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安市丘陵区方竹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区种植方竹需要顺应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阴坡、半阴坡的中下坡、凹形小地形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主要环节。经L9(34)正交试验,母竹质量以保留去鞭长30 cm、竹龄2年、地径1.5 cm左右、保留2盘枝的母竹造林成活率最高。在方竹栽培中,竹龄对方竹造林成活率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保留枝数和去鞭的长度。合理浇水是丘陵区方竹丰产培育的重要措施。浇水处理造林成活率可达84.5%,比对照造林成活率提高27.3个百分点。浇水处理2013年的立竹数达到36 675株/hm2左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方竹单优群落。立竹数、平均地径、平均竹高比对照分别提高116.8%、100.0%、45.9%,且产笋量增加了109.1%,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产笋量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退化红壤区笋用小径竹幼林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壤丘陵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以优质笋用小径竹红壳竹Phyllostachys iridescens、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历时5 a定位研究竹子幼林结构主要因子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壳竹和早园竹抽鞭发笋能力强,成竹率高,年际立竹量变化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可分别达到2 430株*hm-2和2 970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分别为3.54 cm和3.21 cm.第5年立竹量和立竹径级达到丰产林分结构水平.红壳竹和早园竹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第3年鞭系长度达10 m*m-2以上,平均鞭径分别为1.75 cm和1.32 cm,鞭系径级均匀度提高.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分别是第1年的119.4%和202.9%.指出2竹种在红壤丘陵地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年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 500株*hm-2.加强幼林期土壤管理和竹林结构调控是早成林和良好经济性状表现的主要措施.表6参12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分析母竹粗度、秆高、秆基笋目数、蔸长、根指数与其对应的生长指标,综合分析母竹条件对出笋成竹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吊丝单移竹造林,母竹条件以根指数、笋目数、秆粗度对出笋成竹影响为较大.挖掘母竹时,应选择那些根指数达200,笋目数6~8枚,秆粗4~5cm的竹种造林,发笋较多,成林快,一年生竹生长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鞭段容器育苗是培育地被竹优质绿化苗的重要手段,但鞭段长度和径级对地被竹容器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揭示地被竹地下鞭养分对鞭长和鞭径的响应规律,从而筛选出适于地被竹鞭段容器育苗的鞭长和鞭径组合,为生产培育高质量地被竹鞭段容器苗提供参考。【方法】以一年生菲黄竹(Sasa auricoma)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为(2.67±0.32)mm)、粗鞭(D2,鞭径为(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段长度(L1,3 cm;L2,6 cm;L3,9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测定菲黄竹地下鞭C、N、P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等。【结果】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母鞭C、N、P含量和C∶N∶P、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鞭径效应具有明显的鞭长水平依赖性。但鞭长、鞭径及其交互作用仅对新鞭的淀粉、SC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C、N、P、可溶性糖、NSC、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C∶N∶P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鞭段容器育苗的母鞭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对新鞭的影响较小,存在新鞭养分供应优先的生长机制。建议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 mm、鞭长6 cm左右的鞭段。  相似文献   

5.
<正>2002年淅川县林果研究所从浙江引种竹苗100株,竹苗苗龄2年。开展毛竹引种栽培对比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成活率、出笋成竹情况、地径生长情况、地下鞭生长情况和竹高生长情况。为了对比引栽毛竹与当地乡土竹种桂竹的生长优劣,设置了同样的桂竹栽培。1成活率1.1毛竹2002年造林当年的10月,对引种栽培的100株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经营密度及竹龄对四方竹生长及笋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营密度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及地径生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就笋产量指标而言,经营密度为1400株/hm2的四方竹竹林出笋量最高,为合理的经营密度.在2~6年生四方竹竹林中,随着竹龄的升高,四方竹竹高、地径及出笋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经营密度对四方竹出笋量、平均竹高及平均地径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竹龄对四方竹出笋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地被竹鞭长和鞭径特征对笋芽萌发生长和叶片养分的影响,为地被竹高质量鞭段容器育苗提供参考,以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菲黄竹(Sasa auricoma)1年生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分别为(2.90±0.32)、(2.67±0.32)mm)、粗鞭(D2,鞭径分别为(5.42±0.63)、(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长(L1,3.0 cm;L2,6.0 cm;L3,9.0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调查测定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的生长指标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等。结果表明:随着鞭段长度、径级的增大,地被竹分株数量、苗高、地径、高径比、出叶强度等总体上均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叶形态指标亦随鞭长的增大而明显升高,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容器苗生长较好;而且鞭长和鞭径对容器苗器官生物量也有重要影响,2竹种均以D2L2、D2L3处理总生物量较高,其中鞭长又显著影响2竹种器官生物量分配;2竹种叶片C、N、P质量分数随鞭长和径级的增大总体上也明显升高,但w(N)∶w(P)相对稳定,而w(C)∶w(N)、w(C)∶w(P),美丽箬竹显著降低,菲黄竹显著升高或保持不变,体现出种间差异。可见,鞭长和鞭径对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苗生长及叶片养分质量分数有明显影响,从容器苗生长、养分积累及育苗鞭段的经济性等综合考虑,建议美丽箬竹、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0 mm、鞭长6.0 cm的鞭段。  相似文献   

