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武陵椪柑农业气候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武陵椪柑3年的系统观测、考察和资料分析,摸清了武陵椪柑的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立地条件与其发育期、品质、产量的相互关系,找出了适宜武陵椪柑生长发育、果径增长、品质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指标,以及导致落花落果和影响椪柑产量、品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确定了适宜柑生长的有关气候生态指标,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徽成盆地银杏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银杏主要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指标和气候条件,并进行了气候分区,评价了银杏在徽成盆地栽培的气候适宜程度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2433个气象台站2023年实时和历史同期(1991-2020年)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综合评估2023年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南方高温热害、寒露风等灾害影响偏轻,总体上利于秋收作物产量形成。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发生较重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夏季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地区春季阶段性低温,湖北湖南部分晚稻遭受寒露风灾害,西南地区南部春旱持续时间长,北方部分农区夏季阶段性干旱,部分农作物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仲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其皮、叶、材和种子皆有经济价值。本文从地质史和生态气候学的观点,论证了武陵山区是杜仲的原产地。研究了在不同地形、不同海拔气象因子与杜仲生长的关系。根据数年的试验和20多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杜仲生态气候特征。并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的分析方法,根据武陵山区10个试验地点的6个气象要素,计算了综合相似程度,划分了适宜种植区和较适宜种植区两类栽培地段,得出了武陵山区杜仲林的发展区划和适宜气候条件,为该地区脱贫致富,开发杜仲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国2467个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数评估方法等,综合评估2022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大部农区光热条件好,水分条件制约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产量提高;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关键生育期内低温、阴雨寡照、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偏轻;长江流域夏季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一季稻等作物遭受严重高温热害,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遭受严重夏秋连旱;吉林、辽宁和山东等地夏季出现叠加性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渍涝灾害较重。  相似文献   

6.
油菜适应性强、分布广,几乎全疆各地凡有农业的地区均可栽培。本文分析了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在两者定量关系的基础上,以综合隶属度为主要指标,结合气候生产潜力,衡量各地气候的适宜程度,进行农业气候区划,提出新疆油菜栽培的合理布局方案,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业气候资源配置对天水山旱地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1985-2004年山旱地玉米产量与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统计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出了影响山旱地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按照光温、温水、光水、光温水要素进行积商组合,同气候产量要素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不同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组合配置的适宜范围,研究结果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两种方法建立辽宁大豆产量丰歉预报模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省56个气象站1992?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5个代表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计算不同生育期关键气象因子和气候适宜度指数,分别建立基于关键气象因子和气候适宜度的辽宁省大豆逐候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在6月16日、7月21日、7月26日、8月1日、8月26日和9月16日可以进行产量预报(P<0.05),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在8月16日-10月1日每候可进行1次产量预报(P<0.05);两种预报模型的平均回代检验准确率均高于83.0%;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和预报检验准确率的变幅较小,稳定性更高;应用两种预报模型,辽宁省大豆产量趋势预报业务得分>0的年份约占60%。说明利用两种模型对辽宁省大豆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均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进行趋势预报时,可以优先考虑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而在未出现重大气象灾害的正常年份,可以赋予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更多权重,以减少预报时次。  相似文献   

9.
基于WOFOST的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东北地区1981-2007年16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玉米产量资料和3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生育期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适宜程度诊断模型,计算玉米主要发育阶段(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开花、开花-乳熟、乳熟-成熟)的综合气象适宜度指数.应用WOFOST模型模拟玉米生物量,采用优化方法确定了基于模拟生物量(地上总干物重、穗重)的东北地区玉米不同发育阶段气象适宜程度诊断指标,动态、定量评价了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适宜程度,并以2006年玉米全生育期气象适宜程度评价结果为例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利用综合气象适宜度指数得到的评价结果相比,等级完全相同和相差一个等级的占85%~90%,与研究区农业气象部门的监测公报也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可为玉米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可在农业气象业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要农区2346个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数据、1920个土壤自动监测站土壤墒情观测数据,利用气候适宜度模型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等方法,分析了2020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秋收作物生长季内,产区大部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0%~80%,农业用水充足,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影响轻;产区大部≥10℃积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100~300℃·d,热量较为充足,且高温对玉米、一季稻等作物不利影响偏轻;主要农区日照时数偏多,单日日照时数≤3h的寡照日数少于常年和2019年同期,总体上光温水匹配良好,干旱、高温、阴雨寡照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偏轻,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长江流域汛期暴雨洪涝、东北地区西南部夏伏旱和夏末秋初台风、江南中南部和华南夏季持续高温、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秋季连阴雨、江南中西部和华南西北部寒露风天气对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棉花生长气候条件分析及产量预报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省棉花产量逐年低而不稳,产量波动相当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种植制度、栽培条件等人为因素不同外,还与气候差异密切相关。从农业气象角度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并建立该省棉花产量的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85—2004年实测气象和粮食产量资料的分析,得出:影响天水市玉米、冬小麦两大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别是春旱、初夏旱、伏期连阴雨和上年秋旱、当年春旱及倒春寒天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的天水市玉米、冬小麦的气候产量数学模型,可为气象灾情评估和定量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优势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勇  段长春 《中国农业气象》1999,20(2):21-24,34
