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危险度评价对实现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密云县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系统理论的层次分析法,从影响泥石流危险度的泥石流历史活动情况和潜在形成条件中选取10个指标作为背景参数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历史活动情况所占权重为0.414,潜在形成条件所占权重为0.586。利用该模型对当地泥石流沟道进行危险度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进一步工作应放在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上,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2.
郭兵  陶和平  姜琳  史展  宋春风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124-128,138
在传统的环境宜居性因子的基础上引入灾害因子,综合评价了岷江上游6个县市及5个自然流域的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对当前的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布局作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属于宜居性Ⅳ、宜居性V的地区分别占12.66%和8.07%,宜居性Ⅱ、宜居性I的地区则分别占33.78%和21.23%.6个县市中都江堰市的总体生态环境宜居性最好,属于宜居性Ⅲ、宜居性Ⅳ、宜居性V的地区占该县总面积的65.87%,茂县的整体环境宜居性最差,其中宜居性Ⅱ、宜居性Ⅰ的地区占该县总面积的84.06%.寿溪流域在岷江上游流域5个小流域中宜居性最好,杂谷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宜居性最差.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宜居性总体上比较差,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因此应加强不适宜人居住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3.
某建设场地位于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为山洪泥石流多发区。从主、支沟山洪泥石流特征、泥石流暴发规模及支沟泥石流对主沟山洪特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场地可能遭受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并以此为基础对场地按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该场地主体位于基本无危险区,其建设计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评价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泥石流危险度,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位,选取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作为评价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在获取各评价单元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8项指标进行分类和定量评分,求出各县、市泥石流危险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金沙江流域43个县、市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云南段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是泥石流危险度较高的地区,中游地区危险度相对较低。评价结果可为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土地规划及利用等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泥石流灾害频发的怒江州泸水市为研究区,选取坡度、高程、河流距离、道路距离、岩性、断裂带距离、降雨量、NDVI、土地利用9个影响因子,建立了泸水市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采用确定性系数模型(CF模型)进行了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易发区及以上级别的易发区内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数量占总数的95.32%,易发性评价结果正确率达到81.99%,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合理,CF模型适用于泸水市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泸水市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也是居民点集中分布区,评价分区结果对泸水市的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岷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汶川县映秀镇附近5条泥石流小流域的SPOT遥感影像为基础,获取泥石流沟内“5·12”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松散固体物质信息,并应用GIS技术对小流域内松散固体物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建立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函数T(s)和相对空间分布函数F(x),计算其分布积分W和相对分布积分D,将积分值作为泥石流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尝试应用于泥石流堆积扇的最大堆积长度L和最大堆积宽度B 的参数估算.结果表明:5条泥石流沟内松散固体物较多分布于流域高程中值以下区域;相对于泥石流沟沟口,其松散固体物更加集中在泥石流主沟道附近;引入小流域松散固体物空间分布定量化参数(W和D),泥石流堆积扇形态参数(L和B)的估算值在该区域逼近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汶川县地处岷江上游,是我国泥石流频发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与分布受地质构造、地貌条件、岩石种类、降水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以汶川县为例,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计算机对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建立该地区泥石流发生域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通过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得出:在该研究区域的16条沟系中,依据综合指数值,最易发生泥石流的沟系为桃关沟,佛堂坝沟等沟系,有潜在泥石流发生的沟系为新桥沟,板子沟等,而炭里沟,板桥沟等沟系属于无泥石流发生沟系。该评价结果经与历史资料对比和专家认可,符合实际,客观可行,可为防灾减灾、泥石流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通过诱发滑坡和崩塌产生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促进了泥石流的暴发,且大多数地震次生泥石流为超大规模,对地震灾后重建造成严重威胁。从区域上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是目前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须而又紧迫的工作。通过对地震次生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泥石流物源数量,并结合遥感及GIS技术的泥石流危险性快速评估方法。通过在都江堰白沙河59个小流域的应用证明,评估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较吻合,能够为地震灾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此方法适用于地震灾区在短时间内物源突然富集的流域,并且受到遥感图像精度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时限性,需要根据遥感图像进行周期性更新。此方法能对地震灾区大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尤其适用于野外调查无法开展的河流上游区域的泥石流评估。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泥石流的灾害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洪  钟敦伦 《山地研究》1994,12(2):71-77
长江上游流域是我国受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区内有泥石流沟(坡)6800余条(处),遍及八省区,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灾害点有11个,受泥石流危害和威胁的市县45个,乡镇达数百个,本区由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8-12(亿元/a),泥石流在两个地貌转折带上最为活跃,集中发育于大型断裂带和地震带内,主要出现在小流域中,分布呈非地带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福建省延平区遭受历史罕见暴雨袭击,最大过程雨量达705.4mm,引发小流域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结合2010年延平区小流域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形成小流域山洪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就如何提高小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杂谷脑河流域暴雨型泥石流沟地貌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沟谷的地貌特征是泥石流灾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缓变因子。它决定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制约水源条件中的地表径流汇流过程,影响固体物质补给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研究流域地貌特征来分析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以杂谷脑河中游的暴雨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定量描述沟谷发育阶段的流域地貌信息熵,流域面积以及沟床纵比降与泥石流灾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泥石流沟流域地貌信息熵值处于为0.12~0.20之间时,沟谷属于中高频的泥石流沟,熵值位于区间之外的沟谷则属于低频泥石流沟;沟谷流域面积大于15km2,沟床纵比降小于300‰时,发育稀性泥石流,反之则发育黏性泥石流。  相似文献   

12.
