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39-140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简介了安徽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专家系统的设计思想、知识库构建、推理机制及系统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此期间,对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情况进行更为有效的风险评估,才能有效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此,就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度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展望其未来前景,希望能为地区农业生产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4.
5.
6.
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气象灾害采取科学的应对手段,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此,对气象灾害的特点展开深入剖析,探讨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提出具体的预防、应对手段,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统计局《中国农业统计年鉴》1978-2007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成灾面积、经济损失等资料与全国气象站点气象要素资料,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影响,各类农业病虫害由于气候变暖特别是暖冬出现的新的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在已有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农业气象灾害危害加重、发生频繁,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极大的威胁着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也是如此,气候变暖造成病虫害发生世代数增加,危害范围扩大,为害程度加重,给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带来困难。未来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会更加频繁,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应予以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各地区1953-1966年和1978-1996年2个时段的主要农业的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区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发生频率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及灾害发生趋于平衡等3种演变趋势。同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诊断出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气象灾害,并按照各种灾害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序列将全国各地区粗略划分为8种类型,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耗散结构和熵理论,初步分析了农业气象灾害系统的特征计算方法,建立了信息熵决策模式,并用于广东省粤西地区防御热带风暴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危害及监测防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地区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重发,抗灾能力弱,开展季节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和高温热害等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促进农业减灾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南地区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危害,指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加强农业和气象部门的结合,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突破多灾种并发情况下的综合防控与避灾减灾技术;三是创新农业减灾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降低减灾综合成本,提高减灾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极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只有明确农业气象灾害类型,掌握气象灾害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以安徽省广德市为对象,分析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明确贵州省不同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以及综合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以县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不确定性理论以及风险矩阵法,对贵州省8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与区划。利用聚类分析将贵州省分为5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以不同聚类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求得每种灾害的关联度并据以确定不同聚类区域的主要灾害,分别为:春旱、秋绵雨灾害为主的区域;凝冻、倒春寒\秋风灾害为主的区域;冬季低温\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秋绵雨\夏旱灾害为主的区域;夏旱\暴雨洪涝灾害为主的区域。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贵州省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贵州省各县的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性,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贵州农业气象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中部地区,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晚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浙江省52县市1971-2004年的晚稻单产资料,利用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和单项风险指数形成的综合风险指数,划分了浙江省晚稻产量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并结合同期历史资料详细分析了各风险区的气温、降水和灾害情况,利用各区晚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比例的差值分析了各风险区域气象条件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综合风险指数≥0.30的风险区,晚稻总产量与面积占全省百分比的差值均为负值,该区域晚稻历年遭受台风、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高,产量不稳定,年际减产幅度大或减产年份较多;综合风险指数在0.20-0.30的风险区,差值在零值上下浮动,年际减产幅度较小,产量相对稳定;综合风险指数〈0.20的风险区,差值均为正,遭受农业气象灾害的频率较低,丰年多于歉年,总体增产明显。分析结果可为保险部门制定保险区划、费率厘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各地区1953~1966年和1978~1996年2个时段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发生频率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及灾害发生趋于平稳等3种演变趋势.同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诊断出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气象灾害,并按照各种灾害对总受灾面积的影响序列将全国各地区粗略划分为8种类型,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作物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异常情况的总称。农业气象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多由温度、水、风等自然因子引起。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十年九旱"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干旱和冰雹是最为常见气象灾害。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几十亿元,最为严重的1996年经济损失占全省GDP的13.8%。介绍了全省最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了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6-2015年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计算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风雹和低温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损失率,并对其变化趋势、灾害损失和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上,1976-2015年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而成灾率和绝收率变化趋势则不显著.干旱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洪涝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特征,1986-2005年各项均值最大;风雹灾害下降趋势显著,受灾率、成灾率均显著减小;而低温灾害各项指标的年代均值逐渐增加.(2)研究期内四大灾害总体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平均灾害损失率为7.1%~15.7%.洪涝和干旱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变化趋势与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一致,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2.0%~4.2%、3.8%~8.6%;而风雹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8%~1.7%;低温灾害损失率的上下限呈增加趋势,平均损失率为0.5%~1.1%.(3)研究期间洪涝重灾发生次数最多,为突发性灾害;干旱、风雹中灾和重灾发生次数之和最多,为常态性灾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