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长江流域棉区已基本普及杂交棉,推广品种200个左右,90%以上的品种是采用人工去雄方法生产杂交种,而人工去雄方法是一个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所以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方法是一项直接影响杂交棉制种产量和制种纯度的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杂交棉品种推广利用的难题.为棉花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2.
新型棉花杂交制种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棉制种技术是一大难关。日前,杂交种的生产仍然是以人工制种为主,生产成本很高,成为棉花杂交种大面积利用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尽管在三系配套,指示性状的利用和正反交制种等简化制种程序方面取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新的制种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人工去雄杂交制种在棉花生产上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杂交棉生产的日益扩大.人工杂交制种的规模和难度均在增加,探索高质量、低成本的人工制种技术是杂交棉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几年来在生产基地一线从事棉花制种的经历.摸索出一套提高杂交棉制种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陆海三系杂交制种的特点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棉花三系法制种不仅可简化制种程序,保证杂交棉种的纯度,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制种工效。根据多年对棉花三系法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不懈研究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一套利用三系法进行人工制种技术和管理方法,使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产量都得到显著提高。1三系法生产杂交棉种子的特点利用三系法生产杂交棉种子,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群体,雄性不育系的群体不育株率和单株不育度均在100%,一般陆地棉和海岛棉品种都可作保持系,雄性不育系必须依靠与其相对应的保持系来繁衍后代,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才能生产杂交棉种,因此在扩大不育系…  相似文献   

5.
棉花制种田管理及杂交制种技术曾昭荣,李育强,杨芳奎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常德市415101目前,在棉花“三系”未能配套的情况下,简化人工制种手续,提高制种效率,是杂交棉在生产上推广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人工杂交制种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如工具去雄,花前强制...  相似文献   

6.
利用棉花杂交优势是夺取棉花高产的有效途径。棉花花器大,便于人工去雄授粉;开花时间长达40~50天,便于人工从容制种;棉花人工去雄杂交,不受“三系”组合的限制,杂交后代不会出现不育株,有利于选配优良组合,也为利用杂交二代种子创造了条件。棉花杂交优势利用,我县从1977年开始试验应用,1978年全县示范182亩,制种709亩;1979年杂交棉示范11680亩,制种845亩;1980年杂交棉达到13888亩,占总棉田的5.14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棉花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大面积种植杂交棉的国家之一。杂交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特征特性,一般较常规品种增产15%左右,深受广大棉农的喜爱。杂交棉的制种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人工去雄授粉法、指示性状利用法、化学杀雄法、二系法以及三系法,等等。目前,制种基地广泛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去雄授粉法。  相似文献   

8.
王德华 《中国棉花》2005,32(5):14-15
目前在我国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提高单产发展较快.但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费工、成本高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针对这一向题,作者对发现的光敏核不育棉花进行了一些研究,以求选育出应用棉花"两系"杂交制种的光敏核不育棉花材料,为免去人工去雄制种工序,降低制种成本找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棉区在全国的棉花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 ,常年种植面积 2 5万公顷 ,目前杂交棉 F1代利用种植面积只占整个棉产区的 15 %左右 ,而制约杂交棉迅速推广的限制因素是杂交制种费工、费时、产量低 ,制种成本高。所以 ,江汉平原农业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先后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荆门创世纪公司合作 ,在“中棉所 2 9”、“鄂杂棉 3号”、“KC970 4”等杂交棉组合的制种过程中 ,通过对杂交棉的人工制种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和改进 ,摸索了一套适应江汉平原的杂交棉制种的高产栽培技术。1制种前期准备1.1制种地选择。制种基地首…  相似文献   

10.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改良棉花品质,大幅度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至2005年,生产上种植的杂交种已有53个,种植面积113万公顷,占全国棉田面积的22.3%.目前全国人工杂交棉制种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全国制种面积在0.7万公顷以上,形成了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三大制种集中区.  相似文献   