8.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竹类植物在浙西红壤丘陵的规模化应用,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林分结构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新造毛竹林立竹度和立竹胸径是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立竹枝下高是从属因子;造林后第1~5年竹林地下鞭系主要分布于10~20 cm土壤区段,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20~30 cm土层区间为主要分布区;鞭径随造林年限逐年增粗,第4年趋于稳定.平均鞭节长相对稳定;活侧芽数与总鞭长和平均鞭节长极显著相关,随造林年限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立地类型、造林模式、抚育措施、母竹质量和初植密度是竹林林分结构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在发展毛竹资源时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并增加初植密度.图2表6参11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寿竹不同径阶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造林成效、笋竹生长、生物量分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径阶寿竹母竹在造林中存在的优缺点。[方法]以不同径阶寿竹母竹造林地为试验林,在同样的抚育管理下,造林4年后对全林生长指标进行实测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在造林成本方面,发现径阶≤2 cm母竹的造林成本分别比径阶为3~5和≥6 cm母竹造林少4 500、10 500元/hm~2;小母竹造林成林时间平均比大母竹造林成林时间早,但成材时间晚;3~5 cm径阶母竹造林形成的林分,出笋数最多,退笋率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寿竹母竹造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以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在福建省漳平市进行试验,以(2 2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对照组(CK),分别设置(1 365±100)、(1 950±100)、(2 550±100)和(3 150±100)株·hm-2立竹密度毛竹林为A、B、C、D处理组,分析立竹密度对竹鞭数量结构特征、年龄结构特征、鞭芽特征和鞭根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毛竹竹鞭的总鞭长、总鞭质量和鞭节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CK平均节间长最大,D处理最小;幼壮龄鞭受立竹密度的影响大于老龄鞭,C处理的幼壮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0.05);D处理的老龄鞭总鞭长、总鞭质量、鞭节数和平均节间长均最大;总鞭芽数、弱芽数、壮芽数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D处理的空节芽数最多,CK最少;毛竹鞭根系活力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表明C处理最有利于毛竹竹鞭系统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移栽母竹新造石竹林的竹鞭、竹根及新竹生长规律的研究,表明,石竹新竹及新鞭除由母竹去鞭上芽眼萌发外,部分由来鞭上的芽眼和竹蔸基部芽眼萌发而成,竹蔸的再生能力较一般散生竹种为强.石竹造林后,3年即可实现地下郁闭,2年起竹根较多,第3年始形成完整的三级吸收根系;但新造石竹林的地上郁闭较迟.研究结果为新造石竹林的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竹子的育苗和快速繁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黄条金刚竹、铺地竹、菲黄竹、红壳竹和毛竹为试材,通过育苗试验研究了埋鞭育苗法对竹子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菲黄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4.5%和7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3.4、38.1和41.4cm,苗高分别为5.7、9.0和9.4cm。铺地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0.0%、67.8%和91.1%,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22.4、44.1和71.9cm,苗高分别为5.2、8.4和8.2cm。黄条金刚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21.1%、63.3%和56.6%,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38.7、68.6和54.2cm ,苗高分别为6.5、10.8和12.2cm。红壳竹1、2、3节鞭段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35.0%、45.0%和68.8%,平均行鞭距离分别为0.3、4.4和50.8cm,苗高分别为13.3、25.6和24.2cm。毛竹1、2节鞭段没有成活苗,3节鞭段仅有3株成活苗。[结论]除毛竹外,试验竹种的所埋鞭段越长育苗成活率越高;行鞭距离越远,育成竹苗越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生苗和埋鞭2种造林方式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各3个竹龄的竹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所选竹材各个竹龄细胞次生壁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都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从竹青到竹黄存在显著差异。埋鞭和实生苗造林的竹材微纤丝角最大值分别为12.05°和10.97°,最小值分别为7.67°和8.24°,变化幅度均小于5°;其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9.41°和9.71°,相差不大。2种方式的竹材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加未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竹龄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纵向微纤丝角从下到上没有明显规律,埋鞭的竹材下、中和上部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9.64°,9.25°和9.34°,小于实生苗的分别为9.73°,9.82°和9.58°,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了不同造林方式获得的毛竹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15.
