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月历(1—2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跃  王红娟 《南方农业》2009,3(6):47-47
气候特点 气温寒冷,常以1月作为冬季气温的代表,1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5.0~8.0℃,2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8.0~9.5℃,极端最低气温常出现在1月,大部分地区极端最低气温都在-4.0℃以上;降水为全年最少,月雨量为20-40mm,阴雨重,连阴雨特征突出;光照少,1月日照最少,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都只有30~50小时;相对湿度大,常达90%以上;寒潮出现次数较少,常出现2~3次。  相似文献   

2.
辐照抑制冷藏大蒜发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璇  何建中  李瑞军 《核农学报》2005,19(2):102-104
研究了大蒜经冷库贮藏后的辐照抑芽效果。结果表明 ,中牟大蒜冷藏 ( - 2℃~ 0℃ )贮存至翌年 2月中旬 ,出库后在室温 ( 1 0℃~ 1 5℃ )下放置 1~ 7d ,用60 Coγ射线辐照到吸收剂量为 40~ 90Gy ,即可起到抑制发芽的作用。辐照剂量同收获后大蒜辐照处理的剂量 40~ 90Gy。大蒜出冷库后的搁置时间是决定冷藏大蒜辐照抑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跃  冯义龙 《南方农业》2009,3(5):54-54
气候逐渐转凉,自11月22日小雪始,本地开始进入冬季,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8.0~14.0℃;降水明显减少,月降雨量降至40~60mm;阴雨重,光照少,连阴雨特征日显突出,但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常有一段多晴天的时段,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俗称“小阳春”;相对湿度大,常达78%以上;寒潮出现次数较少,常出现3~5次。  相似文献   

4.
利用黑塑膜覆盖进行太阳能消毒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无覆盖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夏季平铺黑塑膜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显示,黑膜覆盖可使5cm、10cm、15cm、20cm、30cm、40cm的土壤温度达到30.4~48.6℃、29.9~43.4℃、30.2~39.3℃、31.3~36.6℃、29.8~33.4℃、29.0~31.9℃,比对照分别提高4.8~13.0℃、4.1~10.1℃、4.4~9.0℃、3.5~6.4℃、2.7~5.1℃、1.7~4.2℃,平均提高9.8℃、8.0℃、6.6℃、5.0℃、4.1℃、3.3℃。随土壤深度增加,覆盖的增温效果下降。就温度持续时间而言,40d覆盖使5cm超过40℃~48℃的累积时间分别达到173.2h、133.0h、98.3h、57.3h、29.5h、12.3h、7.5h、5.0h、2.0h;10cm超过40℃~43℃的累积时间依次为32.7h、11.5h、6.8h和3.0h;15cm超过34℃~39℃的累积时间依次为289.8h、198.5h、106.7h、39.7h、10.3h和3.8h;20cm超过34℃~36℃的累积时间依次为142.8h、43.3h和3.7h;20cm以下的土层,土壤温度不能达到34℃。在5cm、10cm、15cm、20cm、30cm、40cm土层,晴好天气土壤温度为阴天土壤温度的1.6倍、1.45倍、1.3倍、1.15倍、1.03倍和0.96倍。覆盖使土壤日温差加大,并随深度增加而递减。5cm、10am、15cm、20cm、30cm、40cm土层的日温差为5.1~20.6℃、3.2~14.2℃、2.8~11.3℃、2.5~6.2℃、1.7~3.6℃、0.9~2.3℃,其中5cm和10cm分别有85%和82.5%的覆盖时间日温差在15.0~20.6℃和10.0~14.2℃之间。根据以往研究初步推断,太阳能消毒在0~20cm土层将  相似文献   

5.
《南方农业》2010,(6):76-76
<正>气候特点气候逐渐转凉,自11月22日"小雪"始,本地开始进入冬季,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8.0~14.0℃;降水明显减少,月雨量已减少到40~60mm;阴雨重,光照少,连阴雨特征日显突出,但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常有一段多晴天的时段  相似文献   

6.
