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分胁迫对4种绢蒿属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水分胁迫对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伊犁绢蒿(S.transiliense)、针裂叶绢蒿(S.sublessingianum)和民勤绢蒿(S.minchnense)4种绢蒿属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4种绢蒿属植物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伊犁绢蒿和针裂叶绢蒿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胁迫程度的加强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的为针裂叶绢蒿和伊犁绢蒿,增加幅度较小的为沙漠绢蒿和民勤绢蒿;沙漠绢蒿和伊犁绢蒿根系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沙漠绢蒿和民勤绢蒿根冠比显著升高。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绢蒿属植物抗旱性由强到弱为:民勤绢蒿>沙漠绢蒿>伊犁绢蒿>针裂叶绢蒿。  相似文献   

2.
中国12种绢蒿属植物种子的微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绢蒿属S eriph id ium(B ess)Po ljak.植物的系统分类学问题,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12种绢蒿属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2种绢蒿属植物种子形态多样,分别呈卵形、长卵形、棒状、矩圆形和肾形;表面纹饰以纵条纹为主;在系级水平上,种子微形态特征虽表现出相似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种子形态、大小((0.78~2.86)mm×(0.31~1.03)mm)、千粒重(0.286~0.512 g)、表面纹饰类型等特征为绢蒿属植物系统分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丰富和补充绢蒿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植物系统分类学和种间演化关系的孢粉学资料。【方法】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下,对我国10种(其中2变种,1存疑种)绢蒿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9种植物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资料为首次报道。【结果】10种绢蒿属植物花粉粒较小,呈长球形、球形或近球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片圆形;极轴(P)长(16.23~27.18)μm,平均为22.52μm,赤道轴(E)长(15.51~23.13)μm,平均为17.22μm,P/E平均值为1.31;具三孔沟,孔沟长达极区,不弯曲,沟的末端在极面上不连接形成合沟(存疑种除外);外壁2层,外层厚于或近等厚于内层;花粉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下为细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以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为主。【结论】绢蒿属和蒿属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3种绢蒿属Seriphidium(Bess.)Poljak.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Poljak.)Poljak.、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Krasch.)Poljak.和西北绢蒿Seriphidiumnitrosum(Web.ex Stechm.)Poljak.)的千粒重、种子生活力、天然种衣形态、种子吸水曲线及发芽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千粒重均较小,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的千粒重分别为0.331,0.455和0.313 g;种子吸水曲线均呈现“快-慢-稳”的格局;伊犁绢蒿和西北绢蒿的种子前期萌发快,后期慢;新疆绢蒿种子前期萌发平缓,后期快。伊犁绢蒿、新疆绢蒿和西北绢蒿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分别为2,5和3 d,萌发持续时间分别为14,21和16 d。伊犁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为87.01%和88.69%,新疆绢蒿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低,分别为59.83%和61.44%,西北绢蒿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介于二者之间。说明伊犁绢蒿有效利用生境和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西北绢蒿次之,新疆绢蒿最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蒿属荒漠草地围栏封育效果,为退化的蒿属荒漠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条件下的伊犁绢蒿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草地管理学中有关植物形态、植物内源激素和“四度一量”方法,计数统计伊犁绢蒿高度PH、盖度PC、密度PD、生物量B、一级分枝PBN和二级分枝SBN,采取烘干法测定单株叶片干重、单株茎干重和单株根系干重,采取靶向测定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IAA、脱落酸ABA、生长素CTK、赤霉素GAs、乙烯ETH)含量,每处理设置3条样线,每样线测定40个样方,对比分析各项指标,归纳总结伊犁绢蒿在两个处理下的生长规律和内源激素变化。【结果】围栏封育条件下的伊犁绢蒿株高是自由放牧株高的2.57倍,生物量是自由放牧的29.73倍,一级分枝是自由放牧的7倍,单株叶片干重、茎干重和根系干重分别是自由放牧的7.87倍、5.21倍和5.64倍;围栏封育和自由放牧对伊犁绢蒿叶片CTK和ABA含量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疆草地资源破坏退化严重,旱地弃耕地面积大,改良旱地弃耕地牧草种类少的情况,由新疆八一农学院草原系石定燧副教授主持,新疆畜牧厅草原处、草原总站成彩辉、吕忠义等同志参加进行的本课题通过专家鉴定。蒿子是菊科蒿属、绢蒿属植物的总称。这里主要指我国西部冷季草场中广为分布的多年生旱生小半灌木。它们分布广、面积大、抗早、抗寒、抗盐碱、营养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蒿属植物是菊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属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蒿属植物中,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蒿属植物的黄酮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蒿属植物中黄酮类物质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菊属植物为母本,通过荧光镜检观察亚菊属、菊蒿属、木茼蒿属、匹菊属、茼蒿属、太行菊属、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等近缘属植物花粉在其柱头上的附着与萌发情况,探讨属间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亚菊属、菊蒿属、太行菊属、木茼蒿属、茼蒿属和匹菊属植物花粉可在菊属植物柱头上附着与萌发,属间有一定杂交亲和性,通过常规杂交或结合幼胚拯救方法可能获得远缘杂种;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植物与菊属植物杂交不亲和,相互间亲缘关系可能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9.
蒿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开展蒿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为我国蒿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和资源利用提供借鉴。基于29个蒿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采用REPuter、MISA、DNASP和IQ-TREE等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序列重复和结构变异,并对蒿属物种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蒿属叶绿体基因组均由大单拷贝(LSC)区、小单拷贝(SSC)区和1对反向重复(IRs)区构成,基因组序列长度150 858~151 318 bp, GC含量相近。所有蒿属叶绿体基因组均注释到114个unique基因,包含80个蛋白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蒿属叶绿体基因组长重复序列主要由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构成,长度30~49 bp。简单重复序列(SSR)主要由A/T碱基构成,其中单碱基重复最多,其次为四碱基重复。RSCU(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值大于1的30个高频密码子中,13个以A结尾,16个以T结尾。蒿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高度相似,未检测到基因重排或倒置事件。检测到11个核苷酸变异值Pi>0.007的高变区,其中8个位于LSC区,3个位...  相似文献   

