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室分析,小区试验及生产试验、考察了复方制剂防微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及其病原微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00倍防微灵体外处理,使微孢子发芽100%受抑;用药物处理后不能发芽的微孢子接种蚁蚕不能引起蚕儿发病;接种病蚕和带毒蚕饲喂药叶,发病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山西晋中地区植物病原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采自山西晋中地区57种不同罹病植物上的镰刀菌进行分离筛选,采用保湿分离和单孢子分离共得到46株镰刀菌菌株,其中34株有大小型分生孢子,12株只有小型分生孢子。运用传统镰刀菌分类鉴定方法对这34株有大小型生孢子的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12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8株尖孢镰刀菌、5株茄病镰刀菌、4株半裸镰刀菌、3株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3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2株锐顶镰刀菌、1株禾谷镰刀菌、1株接骨木镰刀菌、1株镰状镰刀菌、1株束梗镰刀菌、1株黄色镰刀菌、1株木贼镰刀菌和1株砖红镰刀菌。  相似文献   

3.
采用北虫草菌种接种家蚕幼虫进行蚕虫草的人工栽培试验,调查菌种、家蚕品系、孢子数量对家蚕幼虫接种后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家蚕幼虫接种北虫草菌种之后,随着感染率的增加体重逐日下降,大批感染的时间一般都集中在第3~7天;菌种是决定人工栽培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蚕品种的影响不大,日系原蚕对北虫草菌种的感染率略高于杂交蚕;采用孢子数量多的孢子液接种,家蚕的感染速度快且感染率高,孢子液的孢子数量以106/mL范围以上较好。  相似文献   

4.
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美宁  朱方容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131-1133
为探讨广西森林防虫使用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的致病性,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及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对家蚕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以南宁市林用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时,家蚕白僵菌病发病率随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白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为3.00×108个孢子/mL时,发病率达100.00%,其LC50为6.00×106个孢子/mL;以2.40×107个孢子/mL的环江爱山林场试验站生产的白僵菌农药感染二龄起家蚕,发病率亦高达100.00%;而在五龄第5 d蚕体表撒白僵菌农药,家蚕虽能正常摄食、熟蚕、上蔟结茧,但上蔟7 d后全部僵死在茧中,未能化蛹。可见,广西林用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为研究对象,探索了Hoechst 33342及PI荧光染剂对病菌不同活性孢子的色泽差异,明确了病原菌经Hoechst 33342染色后的活孢子发蓝色荧光,最佳染色浓度和时间为1μg/mL、20 min;碘化丙啶(PI)染色后的死孢子发红色荧光,最佳染色浓度和时间为3μg/mL、10 min。并由此建立了Hoechst 33342-PI荧光双染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快速、清晰地甄别出不同浓度氰氨化钙对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氨化钙对茄病镰刀菌的灭杀效果随着浓度增高而增强,且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2 000 mg/L氰氨化钙处理3 h,孢子致死率高达83.97%;500~1 000 mg/L处理3 h,孢子致死率为7.15%~26.80%,孢子萌发率为2.40%~3.59%,处理48 h时,孢子致死率达92.07%~100%。250 mg/L氰氨化钙对茄病镰刀菌的致死效果微弱或没有影响。本研究通过菌丝速率法和生物量法进一步验证了应用Hoechst 33342-PI荧光双染法评价氰氨化钙对茄病镰刀菌孢子活力的影响是可行的。这为...  相似文献   

6.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zysporum Schlf.sp.vanillae Grdon]是香荚兰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本实验从温度、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找出孢子致死温度,及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5~37℃间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温度范围5~36℃,最适温度为2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min),菌丝生长最适pH为6.5,孢子萌发最适pH为4;该实验还表明全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的作用,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家蚕病毒病的分布、危害状况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病毒病是由各种家蚕病毒侵染引起的蚕业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广泛发生于全国各蚕区。近几年来,我省蚕桑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人们防病意识的淡化,家蚕病毒病的危害在各蚕区日趋严重,防治病毒性蚕病已成为提高我省蚕……  相似文献   