气候因子对青稞千粒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统计学原理与计算方法,在系统分析研究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多年气候因子对青稞主要发育期千粒重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千粒重-气候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开花~乳熟期平均气温约18.2℃ 、平均日照时数长是增加千粒重的有利条件;乳熟~成熟期高温少雨或低温阴雨天气均降低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对低温淀粉酶资源的开发是功能酶研究的新热点,本研究从东帕米尔高原江布拉克冰川冻土中分离获得多株高产低温淀粉酶菌株,最高产酶菌株D5-2经16S rDNA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细菌.对D5-2所产淀粉酶性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值分别为25 ℃和6.5,酶的热稳定性较差,40 ℃处理1h后酶活急剧下降,至70℃酶活力仅存23%;在pH 5.5~8.0条件下,酶活力相对稳定;Mn2+和Mg2+对淀粉酶有激活作用,而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Fe2+和Na+则抑制酶活.结果提示,菌株D5-2分泌的淀粉酶符合低温酶特性,应用空间较大,值得深入探究开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的土壤表面始冻期和解冻期连续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各地土壤表面始冻期和解冻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多数站点的封冻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互助、德令哈略有延长.始冻期变化受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当3-9月平均气温升高1℃,除贵德、诺木洪、互助站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站点的始冻期推迟1.5~7.5d,平均推迟2.3d;当3-9月日照时数增多10h,诺木洪地区始冻期提早0.5d,其余站点的响应不明显;当上年10月至当年2月平均气温升高1℃,除门源、德令哈站的解冻期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站点提前2~13d,平均提早2.5d;降水量增多10mm,除诺木洪推迟12d,其余站点推迟2~6d,平均推迟2.3d;当上年10月至当年2月平均气温升高1℃,封冻期日数除河南、门源、贵德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缩短2.4~23.1d,平均缩短1.8d.  相似文献   

9.
<正>靖边油、气田的开发,对陕北和陕西省经济起飞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油、气田开发和伴随而来的大规模修路、建设化工厂以及其他基本建设,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势必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其危害后果是极为严重的.1 油、气田开发区水土流失慨况靖边县油、气田地处黄河中游,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8~9℃,最高37.9℃,最低-26.9℃;冬春多风沙,平均风速2~3m/s;夏秋多雨,年均降水量440~450mm,其中67%~68%集中在7~9月,且多暴雨.本区西北部属流沙草滩区,东南部属黄土丘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CdTe量子点在冷链储运过程中的荧光淬灭性能,分别研究了贮藏温度(25、4、-5和-20℃)、温度波动幅度(4℃波动至25℃和40℃)以及波动频率(每30min和60min波动)等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及时间对量子点荧光淬灭有显著影响(P<0.05),贮藏温度越高,量子点荧光淬灭速度越快;冷链环境模拟试验发现冷链温度波动幅度越大、波动频率越高,量子点荧光淬灭速度越快,这与食品品质变化特点极其相似;且贮藏温度、温度波动幅度和频率对量子点HSV值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表明,CdTe量子点在食品冷链储运监控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阿维菌素预处理与短期高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试虫死亡率、化蛹时间、化蛹率、羽化率等的变化为依据研究了阿维菌素预处理与短期高温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35 ℃、40℃高温持续4h及其以上时,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显著不利影响,表现在试虫死亡率显著提高,化蛹率、羽化率显著降低;与35℃相比,40 ℃二处理后试虫不利作用出现时间提前,化蛹时间显著推迟;0.56 mg·L-1阿维菌素处理后,35℃持续12 h能够显著提高阿维菌素的毒力;0.14 mg·L-1、0.56 mg·L-1阿维菌素均能显著提高试虫耐35℃持续4 h、8 h的能力.40℃持续2 h以上都能显著提高0.14 mg·L-1、0.56 mg·L-1阿维菌素的毒力.0.14 mg·L-1阿维菌素能够显著降低试虫耐40℃持续8 h的能力,而0.56 mg·L-1阿维菌素能够显著削弱试虫耐40℃持续2 h、4 h、8 h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土塬区坡面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将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可能影响可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基于全球环流模式HadCM3,建立黄土塬区长武县2010-2039年A2a,B2a和GGal共3种气候情景;进而使用土壤侵蚀预报模型WEPP模拟该区农田(5°和10°坡地)的土壤侵蚀变化.结果表明,2010-2039年长武县年均降水量可能增长1.8%~17.5%,年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0.5℃~0.9℃和2.0℃~2.3℃.相对于目前气候下的耕作条件,2010-2039年5月和8-10月的径流量和侵蚀量显著增大;年均径流量可增长52%~119%,年均土壤侵蚀量可能增长37%~170%.