11.
杂交棉制种有不育系制种法、化学杀雄制种法和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等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 ,今后几年内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仍以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占绝对优势。从 1 998年在河南省大面积制种到现在 ,全省年制种面积已达 2 0 0 0公顷 ,在南阳市和周口市曾创造了每公顷产种子 30 0 0 kg以上的高产记录 (纯度 97%以上 )。由于标杂 A1 和标杂 A2杂交棉 F1 代杂交种有独特的标记性状 ,杂交种纯度易于控制和保证 ,而杂交种没有标记性状的杂交棉大面积制种时容易产生种子质量问题 ,制种效率与杂交种纯度的矛盾尤为突出 ,因此 ,严格落实杂交棉制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核不育系杂交制种的特点与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去雄授粉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杂交棉种子生产方法。但这种方法制种程序复杂 ,劳动强度大 ,费时费工 ,种子生产成本高 ;此外 ,由于棉花开花期长 ,结铃部位广 ,繁殖系数低 ,导致杂交制种效率低 ,制约了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近年来 ,对棉花单、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了一系两用的“二系法”,并已选育出一批强优势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 ,为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 ,较人工去雄授粉制种减少用工 5 0 % ,降低了制种成本 ,提高了制种效率。另外 ,由于不育系一系两用 ,制…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中国杂交棉人工制种基地的发展变迁,并对杂交棉制种基地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制种产业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了在利用中抗A配制抗虫杂交棉时存在不育株分离比例低.制种产量不高及种子纯度差等3个问题,并提出了利用中抗A配制抗虫杂交棉的要点是:选配出强优势组合;选择适宜的制种田;提高种植密度,适当保留一些可育株与父本作人工去雄杂交;适期播种,延长杂交制种时问;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制种产量:采收适时,提高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系”杂交棉制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总结实践了3年来试验、示范、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出“三系”杂交棉制种的操作规程及F1代高产栽培技术.分析利用“三系”杂交制种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出“三系”杂交棉制种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棉花“三系”杂交法生产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棉花品种间杂种优势已经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杂交制种问题一直是杂交棉推广的制约因素。采用器具授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种效率,但授粉器具尚无统一标准和操作规范,制种质量难以控制。利用不育系或雌雄异熟系以及利用标记性状不去雄直接授粉制种法效率高,但应用受到亲本组合的限制。人工徒手去雄授粉法仍是当前生产杂交种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虫杂交棉F1代的日益普及,杂交棉种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但在杂交制种期间,常常会遇到高温干旱、雷阵雨、连续阴雨等异常天气,这给正常的棉花人工去雄、制种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工作受阻,从而直接影响到棉花杂交制种的产量和质量.根据作者近年来的制种实践,浅谈对制种期间出现的异常天气应采取的防御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生产上主要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生产杂交棉种子,这种低效、高成本的制种手段严重地阻碍了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配套系统,通过蜜蜂等媒介传粉进行棉花杂种种子的生产,可省去人工去雄和授粉,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价值。20世纪70年代美国育成具有哈克尼西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DES-HAMS277”,但由于其恢复系“DES-HAF277”的恢复力不够强,故一直未能在生产上应用。因此,扩大寻找恢复源,选育农艺综合性状好、产量水平高的优良恢复系,是加快三系杂交棉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选育了…  相似文献   

19.
1985年以来,我们在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改进,为大力推广棉花杂优利用做出了一定成绩。1、变单株选铃择位杂交为全株杂交。单株选铃择位杂交即在第二果枝以上的第一、二节位上制种,其它节位不制种,形成  相似文献   

20.
进入 90年代后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四川、湖南、安徽、湖北等省的杂交棉种植面积正逐步超过常规棉。由于杂交棉目前普遍采用人工制种及生产上只利用 F1和 F2代等特殊性 ,传统的良种繁育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杂交棉的良种生产需要了。只有根据杂交棉的特性 ,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条件的良种繁育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杂交棉的杂种优势 ,防止杂种优势退化 ,节约杂交棉良种生产的成本。本文根据杂交棉皖棉 1 3号在安徽省的推广实践 ,探寻适合杂交棉的良种生产方法。皖棉 1 3号是安徽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强优势杂交棉新组合。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