通过和全国不同气候区域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利弊,确定了有关的农业气象指标,完成了云南省杂交水稻种植的气候区划及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省1981-2011年历年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1992-2011年冬小麦生长季逐旬20cm土壤墒情资料,分别构建考虑和不考虑土壤墒情的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指数计算模型,通过与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两种气候适宜度指数的3-5月逐旬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历史回代检验和动态外推预报。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墒情的气候适宜度指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山东省冬小麦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对其产量形成的影响,构建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相关性高于不考虑土壤墒情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1992-2009年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准确率均在95.0%以上,标准化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对2010-2011年外推预报准确率最高达99.4%,最低为95.4%,说明预报准确率较高,建立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给东北地区农业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延长、适种区域扩大,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以及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由于光照及水资源的限制以及CO2浓度的增加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盐碱化速度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使东北地区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脆弱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利用山东省1981-2011年历年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资料、1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1992-2011年冬小麦生长季逐旬20cm土壤墒情资料,分别构建考虑和不考虑土壤墒情的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指数计算模型,通过与气象产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两种气候适宜度指数的3-5月逐旬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历史回代检验和动态外推预报。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墒情的气候适宜度指数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山东省冬小麦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对其产量形成的影响,构建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相关性高于不考虑土壤墒情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1992-2009年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准确率均在95.0%以上,标准化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对2010-2011年外推预报准确率最高达99.4%,最低为95.4%,说明预报准确率较高,建立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基本模型的研究,综合考虑农业技术进步、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形成的直接效应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形成的间接效应,提出了一个包括农业技术趋势、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气候相互作用三项的作物产量农业气象统计预报模型,并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单季晚稻预报实例对模式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品质形成气象条件与评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葡萄酒品质,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正常管理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衡量葡萄生长气象条件是否适宜品质形成的方法称为酿酒葡萄品质气象评价技术。研究酿酒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评级技术和气象指标,可为葡萄酒商业评级、年份酒鉴定和窖藏提供气候参考依据。利用贺兰山东麓2003—2011年多点采样化验的101份‘赤霞珠’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资料,选取其中的51份进行相关普查,确定了有生物学意义的显著气象因子,以各因子的决定系数分别建立了5项品质指标的权重模型,通过单项品质指标对综合品质的贡献构建了综合品质气象评价模型。参照前人对葡萄酒品质、酿酒葡萄品质的研究和葡萄酒和葡萄品质标准,根据酿造葡萄酒所需的总糖、总酸、糖酸比、pH和单宁,确定‘赤霞珠’各项品质指标的阈值,利用模型反推出与葡萄酒品质相对应的气象因子阈值和‘赤霞珠’品质气象分类标准。回代检验显示5项品质指标均通过了0.001的R检验和F检验,与实测值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总糖、总酸、糖酸比和单宁的模拟效果较好,R≥0.59且RMSE较小,但pH误差相对较大。用50份未参与建模的样本估算了‘赤霞珠’品质等级。总糖、总酸与实测接近;个别样本的糖酸比、单宁误差相对较大,但变化趋势与实测一致;样本pH均在适宜范围内且较稳定。从综合评分和等级来看,28个样本与实况等级相同,18个样本误差在1级内,仅4个样本相差2级,准确反映出原料的质量。‘赤霞珠’品质气象评价指标和模型为评价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品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中棉花产量波动的某些特征及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多项式、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关中棉区22年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关中棉花产量的气候波动指数为0.2502,占棉花产量波动的68.1%;关中棉花产量的48.68%取决于气候条件的优劣;气象产量存在着9年主周期和5年次周期;棉花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指标为:5月中旬降水量≤20mm、8月下旬~10月中旬雨日数≤18d、10月上旬温差>8.5℃、8月下旬降水量≤60mm、15℃初、终日期间降水量≤420mm。针对影响棉花产量的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了高产稳产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定量研究油桐产量和品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揭示了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油桐产量及其品质的主要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