10.
伊犁绢蒿荒漠植被特征和多样性退化演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蒿属荒漠春季植被特征和多样性的退化演替规律,为建立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方案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方法】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轻度退化(LD)和重度退化(HD)荒漠的群落特征、多样性指数的春季演替规律。【结果】(1)随着退化演替程度的加重,群落高度显著降低了20.8%,群落密度显著增加了6.1倍(P0.05),但群落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对退化的响应不明显(P0.05)。(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显著增加了73.5%,52.1%,91.3%和26.9%(P0.05)。【结论】在退化演替过程中,伊犁绢蒿荒漠朝着植被种群低矮化,群落复杂化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1.
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水平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萌发法对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lense)荒漠草地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三个不同阶段的土壤种子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阶段种子萌发的总量均集中在前15 d,萌发高峰期出现在第10 d,到50 d萌发结束;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壤种子库内物种数变化不大,分别为13、11和11种,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物种分别为伊犁绢蒿、叉毛蓬和角果藜、叉毛蓬;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被逐渐演替为一年生植物,伊犁绢蒿土壤种子库逐步退化,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伊犁绢蒿在放牧干扰下再生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既是新疆天山北坡重要的春秋牧场,又是新疆草地退化最严重的一类草地.通过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置的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四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再生速度、再生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月15日~5月15日,中度放牧(MG)下伊犁绢蒿再生速度最快;5月1日和5月15日,中度放牧(MG)伊犁绢蒿再生草的高度最高;中度放牧(MG)有利于增加伊犁绢蒿的再生密度.因此,中度放牧(MG)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主要植物地面光谱和植被指数特征是实现物种识别的基础,准确而实时获得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提高草地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方法】借助SOC710 VP成像光谱仪,采集4月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高光谱影像,提取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和群落的原始光谱数据,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及其一阶微分(GREF和GABS)的变换提高光谱辨析度,分析并筛选敏感波段;通过各波段之间的相互组合计算NDVI值和DVI值,并以全波段计算的NDVI值和RVI值作为参考,筛选出优于全波段且差值最大植被指数。【结果】(1)3种主要植物光谱曲线相近,差异主要体现在光谱值的大小,在可见光400~780 nm和近红外波段780~820 nm的反射率均表现出角果藜>伊犁绢蒿>叉毛蓬>群落的特征;(2)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一阶微分反射率GREF和一阶微分吸收率GABS的变换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光谱特征,相对稳定的波段有蓝光波段490~530 nm,绿光波段510~560 nm,红光波段620~760 nm,近红外波段780~820 nm。(3)GABS和ABS变换下490~530 nm和780~820 nm波段组合计算的NDVI’和RVI’在3种主要植物间的差异大于全波段和其它波段计算的NDVI’和RVI’。【结论】对敏感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进行一阶微分处理,并用于改进植被指数,能够提高伊犁绢蒿荒漠3种主要植物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陕西蜻蜓目昆虫资源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蜻蜓目昆虫的资源研究表明:分布于陕西的蜻蜓目前共计117种,分属于2亚目16科53属,列出了陕西蜻蜓名录.并对陕西蜻蜓的属(种)数量及经济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伊犁绢蒿荒漠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伊犁绢蒿荒漠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度退化维持较高的多样性,形成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未退化的规律.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均匀度对多样性具有更大的贡献率,而丰富度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化演替的加剧,相邻退化梯度之间物种替代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6.
苹果属植物花器形态特征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苹果属21个种类或杂种和亚种的形态解剖学特征。结果表明,苹果属植物花器特征质量性状变异很少,呈显著的数量变异特点,并发现了苹果属植物花器的一些前人未记录的特征,讨论了花器特征的分类意义及一些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带调查方法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3种典型生境(沙垄顶部、人工沙障和积沙平缓处)的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群落中包含19个物种,隶属于11科18属,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依据Dufrene和Legendre的计算方法将准噶尔无叶豆群落划分为3个群丛:准噶尔无叶豆+白茎绢蒿+角果藜群丛、囊果薹草+准噶尔无叶豆+黑沙蒿群丛和准噶尔无叶豆+艾比湖沙拐枣+蛇麻黄群丛;植物区系种类以北温带广布成分占优势,主要特点为:具有典型的旱生植物分布特征;植物组成主要为适沙和耐旱的种类,结构、层次单调;准噶尔无叶豆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积沙平缓处最高,沙垄顶部次之,人工沙障处最低,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的结构以及立地环境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结构复杂的群落较其他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高,但由于人工沙障的特殊生境所形成的准噶尔无叶豆单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则较低。  相似文献   

18.
杨主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21-19324
[目的]调查广西越城岭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并对其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市场调研及标本鉴定,对广西越城岭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广西越城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201科752属1 424种。其中,蕨类植物36科61属106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5种,被子植物153科673属1 285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0种。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药用部位进行分类,将越城岭地区的药用植物分为8个类型;按用途进行分类,将越城岭地区的药用植物分为17个类型;其中10种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并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针对药用植物资源现状,提出广西越城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和保护广西越城岭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