气候变化将加剧黄土高原农田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及β-环糊精添加量对豆乳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风味是评价豆乳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而在豆乳生产中,热处理及 β-环糊精的添加对豆乳风味品质的影响则未可知.因此,该研究首先分析了豆乳加热过程中(30-90℃范围内)关键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变化,并比较了在不同加热阶段(加热前、加热至40℃时、加热至60℃时、加热后)添加不同质量分数β-环糊精(0.25%、0.50%、0.75%、1.00%)所获得的豆乳的风味品质.研究结果显示,豆乳中的关键性风味物质对温度的敏感度因风味物质的种类不同而异,随着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升高,豆腥味的强度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而非豆腥味的强度则相对增强.添加 β-环糊精能够显著降低关键性风味物质在豆乳体系中的浓度,当添加量为≥0.50%的β-环糊精在豆乳加热至60℃阶段添加时,所得豆乳中己醛、己醇、1-辛烯-3-醇等关键性豆腥味成分含量的降低幅度最为显著(P<0.05),但同时反-2-辛烯醛这种非豆腥味成分的含量也有所损失.豆乳豆腥味、蘑菇味和甜香味的感官评价结果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另外,根据感官评价的综合得分,当添加量为0.75%β-环糊精在豆乳加热至60℃时添加时,所得豆乳的整体风味品质最佳.由于β-环糊精价格低廉、且安全性高,其在豆乳加工过程中的添加又较易实现,因而在豆乳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取样,研究分析河北省安国市耕地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累积特征,以了解当前耕作条件下药材田与粮作田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现状,为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经分析测定,在所选药材田中0-20、20-40和40-60cm土层中硝酸盐含量分别为37.96 ~436.86、26.27~435.64和12.91~383.23mg·kg-1,粮作田相应土层中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3.71 ~184.65、8.14~198.11和6.04 ~145.81mg· kg-1.结果表明,(1)药材田0-20cm土层中硝酸盐含量极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l),也显著高于40-60cm土层(P<0.05),但20-40和40-60cm两个土层间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差异.(2)粮作田20-40cm土层中硝酸盐含量稍高于0-20和40-60cm,但3个土层间硝酸盐含量差异不显著.(3)药材田3个土层中硝酸盐含量均高于粮作田,其差异极显著(P<0.01),且土壤中硝酸盐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5%的药材田表层土壤样品中硝酸盐含量超过临界水平,10%已严重污染,而粮作田土壤样品中硝酸盐含量基本处于安全范围内.可见,安国市药材田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水平已超过粮作田,硝酸盐累积状况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东北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主要特性的早期影响,在2016-2017年设免耕(No tillage(NT))、浅翻(Shallow tillage (ST))、深翻(Deep tillage (DT)) 3种耕作措施,分别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单施化肥处理(CK)、施用有机肥(Manure (M))和秸秆还田(Straw (S)),调查玉米出苗率、土壤温度,分析了玉米拔节期土壤有关特性。结果显示:从3种耕作措施来看,玉米苗期土壤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显著提高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而DT将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提高了16%,在25 cm层次无明显差异。NT处理的出苗率仅为40%,ST和DT达到了70%左右。玉米拔节期,无论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均能明显提高DT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DTM和DTS分别提高了30. 3%~40. 9%,58. 9%~86. 1%,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措施对于短期内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果不明显,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0~20 cm、20~40 cm土层游离态轻组有机碳的含量。3种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但是施入秸秆和有机肥影响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介于-3. 9%~288. 6%和-30. 3%~124. 4%,其中20~40 cm土层提升效果优于0~20cm土层。不同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和游离体态轻组的含量,同时秸秆还田对于提升土壤游离态轻组、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效果显著,这些敏感指标受到有机物料与耕作方式的交互作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小麦粉为材料制作面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DMTA)研究面片从20℃至-80℃和从-80℃至20℃的降温和升温过程中动态热机械性能,目的是探求冷冻面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冷冻面制品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面片之间、同一小麦品种不同制粉细度面片之间、同一小麦粉不同加水量面片之间的降温和升温过程中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均有差异,特别是玻璃化温度Tg′峰差异较大;在降温过程中,粗粉和细粉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分别为-33.23和-39.90℃;高水分样品有两个连续的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41.42和-42.97℃,低水分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为-33.23℃;在升温过程中,细粉样品普冰143的玻璃化温度Tg′为2.40℃,细粉样品郑农973出现3个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7.97、-6.41和10.31℃;粗粉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为3.62℃,细粉样品有3个玻璃化温度Tg′峰,分别为-7.97、-6.41和10.31℃;高水分和低水分样品的玻璃化温度Tg′分别为-10.14和3.62℃.