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黄73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中黄38经航天诱变处理,结合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耐密大豆品种.2014年辽宁审定,2018年天津审定,2020年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特征特性:黄淮海南片夏播生育期平均100.5 d,比对照中黄13晚熟4.5 d;天津市夏播生育期111 d,属中早熟品种;辽宁省春播生育期13...  相似文献   

2.
<正>团队成员:首席科学家:万建民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固定研究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1人。在站博士后1人,在读和客座研究生40余人。研究内容:(1)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的分子基础研究,挖掘控制育性、抽穗期、株高的重要基因,为有效利用籼粳杂种优势奠定理论基础。(2)水稻品质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探讨水稻储藏蛋白合成、转运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正中麦603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以济麦22为母本、周麦2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先后在北京昌平、河北保定、河北石家庄、河南新乡和安徽蚌埠等异地鉴定。2021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审定和安徽省审定。2020年参加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和冀中北区域试验。特征特性:半冬性,黄淮北片区试与济麦22熟期相当,安徽省区试较济麦22早熟2.2 d。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相似文献   

4.
正节水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中麦159(品系号CA15009)审定编号:京审麦20210001中麦15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CA0817为父本、CA0849为母本杂交后,经改良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节水性能突出,经抗旱性鉴定,节水指数为1.02,适宜北京市中等以上肥力地块节水种植。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抗寒性较强,全生育期248 d,中熟,成熟期与对照农大212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多,成穗率较高,抗倒伏性较强,落黄好。株高77 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半硬质。全生育期只浇1次冻水情况下,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29.0粒,  相似文献   

5.
正品种来源:08CA137/山农17。特征特性:冬性。全生育期226 d,熟期与周麦18相同。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叶片细长,深绿色,株高79.4 cm,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强。穗纺锤形,穗层整齐,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好。亩穗数40.1万,穗粒数37粒,千粒重46.0 g。籽粒容重803 g/L,粗蛋白14.57%,湿面筋35.1%,稳定时间5.2 min,吸水率60.9%。慢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产量表现:2016-2017年度中作小麦联合体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0 kg,比对照周麦18  相似文献   

6.
<正>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是集冬、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杂交小麦培育、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旱地小麦水分有效利用及其相关生产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科研单位。现有职工24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4人、硕博11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2人。下设清水、徽县、庆城、灵台、武威、定西等固定试验基地,基本覆盖全省冬、春小麦产区的主要生态区域。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成立于2003年5月,由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建于1957年)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建于1979年)整合组建而成,是国内一流的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士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作为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所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承担国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本领域培养人才为主要任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作为国家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所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信息》2012,(10):2+4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2年4月,全所在职职工309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与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截止2010年底,全所在职职工306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8人,研究人员中59%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92名。  相似文献   

18.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05
2012年11月18日至19日,宁夏农林科学院李生宝副院长率农作物研究所刘炜所长、魏亦勤书记等应邀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进行考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所长达成了未来"院所"、是"所所"发展合作意向,尤其是在水稻、小麦、玉米转基因研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的管理现状,指出了在发展农业现代化时期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管理模式和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建设的对策,同时拓展了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发展的功能定位,以期使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博士生导师刘秉华研究员,因在小麦育种历史上作出划时代贡献,而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他历经数年研制成功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是小麦遗传育种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实现了革命性突破,被认定属国际首创,达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