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米和马铃薯间作种植对玉米病害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和马铃薯多样性种植对玉米主要病害的控病效果,对玉米和马铃薯不同间作模式的控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和马铃薯间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有所下降.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在12.15%~20.12%;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达10.93%~21.12%;试验还证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玉米马铃薯多样性种植产量均高于单作玉米或马铃薯,其土地当量比在1.19~1.28.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玉米和白菜通过合理间作套种,可以充分利用高矮秆作物的立体生长空间,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大提高种植效益,平均亩效益超过3000元,比常规小麦-玉米连作模式的亩效益提高了2倍,且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结合。1选地整地土地要尽量选择肥厚疏松的砂壤土,以利于马铃薯块茎的膨大生长。整地时亩施农家肥4500kg(肥必须沤制腐熟),生物钾肥2—3kg,复合肥60—70kg或碳铵50kg、过磷酸钙100kg,耕好地后整好待播。  相似文献   

3.
4.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试验以连续单作3年马铃薯为对照,采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指纹图谱等方法,定位研究了连续2年马铃薯间作玉米(3∶2条带比)影响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群落数、提高了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间作栽培中以PLFA为生物标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3类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56%、11.08%、18.08%,真菌生物量占细菌生物量比值下降,促进土壤向高肥效的"细菌型"土壤类型发展。间作栽培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以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助于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增长。间作栽培体系中马铃薯的竞争力弱于玉米、马铃薯产量较单作体系下降。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与作物种间关系、马铃薯的品种特性有明显的相互联系。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间、套作搭配,稳定马铃薯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大春作物玉米播种的同时间作马铃薯),将高秆的玉米与矮秆的马铃薯进行间作,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间作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  相似文献   

6.
间作对玉米马铃薯根系生长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研究玉米马铃薯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特征。【方法】以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坐标取样法对根系取样。【结果】(1)玉米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10~20 cm的土层中降低趋势最快,最大值都出现在0~10 cm的土层中。(2)2013年和2014年马铃薯初花期玉米根系质量密度在不同土层都是边二行大于单作和边一行,边一行最小,说明马铃薯初花期间作抑制玉米边一行根系生长,成熟期玉米边一行的根系质量密度反而最大,说明成熟期促进了边一行的根系生长,导致最终了间作玉米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玉米。(3)无论是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马铃薯根系质量密度在0~10 cm土层中边一行明显大于边二行,而到20~30 cm时边一行小于边二行,说明间作有利于马铃薯边一行根系生长的同时促进马铃薯边二行根系向更深土层扩展,使得间作马铃薯的根系质量密度也大于单作马铃薯。(4)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无论在马铃薯初花期还是成熟期都有向马铃薯生长的趋势,而马铃薯根系在成熟期有向玉米生长的趋势。【结论】因此,玉米间作马铃薯根系分布较为合理,使得间作的根系质量密度大于单作,这为玉米马铃薯间作产量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玉米间作马铃薯及氮肥利用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间作马铃薯对氮肥的利用及作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间作和单作系统中,施氮肥均能增加玉米和马铃薯植株干物质重量,玉米马铃薯间作结合施氮肥玉米植株生物量最高,比玉米单作不施氮肥生物量增加54.9%;玉米马铃薯间作结合施氮肥的马铃薯生物量高于不施氮肥的马铃薯单作,比马铃薯单作不施氮肥生物量增加12.30%,由此可说明间作方式能促进玉米马铃薯生长发育,能够提高对氮肥资源利用率,与单作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间作玉米套种大白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马铃薯间作玉米套种大白菜的技术在山东省平阴县大面积推广,且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667米2产马铃薯2000~2500千克,玉米  相似文献   

12.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打破传统的作物栽培模式,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和边际效应增产潜力,并且利用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达到增收目的。经示范,地膜马铃薯产量可达1 500 kg/667m2,玉米产量600kg/667m2,按当年市场价计算两料667m2毛收入  相似文献   

13.
于2014年、2015年2年在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邓子村实施玉米间作马铃薯增密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缩小株距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的处理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无明显影响。玉米品种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紧凑型耐密品种先玉696、隆瑞3869较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中金368和云瑞8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玉米种植密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55 560株/hm2时产量最高,与另外2个密度因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各处理来看,较对照增产的处理有9个,较对照减产的处理有2个,产量最高的为先玉696在密度为55 560株/hm2时。综上所述,昭通套种玉米最适栽培密度为55 560株/hm2,种植幅带采用1.8 m,株距为20 cm,玉米品种宜采用类似先玉696的紧凑耐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两年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间作田的每亩产量,比单种玉米或单种马铃薯的产量增加20%以上.玉米是喜光、喜温的高杆作物,而马铃薯是喜凉爽、耐荫的矮杆作物.在玉米宽行内间作马铃薯,两者都能生长发育良好.玉米马铃薯间作地上的玉米密度,由3068株/亩逐渐增加至4669株/亩,每亩玉米产量从340公斤/亩递增至452.5公斤/亩。因而,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密度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栾川县地处深山区,不仅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由于三川、冷水、叫河及陶湾4个乡镇海拔较高,光热资源更是不足,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为了进一步提高有限土地的综合效益,栾川县在高海拔地区推广了春玉米与马铃薯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栾川县推广该技术模式的主要意义(一)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解决温饱和自给问题栾川县耕地较少,农业基础条件较  相似文献   

16.
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玉米:N0(0 kg/hm2)、N1(125 kg/hm2)、N2(250 kg/hm2)、N3(375 kg/hm2),马铃薯:N0(0 kg/hm2)、N1(62.5 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对玉米马铃薯作物产量、生物量和氮在作物籽粒、茎叶和根系的累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有间作产量优势,在4个氮水平下,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46、1.20、1.04、0.92。随氮水平提高,间作产量优势逐渐下降。各施氮水平下间作玉米籽粒、茎叶和根的氮吸收量平均比单作高39.76%、27.98%、15.36%;间作马铃薯块茎和茎叶的氮吸收量平均比单作低4.14%、24.59%。玉米马铃薯氮吸收的间作优势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间作和施氮对玉米马铃薯各组织中氮的分配比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通过玉米//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玉米、马铃薯在低氮水平(N1)就能获得单作玉米、马铃薯常规施氮(N2)或高氮水平(N3)时的产量,因此玉米//马铃薯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氮投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6,(7):981-983
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马铃薯套种玉米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逐步增加。当密度为6万株/hm~2、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马铃薯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9.
<正>球茎茴香在4月上旬播种,5月上旬定植,在6月中旬到下旬采收,亩产量为1600千克,马铃薯5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亩产量3500千克。其栽培技术如下:一、球茎茴香1、品种选择绿金蓝球茎茴香2、育苗(1)种子处理。将种子浸入55℃水中,不断搅拌15分钟,然后在25℃水中浸8~10小时,捞出后催芽,催芽温度20~22℃,4~5天即可出芽,当50%的种子出芽,就可播种。(2)营养土的配制。用60%大田土与40%腐  相似文献   

20.
以3米为一带,机械覆膜,膜上打孔,机播2行“仙山绿”超甜糯玉米,行距0.5米,株距0.26米,每667平方米植1666株。在2.5米空档内覆盖2幅地膜。膜上定植2行青椒,行距0.4米,穴距0.26米,每穴留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