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ère)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云南松毛虫在景东县1年2代,以2,3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云南松毛虫发生的5个关键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开阔度、林分结构、土壤综合肥力。总结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点,虫源地林分特征为海拔小于1550m,阳坡或半阴半阳坡、开阔度小、土壤综合肥力差、纯林;有虫不成灾林分特征为海拔大于1550m,阴坡、大开阔度、土壤综合肥力良好、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德昌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德昌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德昌松毛虫在元谋县 1a发生 2代 ,以 3龄和 4龄幼虫越冬。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 ,当λ >2时 ,聚集是由昆虫的自身行为引起的 ,当λ <2时 ,聚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 ,筛选出了影响德昌松毛虫发生的 4个关键因子 :坡向、林分结构、主层林郁闭度和林木生长势。总结出了虫源地林分和有虫不成灾林分的特征。表 5参 1 3  相似文献   

3.
林分因子与油(赤)松毛虫危害程度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首次提出了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MLP(Moisture LovingParameter),并用包括MLP在内的14个林分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主林层郁闭度、海拔高度、油松平均胸径和林下植物喜湿度参数4个关键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进一步用这4个因子与松毛虫危害程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对松毛虫危害程度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采集四川韭菜病、虫、螨等有害生物标样,鉴定出病虫害种类共24种;首次鉴定出四川韭菜蓟马种类并新发现2种危害严重的病虫害;介绍了四川韭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和影响成灾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许昌近年来小麦吸浆虫成灾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气象因素与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程度及成灾关系密切。从中找出关键性成灾气象因子从而为建立许昌小麦吸浆虫发生程度的虫害预报方法提供方法和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甘岭林业局阔叶红松混交林中,南坡受松梢象甲的危害较北坡严重,南坡虫害发生数是北坡的189.80%,占总有虫样方的52.54%,为主要受灾区域;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值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12.689x~2–11.713x+27.843,R~2=0.666 4;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0.001 3x~2–0.060 4x+1.084 1,R~2=0.720 8;随着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和郁闭度的增加,有虫株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松梢象甲虫口密度与受灾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与调查,发现白背飞虱是三都县优势种,灯下有3个明显迁入虫峰,5月下旬为主迁入峰期;田间危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为特大发生程度,局部田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对胆扎林区抚育间伐经营活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云杉胸径定量间伐标准表,说明轻度间伐可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改善林分生态因子,从而获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收集和整理龙游县病虫测报站1991年前积累的19年田间虫量,灯诱虫量,气象和栽培技术等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五代)发生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报模式15个,从中选出相关系数极显著的因子共10个,经主因素分析后选取5个因子,然后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组建褐飞虱主害代发生量预测式。通过对1973年至1991年19年回代检验,历史符合率达89.47%,对1992~1995年4年试报,预报准确。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普洱市45块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选用偏度和峰度对林分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结构进行量化,并选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林分直径结构随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形态与标准正态分布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表现,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形态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差异较为明显,说明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受到其他树种的影响较大。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第一排序轴分别解释了林分直径结构变化信息的71.7%、67.1%、60.4%和76.3%,较好的反映了林分直径结构随4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从4种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来看,林分因子中郁闭度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最高(0.2263),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高和林分密度指数与排序轴的相关性达到0.23以上;地形因子中海拔与第一排序轴具有最大相关性(0.4602);土壤因子中土壤pH值、全磷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均超过0.40;气候因子中除最冷月最低温、最湿季均温、最热季均温外,其他8个温度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22以上,除降水最大月降水和最湿季降水外,其他6个降水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24以上,表明林分直径结构与14个气候因子密切相关。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与其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而其他树种与环境因子的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11.
不同混交林青杨天牛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对山西省同朔地区金沙滩林场4种不同林分内青杨天牛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杨天牛种群死亡率的最大变化都发生在一期幼虫期,说明该虫期是关键时期或关键虫期;另外,成虫期的发生数量决定下一代的产卵数量。杨树纯林,杨树—油松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菌寄生;而杨树—油松—沙棘混交林和杨树—油松—沙棘—柠条混交林,影响青杨天牛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是啄木鸟啄食。  相似文献   

12.
以6~14年生杉木短周期小径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直径结构进行统计分布检验,采用Weibull生长方程对林分直径累积分布进行模拟,并通过动态预测分析立地、林分密度、主伐年龄对培育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88.3%的样地其林分直径分布为左偏,林分直径分布峭度为负值的样地占所有样地的81.7%,林分平均直径对应的植株数量累积分布率为55.1%,直径结构为Weibull分布的林分占86.7%;两参数Weibull生长方程对各林分直径分布具有较好的适合度(R2>0.99),参数b、c具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分别与林分平均直径和直径变异系数呈紧密线性关系(R2=0.986 7、0.885 7)。采用回归法建立直径曲线1-1/e和拐点处参数回收方程,关键点处直径与林分平均直径呈紧密幂函数关系(R2≥0.95),由此构建的林分直径预测系统K-S检验通过率为85%。通过建立林分平均直径与年龄、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的多元非线性关系,在对不同关键要素组合模式下林分不同径级立木植株数量动态预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要素对培育目标的影响,提出了杉木短周期小径材培育模式关键技术的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13.