8.
玉米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与玉米对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抗病玉米品种陕单931和感病玉米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接种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和绿原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原生木质素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无关,仅诱导产生的木质素在玉米的抗病性中起作用。并证实玉米植株受到镰刀菌侵染后可产生对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家蚕血细胞对病原白僵菌的防御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家蚕血细胞对病原白僵菌的防御反应。结果表明,家蚕血细胞对病原白僵菌有明显的防御反应,白僵发生孢子引起的蚕血细胞总数变化与非致病因素的生理盐水引起的蚕血细胞总数变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血细胞能吞噬囊包白僵菌分生孢子并后黑化成囊包块,但不能完全阻止其分子孢子的萌发,只起暂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FDA-PI双荧光复染法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孢子活性的检测是病害有效防控的基础。传统的孢子萌发法操作复杂,耗时费力,需要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孢子活性检测方法。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荧光素二乙酸酯(fluorescein diacetate,FDA)-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荧光复染法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技术。【方法】通过测定FDA和PI的最佳染色时间和最佳工作浓度,建立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的FDA-PI复染法。为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一方面用FDA-PI法检测已知死孢子比例(0、25%、50%、75%、100%)的茄病镰刀菌样品,分析实测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经物理、化学和杀菌剂处理后,比较FDA-PI复染法和孢子萌发法的检测结果。【结果】确定了FDA和PI的最佳染色参数,其中PI的最佳工作浓度为3 µg·mL-1,最佳染色时间为4℃处理10 min;FDA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00 µg·mL-1,最佳染色时间为25℃处理20 min。用该技术检测已知死孢子比例样品,各样品实测孢子死亡率和理论死亡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9,P<0.05)。经物理和化学处理后,FDA-PI复染法测得的孢子死亡率与孢子萌发法测得的孢子萌发率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R2=0.99,P<0.05)。经杀菌剂处理后,随着药剂浓度增高,对茄病镰刀菌杀灭效果增强。其中,氰胺化钙处理后,FDA-PI复染法和孢子萌发法检测孢子死亡率结果一致;而咯菌腈和多菌灵处理后,FDA-PI复染法检测孢子死亡率略低于孢子萌发法检测结果。【结论】建立了基于FDA-PI复染法和流式细胞术的茄病镰刀菌孢子活性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孢子萌发方法,大幅度缩减病原菌活性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对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检测平台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其应用于杀菌剂的筛选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含氯制剂和甲醛制剂对蚕粪以及地表土中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杀灭效果和温度对杀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尔马林液对蚕粪和地表层土中微孢子虫孢子的杀灭效果明显优于漂白粉液,其杀来效果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细辛提取物对镰刀菌抑菌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辛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对镰刀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电导法研究了细辛对镰刀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结果表明:细辛对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菌丝比孢子对细辛提取物的敏感性更强。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细辛提取物处理的镰刀菌的电导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了细辛提取物可以破坏镰刀菌的细胞膜选择通透性,导致内容物外渗,细胞膜是细辛提取物的作用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新型农用杀菌剂的活性物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镰刀菌酸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稻曲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326.36、8.27mg·L~(-1),对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40.17、222.93 mg·L~(-1)。此外,盆栽试验发现,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喷施400mg·L~(-1)镰刀菌酸,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66.72%;而在水稻破口前7d喷施400mg·L~(-1)镰刀菌酸,其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3.08%。  相似文献   

14.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MI和PaBM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MI和SlM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M和PaBM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MII、SlMI和SlM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M和PaBM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从海宁蚕区的桑尺蠖体中分离到Thelohania类微孢子虫,其孢子形态大小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相似.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孢子形成数为8个.感染寄生于蚕肌肉、气管、生殖腺、脂肪、马氏管等组织细胞,对蚕幼虫的致病性较弱,胚种传染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香荚兰根腐病原茄类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香荚兰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对该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提供试验数据,主要从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对其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茄类镰刀菌在8—36℃内菌丝能生长,分生孢子能萌发,且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菌落直径达7.39cm.孢子萌发率为5.51%;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 10min;该菌可生长在pH值为2—12的酸碱范围内,菌落生长最适pH值为6.5,菌落直径可迭6.92cm,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4,萌发率为2.98%;全光照对菌落生长有抑制作用,光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了茶多酚处理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硫色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处理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影响不大;0.1%茶多酚处理对硫色镰刀菌的菌落直径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5%、1.0%茶多酚处理硫色镰刀菌菌落直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32.8%和51.4%;0.5%、1.0%茶多酚处理可完全抑制马铃薯接种硫色镰刀菌病斑直径的扩展;0.5%茶多酚处理对抑制硫色镰刀菌产毒能力最好。由此表明,茶多酚可通过直接抑菌抑制马铃薯的干腐病。  相似文献   

18.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北京市昌平区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研究了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当地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在分离数量上占优势,腐皮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尖孢镰刀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产孢的最适pH值为7。12∶12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硝酸钠,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甘氨酸。  相似文献   

19.
家蚕血液型脓病又称细胞核型多角体病、体腔型脓病,是一种病毒性蚕病。近年来施甸县家蚕血液型脓病逐年增多,已成为该县家蚕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在各个蚕期均有发生,随着养蚕批次的增加发生  相似文献   

20.
桑尺蠖Thelohania类微孢子虫及其对家蚕的传染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宁蚕区的桑尺蠖体中分离到Thelohania类孢子虫,其孢子形态大小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相似。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也子芽膜,孢子形成数为8个。感染寄生于蚕肌肉,气管,生殖腺,脂肪,马氏管等组织细胞,对蚕幼虫的致病性较弱,胚种传染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