眉种群的Wolbachia可能属于新发现的O超群。[结论]与自由生活的蚜虫相比,瘿蚜的Wolbachia感染率偏低,且株系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