基于GDI~+技术的林分结构可视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林分结构数据,筛选并规范化必要的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内林木将实地坐标转换为屏幕坐标,通过对单株木逐一绘制二维示意图的方式,直观展示林分空间和属性结构。基于GDI+技术,生成空间结构二维示意图反映林分密度、郁闭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生成分布直方图反映林分属性结构分布,实现了湖南攸县黄丰桥林场某林分的结构可视化。结果显示,以可视化手段展示林分结构,比数据表展示更加生动、直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然林自然整枝规律,确定表征自然整枝指标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森林抚育、优化林分结构、促进自然整枝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幼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为对象,利用32块样地共1 279株立木实测数据,以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作为自然整枝指标同林木和林分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结构林分自然整枝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自然整枝的主要因子。【结果】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活枝下高、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平均值分别为4.8 m、46.4%、2.8 m、25.2%、1.4 m。不同密度和聚集系数的林分自然整枝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林木胸径、林木树高、林木冠幅、林木年龄、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密度、聚集系数等因子影响自然整枝。除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以外,其他4个自然整枝指标均受多个因子的影响,但各因子所影响的指标不完全一致。其中,林分密度和聚集系数同死枝下高、死枝下高占树高比例、活枝下高与死枝下高差等3个指标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15.
天然更新是维持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祁连圆柏天然林集中分布于青海三江源地区,了解该林分天然更新状况及影响机制,对于维护三江源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以三江源东部麦秀林场祁连圆柏天然林为对象,采用系统调查、室内分析、相关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天然更新状况及影响林分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林分天然更新不良,平均更新密度为220株·hm-2,林下缺乏幼苗补充,更新幼树种群处于衰退状态;2)林龄、林分密度、平均树高、草本盖度、海拔对更新幼树密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林分密度起正向和负向促进作用;林龄、平均树高、草本盖度起间接阻碍作用;海拔起间接促进作用。3)林龄、林分密度、平均树高、海拔是影响更新幼树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探究人工林内在影响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黄龙山林区野外业调查样地数据,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与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构建了含有环境因子、林分结构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林分生产力因子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林分结构因子有0.338的正向直接影响,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林分稳定性因子之间有正向间接影响,影响系数分别问0.283、0.209。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837,直接影响为0.764,间接影响为0.073。林分结构因子对林分稳定性因子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19。林分稳定性因子对林分生产力因子有着正向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118。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显示结构因子与稳定性因子、生产力因子之间的影响强烈,通过改良结构,调整稳定性与生产力的经营思路可行。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大青山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分类型、立地状况设置53块20 m×30 m的典型样地,调查了其立地和林分特征以及拟木蠹蛾(Arbela spp.)为害状况,揭示了西南桦人工林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影响因子。偏相关分析表明:林分类型(r=-0.361,P=0.008)、林下植被盖度(r=-0.330,P=0.016)和高度(r=-0.471,P=0)以及坡位(r=-0.404,P=0.003)与西南桦林分感虫株率相关显著,是影响西南桦林分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因子。方差分析显示: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拟木蠹蛾为害最为严重,其感虫株率分别为49.35%和43.55%,显著高于西南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7.63%)和西南桦×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混交林(14.04%);林下植被茂盛的林分内拟木蠹蛾为害程度较轻;下坡林分感虫株率高达68%,显著高于上坡和中坡(20%以下),可能与下坡林地更靠近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18.
侧柏人工林林分结构与色彩斑块间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色彩是森林景观中最易影响感官的信息要素,也是衡量景观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旨在通过林分结构与色彩斑块的耦合关系,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林分结构因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程度,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研究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结果(1) 4个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林内空间因子>植被生长因子>林木高度因子>林内竞争因子。(2)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度为0.6,属弱协调程度。其中,相关关系耦合度较大的指标包括:林内空间因子与色彩最大斑块比例(LPI)和斑块色彩多样性(SHDI)、植被生长因子与色彩斑块分离度(SPL)和色彩对比度(CPC)、林木高度因子与SHDI、SPL和CPC、林内竞争因子与色彩斑块亮度(CPB)。(3)植被生长仅在中低水平上对LPI有显著影响;林下相对高度仅在较高水平时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而林内竞争程度在中低水平上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在较高水平上对SPL有显著影响。结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色彩斑块与林分结构属中等关联程度,林分结构因子对色彩斑块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林分结构因子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同一林分结构因子在不同水平上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以及对色彩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两者间存在相对复杂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区域尺度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为预测未来某一时段广东省天然阔叶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提供方法学支持。  方法  基于广东省1997—2017年5期森林清查数据,选择栎类、木荷和其他软阔类等6个阔叶树种为优势树种的203个天然林样地,以参数分级反映立地质量差异,以竞争指数表示密度影响,以分步建模(一元非线性回归法)和联合建模(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区别建模方式,采用理论生长方程构建胸径生长模型估计林龄进而构建多种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以决定系数和平均预估误差等4个指标评价模型拟合优度;对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以2002—2017年4期连清的183块样地为检验样本,用总相对误差来验证其应用效果。  结果  对比模型拟合效果和区域尺度及样地水平上的估计精度,以探究林分密度、不同参数分级、分级方法和建模方法共4项影响因素对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效果,结果表明: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法优于分步建模法;与生长速度有关的参数b分级模型优于与生长潜力有关的参数a分级模型;考虑林木竞争和分级方程中加入竞争指数对优化模型性能影响不大。参数b分级、自变量和分级方程皆不含竞争指数的联合模型(模型10)为最优模型,其生物量生长模型确定系数R2为0.970 1;预测4期生物量时,估计效果较好,后期估计误差明显低于前期,如采用模型10预估栎类2002—2017年区域尺度生物量时,4期的估计误差分别为6.22%、15.27%、4.80%、?1.84%。  结论  以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构建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来估测区域尺度生物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为评估未来某一时段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区域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研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蓄积量综合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分析天山中部天山云杉林的林分因子、立地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定量关系,探求影响林分蓄积量的主导因子和各因子对蓄积量贡献大小的排序,得出林分蓄积量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