以不施用肥料的生红土为对照,使用9种不同配比肥料对橡胶树GT1幼苗进行基肥和后期追肥处理,结果表明:试验进行到30 d时,不同肥料组合对GT1幼苗的株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2cm)、地上净重、地下净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试验进行到140 d时,不同肥料组合对GT1幼苗的地径、主根长、侧根数(≥2cm)、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地上净重、地下净重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肥料组合I、F、J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增长均高于其它处理,可以作为基肥和追施肥在橡胶树GT1幼苗培育中使用。  相似文献   

16.
2013—2015年开展毛竹林不同竹龄实行不同强度采伐对笋竹产量的影响试验(处理A:竹龄1度、2度、3度、4度=采伐强度0、3%、6%、11%;处理B:竹龄1度、2度、3度、4度=采伐强度0、2%、4%、14%;处理C:竹龄1度、2度、3度、4度=采伐强度0、0、4%、16%;处理D:竹龄1度、2度、3度、4度=采伐强度0、0、0、20%),结果表明:毛竹林2015年的出笋量、成竹量、采伐量、立竹量以处理D最高,分别达1 230个/hm~2、1 005株/hm~2、763株/hm~2、2 971株/hm~2;各处理出笋量、成竹量、采伐量、立竹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处理D处理C处理B处理A。  相似文献   

17.
毛竹快速生长期的水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在快速生长期从笋长成幼竹这一动态过程与成竹之间是否存在水分供给关系以及水势是否是驱动新竹快速生长的关键因子,以浙江农林大学毛竹生理生态定位监测站为依托,利用PSYPRO多露点水势系统配套的L-51A叶水势探头和PCT-55土壤水势探头,在毛竹快速生长期测定毛竹样株叶水势及土壤水势。结果表明:1在快速生长期内,不同竹龄毛竹(新竹至6年生)的叶水势变化规律均为:随年龄增大,水势值也越大,且竹龄对水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生长中期同一竹龄毛竹叶水势值均低于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且在生长中期成竹之间的叶水势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在毛竹快速生长期内母竹向新竹输送水分,且这种传输作用在生长中期更加强烈。2在快速生长期水分横向传输均为成竹传送给新竹,纵向传输均为土壤—下层叶—中层叶—上层叶—大气,正午土壤与叶水势梯度、不同竹龄之间叶水势差增大,土壤—大气水势差1~3个数量级。强大的水势差的存在表明:母竹将水分传输给新竹主要依靠水势梯度的作用。3在快速生长期内土壤—叶、叶—大气、土壤—大气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在快速生长期土壤水势、叶水势、大气水势相互影响,形成统一连续体。水势是驱动毛竹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造毛竹林竹鞭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移栽母竹新造毛竹林竹鞭生长的调查,得出造林当年新发竹鞭直径1.47cm,鞭长0.967m,鞭节长3.16cm,断梢率最低(9.167%),第二年新鞭鞭径1.918cm,鞭长2.170m,鞭节长4.48cm,断梢率最大(73.792%),第三年鞭径为2.042cm,鞭长1.755m,鞭节长4.45cm,断梢率52.667%.各年度竹鞭鞭径、鞭长、鞭节长和断梢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常规密度(495或630株/hm2)下,移栽母竹新造毛竹林两年即可实现地下郁闭(抽鞭8.97条/株,竹鞭扩展直径达6.274m).研究结果可为新造毛竹林的密度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4年试验,对13个参试树种保水剂不同使用量试验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使用保水剂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显著;(2)施用保水剂80g/穴,可显著提高多数参试树种的造林保存率;(3)施用保水荆对参试树种的地径生长量影响不大,而对高生长量产生相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起艺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52-154
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造林季节对凹叶厚补造林成活率、早期的地径、苗高生长有着极显著影响。在福建省大田县的最适宜造林季节为2月份,造林成活率最高,达到96.6%,苗木生长也较快;12月份造林成活率较低。但地径、苗高生长均最快。不同的造林密度对林木生长有着极明显的影响,凹叶厚朴最适宜造林密度为1100株·hm^-2,其胸径、树高、单株干生物量均较造林密度为1600株·hm^-2和830株·hm^-2的林分大。4种不同的施肥措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月份施放腐熟的鸭粪0.5kg/株,10月份施放K肥0.1kg/株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