小麦粉冷冻面制品的冷冻加工温度应为其玻璃化温度,以保证冷冻面制品的质量,而不是现在普遍采用的-18℃.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影响新疆核桃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最低气温≤-25℃日数、最高气温≥40℃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10℃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有“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特点,夏季最高气温≥40℃日数为“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的格局。在上述气候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作用下,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平原;次适宜区在塔里木盆地大部和吐哈盆地南部;北疆大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以及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为核桃不适宜种植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5a新疆≥10℃积温、最高气温≥40℃日数和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分别以64.7℃·d·10a-1、0.48d·10a-1、0.120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增多趋势,冬季日最低气温≤-25℃日数以-0.980d·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减少趋势。上述各要素分别于1986年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受其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明显扩大,而不适宜区明显减小,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3.6℃,比常年同期偏高0.9℃;内蒙古中西部、华北中南部等地降水偏少30%以上,全国农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日照充足.3月上旬-4月中旬东北地区遭遇罕见低温多雨雪天气,低温和春涝叠加使东北农区春耕和春播延迟.南方地区暴雨频发,多省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农田渍涝灾害严重,对农业影响重于去年同期.西北地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2 ~4℃,春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北方冬麦区大部光热充足,区域性强降水显著改善土壤墒情,部分地区旱情解除,利于小麦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生长发育.西南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0% ~ 50%,大部地区墒情得到改善,对春播作物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发酵原料产气量与pH值、挥发性脂肪酸之间的关系,确定最佳原料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是关键。通过试验在恒温条件下以不同配比的鸡粪、麦秆混合物为原料,在25~40℃范围内进行厌氧发酵,研究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对沼气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约50d的发酵过程中,以40℃、鸡粪和麦秸3∶1处理的(简称鸡麦3∶1)累积产气量最高,达11492mL,25℃、鸡麦3∶1处理的累积产气量最低,为6227mL。在25、30℃发酵条件下,随着麦秆比例的增加,产气量逐渐增加;在35、40℃发酵条件下,随着麦秆比例的减少,产气量逐渐增加。pH值与日产气量成正比,而挥发性脂肪酸与日产气量成反比。  相似文献   

20.
农田黑土氮素转化特征对冻融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非生长季农田黑土氮素转化过程,采用室内冻融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冻融因子[冻融温度(冻结温度:-3、-6、-9、-12、-15℃;融化温度:2、5℃)、冻融循环次数(1、3、6、10、15;其中在-3℃冻结6 d、2℃融化1 d为1个冻融循环次数)、水分含量(10%、20%、30%)]对农田黑土无机氮组分含量及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冻融温差(-15℃/2~5℃)、适宜的冻融循环次数(1~3)和水分含量(20%~30%)是影响农田黑土氮素转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随着冻结温度降低显著增加,均随着融化温度升高无显著性变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冻融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这与硝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净氮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均无显著性变化。可见,冻融作用显著促进非生长季农田黑土氮素转化,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