准确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对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和多粒度级联森林(multi-Grained Cascade Forest,gcForest)运用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以提高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精度。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在解译泥石流点的基础上,以流域单元为评价单元,基于地质、地形和降水等多源数据,初步选取了15个泥石流孕灾因子,并对初选因子进行贡献率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筛选出共13个因子构建孕灾因子体系;然后采用SMOTE技术对泥石流与非泥石流样本比例不平衡问题进行处理,构建训练数据集;最后构建gcForest模型对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个流域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极低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5个等级,并与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泥石流极低和低易发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部和西部,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小江河谷两岸和金沙江南岸,该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危险性较高;结合流域单元建立的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中多粒度级联森林(gcFores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值和准确度(Accuracy,ACC)分别达到91.76%和81.25%,均高于BP神经网络和RF模型的AUC值和ACC值,表明该模型是一种高性能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能更精准地对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可为山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的统计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和沟床比降等地形地貌要素,在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三者与泥石流沟分布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回顾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形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对原来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维计算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分维结果更具有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统计分形模型,对泥石流流域地貌分维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为泥石流发育、形成和分布的非线性研究提供了一条定量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坡面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信息初探——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凡伟  徐刚  李青  桑琰云  彭涛 《土壤通报》2005,36(3):402-406
坡面泥石流的发生是地貌信息的综合反映,是地表能量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再分配。坡面泥石流堆积物是坡地系统总能量减少的最好证明,堆积物体积的大小与坡面泥石流宽度、坡积物厚度、流域高差、流域狭长度、坡度和沟谷纵比降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本文以北碚区坡面泥石流为例,初步探讨了坡地总能量的减少与各种地貌要素的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求取了坡地总能量减少的回归方程。检验后证明回归系数与0有显著差别,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库区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基本持征、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泥石流的危害做出了评价。对黄河上游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分析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渡河阶地发育特征和冰川消融期次,分析了利子依达沟各期老泥石流的发育时期,并对该沟泥石流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发现,利子依达沟古泥石流的形成和冰川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分析法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利子依达沟是一条衰亡期泥石流沟,其泥石流暴发规模会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是泥石流发育及其活动的基础,把握孕灾环境和流域形态特征对开展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白龙江泥石流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构造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水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泥石流的孕灾环境特征,探讨了各因子与泥石流分布的耦合关系。针对白龙江干流250条泥石流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其流域面积、主沟长和相对高差等重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明确了干流泥石流的流域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陇南陕南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南陕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高发区。利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特征差距 ,结合野外调查分析 ,建立了滑坡、泥石流分区标准。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 ,并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得到全区滑坡密度分区情况和泥石流作用强度分区情况。分析了滑坡、泥石流成因。对不同发育程度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石棉县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频发,通过石棉县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以一级分水岭为分界线,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对县城及周边地区34条泥石流沟分析,确定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对研究区内的34条泥石流沟分析其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然后采用由点至面的方法得到了泥石流风险性分布图,进而确定了各风险区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石棉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以轻度危险为主,中度危险次之;泥石流承载体为高易损性,泥石流的风险性以中度风险为主,并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研究果可为该县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