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西北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对水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无疑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了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特点、对于自然资源管理的意义,以及影响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性的生态学原因之后,提出了西北地区确保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包括: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为基础,进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管理,避免因水污染造成更加严重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水资源管理模式对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经过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资源化管理与资产化管理、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集成化管理等几个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分析比较这些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优缺点的基础上,认为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缘自于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实践,即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变迁是一个随经济发展变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3.
水力资源属于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和防治水资源,保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主要问题。此次研究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客观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把广东省21个行政市及佛山市顺德区水资源列为实证对象,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力因素3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计算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总体呈现较脆弱,深圳市水资源脆弱性呈现不脆弱,在22个研究对象中水资源脆弱性表现最稳定。[结论]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智慧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知,由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建设智慧水务和利用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法来降低水资源脆弱性。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分析了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从传统的水资源理论、社会经济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分析,从生态属性、社会经济属性、时空属性、可持续属性、技术属性5个方面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同时,从水文循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烟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烟台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判断。(1)总体来说,烟台市的水资源和人口、经济、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协调,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2)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长岛县6个区县的水资源和区域发展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烟台市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兴利、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首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土流失易造成干旱和水荒,加剧洪水泛滥,河库淤塞,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水体污染与水质下降,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优选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且末绿洲实地考察、历年统计资料及绿洲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描述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且末绿洲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且末Ⅸ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综合对且末绿洲2003-2007年的水资源系统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且末绿洲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有上升的趋势,2007年且末绿洲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0.239 5为5 a最高,但整体水资源可持续度还比较低,且水资源丰富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研究成果可为且末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水土流失区为改善生存条件优先使用水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河流泥沙、调节径流、改善水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河川径流的影响,肯定了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正面效应,指出了生态用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天水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结合天水市工农业发展需求,分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存在的主要原因和问题,提出了保障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基础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基于此,对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甘谷县水资源的特点及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供水保障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龙岗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从龙岗区的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出发,按照国家级生态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预测了未来龙岗区水资源需求,分析了龙岗水资源开发利用当前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产业调整、水源配置、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龙岗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型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战为指导思想,在深入剖析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危机日渐突出,实施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势在必行,并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型--水资源财富代际转移模型,最后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研究和探讨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促进城市用水协调发展、城市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借鉴食物安全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水资源利用现状、种植业结构的布局、饲料用粮的压力、从业劳动者的素质、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影响黑龙港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构建以食物安全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节水农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港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陕北能源基地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进行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包括水资源总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等),然后根据陕北能源基地水资源系统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用一个总的协调器将水资源永续利用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机地协调,构成一个三级递阶协调决策模型系统,按此模型进行优化,便可获得不同的规划年的优化协调决策,从而使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永续支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研究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而制定有效的水资源调控规划和保护措施,以可持续的水资源推进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合分析研究全省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水资源承载力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源节流,防治结合,注重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问题日趋严峻,审视和反省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中的行为,认为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从自身行为及经济、社会与水的辩证关系上,为自然立法,走自然与人类的谐之路,构建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指导思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是我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针对其水资源总量较少、分布不均和流失严重的总体特点,结合其水利建设现状,系统分析了水资源污染、浪费、超采等问题,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管制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满足生态基流量需求,保证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所依赖的水资源水量和水质服务的持续性。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通过博弈特征的分析,以及静态和演化博弈说明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进一步阐明政府管制的具体作用: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流量、分配初始水权、集中配置和公平的作用等等。最后指出了政府管制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